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快去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打卡,绝对不虚“瓷”行!
东莞+ 2023-12-08 16:50:36

“博学东莞”又迎重磅展览。12月8日,备受关注的“瓷变——明末清初青花瓷精品展”在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是“博学东莞”重磅展览之一,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东莞市博物馆、东莞展览馆、荣归堂联合承办,分“瓷之辨”“业之变”“工之变”“器之变”“饰之变”五个单元,共展出135套/件“转变期”瓷器,是国内博物馆首个系统性展示“转变期”瓷器的原创专题展,填补了“转变期”瓷器在国内文博系统中大体量、专题性展出的空白。


中国瓷器历史源远流长,千年窑火不息的景德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瓷都”,其产造的青花瓷素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翻开中国瓷器发展史,曾有一段掩埋在历史长河中的景德镇民窑生存发展史,为世人所忽略,直至上世纪初,这段由民窑主导的瓷业发展史才逐步揭开全貌。


在明末清初,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至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70多年时间里,以景德镇为代表的民窑异军突起,所产造的青花瓷胎釉质地细腻精良,施釉紧薄莹亮,色调青翠淡雅,画面融汇中西元素,绘画风格新颖多样,其艺术造诣为民窑瓷业前所未见。这一时期被称之为“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转变期”。


“瓷变——明末清初青花瓷精品展”向观众讲述了曾一度湮没于世的景德镇民窑生存发展史,不仅展示了“转变期”瓷器独特的艺术风格、器物造型以及创新的制瓷技术,更透过瓷器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折射出明末清初社会、经济、思想、人文的巨大变革,展现民窑瓷器作为商品经济产物背后的深层社会意义。


本次展览整合了国有博物馆和民间收藏文物,经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顶级专家精心挑选,共展出了135件套“转变期”瓷器。这些展品不仅有来自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东莞市博物馆、东莞展览馆等公立博物馆的藏品,还有来自东莞民间收藏的明末清初青花瓷器,既让大家一饱眼福,近距离感受“转变期”瓷器的魅力,又为学术界研究者提供鲜活有力的史料和物证。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清代诗人龚轼在诗中高度赞美青花瓷。“转变期”瓷器摆脱了过去官窑瓷器以“帝王审美”为准则的程式化表达方式,转而以“世俗化”“商品化”“个性化”表达,展现文人士绅阶层的审美倾向及精神追求,进而影响了中国后世乃至全世界的瓷器艺术审美。


步入展厅,目光旋即被造型各异的青花瓷所吸引。这些青花瓷凝聚着当时匠人的精湛工艺与巧妙构思,虽历经岁月风霜,但色彩纹饰仍明晰可见,光芒未曾暗淡。这些兼具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瓷中珍品,展现出明末清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制作的高超水准,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与审美情趣。


明末清初,景德镇窑业展现出一个崭新的时代风貌,瓷器的装饰和表现手法蕴涵浓厚的文人气息,题材之新颖,内容之丰富,均开一代未有之风气。袁崇焕纪念园通过展品与图文注释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全面、直观地展示“转变期”瓷器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透过精美的瓷器,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在民窑主导下,制瓷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会看到在时代的巨变中,以景德镇瓷匠为代表的中国匠人们迎难而上、融会贯通、不断创新的精神面貌,对当下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为了配合展览,袁崇焕纪念园还以青花瓷为切入点,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潮流、有趣、好玩的活动,包括大明风韵·青花之夜、古风集市、国潮音乐会、手工植染等,让大家一站式、沉浸式观展、看剧、赏乐、游玩,还有以青花瓷为主题的文创周边等大家来get。


从即日起至2024年4月20日,欢迎大家去袁崇焕纪念园打卡,绝对不虚“瓷”行!

文字:赵水平 图片:袁崇焕纪念园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