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典型引领一线调研⑨丨东坑:全力将“丁彭黄”片区培育成城市“桃花源”
东莞+ 2023-12-07 08:32:26

在东坑镇中心区北部,丁屋村、彭屋村、黄屋村三个村连成一片,里面山水相依,田园阡陌,古味浓厚,如诗如画,颇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风韵。东坑是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该镇的“丁彭黄”片区入选首批全省典型村、全市典型村。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东莞构建“1279”典型引领工作体系,推动“百千万工程”工作在全市落地见效。头号工程,头号力度。当前,东坑正拿出推进“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蹄疾步稳推进“百千万工程”。

“‘丁彭黄’片区被选树为省市‘双料’典型村,这是‘丁彭黄’三村连片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片区有着优秀的生态本底,保留着古村韵味,前期已经做了很好硬件基础和综合环境提升,具有良好的‘有山有水、有新有旧’农村肌理。”近日,东坑镇党委书记谭全河接受东莞日报专访时表示,接下来,将把“丁彭黄”片区融入镇中心区统筹发展,推动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融合”,沿着“一定位、二主线、三融合、四抓手”的发展思路,突出“乡村韵味”,着力培育成有产业味、人情味和旧村味的城市“桃花源”。“丁彭黄”片区的先行先试,将为全市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治理难题,贡献东坑智慧和东坑力量。

■“丁彭黄”片区注重提升“旧村味”,把昔日杂乱的“城中村”变成“城中景”,实现绿色生态共享

书记访谈

培育有人气、有烟火气的乡村韵味“桃花源”

■东坑镇党委书记谭全河

东莞日报:“丁彭黄”片区为何能够入选省市“百千万工程”的“双料”典型村?东坑对该片区设定了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对未来的发展有何意义?

谭全河:我们一直致力于以“精致”建设“精美”东坑,突出精准规划、精心布局、精细管理,“丁彭黄”片区就是突出规划先行,实施镇村联动、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丁彭黄”为丁屋、彭屋和黄屋三个村的统称,位于镇中心北部,面积5.1平方公里。一是片区具有很好农村肌理。片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本底良好,有山、有水、有田、有古村、有古树、有古文物、有故事,农村环境优美,“古味”底蕴浓厚。二是片区具有良好开发基础。近年来已投入2亿元打造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项目,做了很好的硬件基础和综合环境提升,也把该片区作为一个最重要节点打造了“古韵田园·山水新天地”乡村振兴品牌,现在片区有着良好的村容村貌、硬件基础以及本外人口融洽相处的现代乡村韵味。三是片区具有良好配套功能。东坑以发展工业为主,目前工业占GDP比重高达76.5%,商业配套和农旅休闲空间较少,片区聚焦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发展潮玩、民宿、文旅等新业态,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给广大群众在繁忙工作之余,有一个欢声笑语的世外桃源。

“丁彭黄”片区将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着力实现产业味、人情味、旧村味“三味协调”,培育成有人气、有烟火气的乡村韵味“桃花源”。主要围绕“完善功能、彰显特色、活化旧村、升级环境、聚集人气”五大方向,发展“服务+田园+文化+产业+消费”的“五合一”新业态,积极解决治理、配套、活化、运营、创新等一系列问题,更好协调空间、基建、产业、农村融合发展,促进“丁彭黄”三村共同提质升级,推动本外人口融合、人口与东坑共生共荣,带动片区集体效益、群众收益、群众幸福感“三提升”。生产方面致力提升“产业味”,走工业为主、一三产业协同的发展路线,实现镇村经济共富。生活方面致力提升“人情味”,侧重提供更实用更舒适的公共服务和配套,实现幸福生活共建。生态方面致力提升“旧村味”,把昔日杂乱的“城中村”变成“城中景”,实现绿色生态共享。

