广东实践东莞宣讲①|王倩茜:解码松山湖科学城崛起的密码
东莞+ 2023-12-08 21:48:30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是松山湖科学城崛起的密码。12月8日下午,东莞举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的生动实践我来讲”主题宣讲报告会,松山湖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王倩茜用四个小故事还原了松山湖从产业园到科学城的蝶变。

▲松山湖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王倩茜

2011年,王倩茜入职松山湖管委会。12年来,她经历了散裂中子源的成功打靶,经历了材料实验室的落地建成,经历了双创社区的开园运营,更是经历了松山湖从产业园到科学城的蝶变。如今,她以亲历者的身份,用几个小故事,分享松山湖科学城崛起的密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初见迷路,再见迷人画卷

“对松山湖的第一印象,来自于2011年,我第一天到松山湖上班就迷路了。”当时,王倩茜不太理解,这个新建园区的道路为什么不是“横平竖直”?而是弯弯曲曲、高低起伏的?

如今,再回看迷路的事情。王倩茜明白了,这是松山湖践行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既不削山填谷,也不刻意追求道路笔直,而是依山就势,顺水相融的结果。

▲松山湖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王倩茜宣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在刚刚过去的11月份,松山湖还举办了50公里徒步活动,上万人参与,人流在松山湖的绿水青山之间蜿蜒,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正是松山湖这二十年来对“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路人请客,绽放东莞温情

在王倩茜进入松山湖工作的那一年,发生了一件对松山湖科学城影响深远的大事——2011年,全球第四、中国唯一的一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正式动工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散裂中子源的总指挥曾跟大家分享了一个细节。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的当天晚上,团队去餐馆庆祝,结果隔壁饭桌的人听到他们是来自散裂中子源的科学家,这么晚才出来吃饭庆祝打靶成功,就悄悄地帮忙买单了。

这是一件小事,但反映的是整个社会,东莞各界对科学家的尊重。

自2018年8月,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以来,这个“国之重器”已完成10轮运行,注册用户超5000人,完成课题超过1000项,在航空航天、量子、能源等领域催生了一批源头创新硕果,成为支撑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2020年,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项国家战略如此看中东莞,散裂中子源的建设运行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原因。“作为在松山湖工作的一员,有幸见证松山湖科学城源头创新的开始,深感荣幸。”王倩茜如是说。

热点频出,激活松湖创新

“有谁用的是华为mate 60?”您知道吗?这部现在被网友称为“遥遥领先”的手机,正是诞生于松山湖。

从2005年首次落地,华为在松山湖先后投建了南方工厂、华为终端、研发中心等项目,连续在东莞举办五届华为开发者大会,开发者村正式“开村”等等。这些都给松山湖带来了磅礴的创新“留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科学家、创业者们在松山湖这片“沃土”生根发芽。

全民抢购的mate 60来自松山湖。今年年初火热上映的《流浪地球2》里,宇航员佩戴的耳机、身着的宇航服,人工智能MOSS等道具都是来自松山湖的科技企业。此外,松山湖的一家LED显示屏公司,已连续4年登上春晚舞台,成为春晚巨型屏幕的供应商。

如今,无论是遥遥领先的“火爆”,还是耳机的“出圈”,每一个“热点”背后,都是松山湖的企业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接续科技研发、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的成果,更是松山湖科学城响当当的名片。

认知扩容,松湖未来可期

自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以来,我们的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院士峰会、松山湖科学会议、数学论坛、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等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活动接连举办。

如今,松山湖科学城已累计引进国家级、省级人才上百名,本科以上学历从业者超过10万人,占就业人口的49%。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科学家已不是新鲜事。

随着科学城的建设,王倩茜的认知边界在不断地“扩容”——从散裂中子源的运行原理,到园区企业的最新科研进展,再到即将落地的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对前沿科学的探索等等。

松山湖的“扩容”也在持续。今年10月份,超快激光应用发展大会宣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将牵头建设国内第一台先进阿秒激光设施;11月份,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12月4日,第四届亚太中子散射会议在科学城顺利召开;明年,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将正式开办……

“空气里飘着科学的味道”,这句话在松山湖科学城已成为现实。王倩茜更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为松山湖建成世界一流科学城贡献应有的力量。

文字:周桂清 图片:罗嘉怡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