简单来说,“丁彭黄”片区的发展具有典型引领、破解难题、提供经验的意义。具体来讲,“丁彭黄”片区建设主要承担了为东莞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基层治理难题开拓新路的重任,积极先行先试,创造更多可以复制的经验。一是“量体裁衣”制定“一村一策”推动全域农村强起来。结合各村发展意愿,“一村一策”制定新阶段发展定位路径,以“典型引领”带动全域农村各环节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域农村美起来。东坑近年来围绕“丁彭黄”片区打造了乡村振兴带,并运用打造经验谋划了东坑培育“百千万工程”典型镇“1139”工作思路,制定了“1+1+3”五大典型建设计划。两个“1”分别是“1个美丽圩镇”和“1条乡村振兴带”,就是把原乡村振兴带“扩容提质”,以放眼全镇角度,以“一镇一带”建设,把镇村资源统筹起来进行再整合再提升。三是实施镇村联动,推动全域农村富起来。片区良性发展最终落脚点是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推动全域农村发展就是立足完善镇村联动发展机制与“一村一策”,推动农村特色发展。

■东坑镇丁屋村、彭屋村、黄屋村三个村连成一片,里面山水相依,田园阡陌,古味浓厚,如诗如画

确立“一定位、二主线、三融合、四抓手”思路

东莞日报:东坑有怎样的工作思路推动“丁彭黄”片区培育典型村?有什么亮点做法?

谭全河:东坑把“丁彭黄”片区纳入镇中心区规划,突出“乡村韵味”,确立“一定位、二主线、三融合、四抓手”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与典型创建带动,把历史沉淀和人文气息体现出来,培育成有人气、烟火气的“桃花源”。一个总定位,就是瞄准乡村韵味,实行三村错位发展,致力以村容村貌提升重塑乡村肌理,以良好城乡品质、更优公共服务配套吸引资源、引企留企、招才育智,构建以和美乡村反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两条主线,主要突出“活化”,打造人文魅力线和历史文化线。三味融合,以“三生融合”角度,走工业为主、一三产业协同的发展路线提升“产业味”,侧重提供更好公共服务和配套提升“人情味”,把“城中村”变成“城中景”,提升“旧村味”。四大抓手,分别为“完善服务配套、壮大集体经济、优化人居环境、发展文旅产业”。

特色亮点与做法方面,一是错位发展消费型循环经济。结合创建省级文化旅游特色村与“山水连城”特色,发展“田园+文化+消费”结合的一三产业协同经济,错位发展民俗文化、田园文化和潮流文化。引进第三方进行前期探索运营和商业活化,发展体验式项目,焕发旧村魅力。发展“精致精美”特色都市农业,建设美丽田园,分区域错位发展观光性农业和体验性农业,打造四季有花的“花间田园”、四季有绿的“月明湖畔有块田”双品牌。二是坚定“工业立镇”提升集体经济水平。推动“丁彭黄”三个村工业从粗放型向精致型发展,把农村自身薄弱的“造血”功能提升起来。主要着力盘活集体资产,提升工业物业效益,加快村工业园区改造提升,推动黄屋沙冲工业区低效厂房拆除重建,增加厂房面积18万平方米,释放产业空间。三是强化“一老一小一外”服务保障。抓住“老人、儿童、外来务工者”三大群体,强调“自己村庄自己建”,以美学和功能提升为主,深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党群服务中心、非遗体验馆、丁屋太傅馆、名家工作室、足球场、停车场等一批“站、馆、园、场”,打造“家门口”服务品牌。四是全力提升农村品质。侧重于修复与功能性提升,推进“三线”整治、垃圾分类等一系列环境整治重点工作,实施鱼塘与道路提升、排渠改造等一系列环境提升工程,加速推进“城中村”改造、“赤膊房”改造、“平改坡”等一系列村容村貌提升工程。采取“绣花”“织补”等老旧房屋微改造方式,形成古朴乡风建筑风貌带。

打好基础、面貌焕新、镇村联动发展

东莞日报:目前,“丁彭黄”片区在培育典型村方面取得了什么样的阶段性成效?

谭全河:主要有三大阶段成果:一是打好基础起好步。建立起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成立片区一线指挥部及九个专项工作组,委派3名经验丰富的同志挂职第一书记,全程参与。初步形成了“人文魅力轴、历史文化轴、自然风光环、丁彭黄三个乡村片区”的总体规划,制定了“近中远”三期推进生态保护与特色文化融合发展、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径和创新治理新机制的工作方案,谋划了美丽田园、城市驿站、旧村改造、厂房旧改等近中远期89宗共投资16亿元的项目库,建立探索解决23项涉土地、政策、资金等要素的诉求清单。

二是重点下好环境综合整治这个最易见成效的先手棋。推动人居环境提升“先行一步”,制定片区管理方案统筹规范了三村的清扫保洁、绿化养护、市政管理,重点落实了一条严管路、一条示范街道、两个小公园的建设,推进了旧村“三线”、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了绿化美化、清理残旧铁皮建筑、“赤膊房”美化改造等八项工作,建成了马腰岭荔枝公园,片区面貌逐步焕新。

三是以探索活化运营模式为切入点打造典型经验。以“镇村联动、引进三方、村民自改”三线推进旧村活化运营,打造发展共建、成果共享的典型。主动探索镇村联动发展,由镇属企业投资,联合“丁彭黄”三村成立运营开发公司,按照“先易后难、边租边统”模式,开展旧村第一排房屋统租及微改造工作,首期推进黄屋旧村青年创业街试点建设,推动恢复人气和烟火气,把投资开发价值做起来。引入第三方市场主体激发活力,开展彭屋旧村活化工作,升级1900平方米老旧房屋,打造为休闲庭院,释放“庭院经济”潜能。推动村民自改活化,推动地理位置好、本底优质的房屋融合旧村元素实行微改造,已完成两户共300平方米。

■“丁彭黄”片区通过推进旧村“三线”、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及绿化美化工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典型案例

黄屋村:打造青年创业街发展潮流文化

在东坑大道、东兴路两条东坑镇中心主干道的交会处,是被称为“丁彭黄”片区“东大门”的黄屋村。该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东莞黄姓的主要发祥地,也是“全国敬老模范村”“省文明村”“市文明标兵村”。

走进黄屋村,一个美丽的小湖映入眼帘,湖中几只白鹭正在觅食,湖景怡然。“村里的几个湖与丁屋、彭屋的几个湖是相通的,连成一体,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村内‘水浸围’老大难问题,而且创造了一个很漂亮的水体景观。”东坑镇“丁彭黄”片区一线指挥部工作人员吕迅舸介绍说。

据了解,东坑对丁屋村、彭屋村、黄屋村实行错位发展。其中,黄屋村乡村风貌保留相对完整,基础设施完善,周边路网通畅,主要发展潮流文化。“村里发展潮流文化的第一个项目是打造青年创业街。”吕迅舸表示,目前,东坑由镇属企业东晟集团与丁屋、彭屋、黄屋合股成立东坑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对“丁彭黄”片区进行开发,该公司正在统筹黄屋村沿湖泊和公园边的房子,计划连片打造成青年创业街,并以青年创业街为载体发展“丁彭黄”片区商业项目,增加村民收益的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青年创业街主要承担吸引人流、聚集人气、打响品牌等重要任务。”黄屋村党委书记黄旭芬补充说,将通过对房屋统一设计改造,集中引进酒吧清吧、潮玩店铺、网红餐饮等店铺,开发沿河酒吧街区、潮流街区等区域,通过酒吧、音乐台、特色夜市和创业摆摊街等点燃夜间经济,打造文化休闲消费聚集地。

黄旭芬表示,接下来,黄屋村将紧紧抓住“丁彭黄”片区发展的机遇,按照东坑对“丁彭黄”片区的总体规划部署,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环境提升、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工作,加快青年创业街等项目建设,当好片区的“东大门”,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其中,经济方面,除了打造青年创业街外,该村还将持续推进沙涌铁皮厂房“工改工”建设项目,计划2025年完成前期准备工作,2028年基本完成项目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后,预计每年租金收益1296万元,同时能带动周边群众出租屋物业收入增加。

/ 数读东坑 /

1.东坑以占东莞市不到1%的面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1.9%、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2.9%、固定资产投资占比1.7%、工业投资占比2.9%。

2.今年前三季度,东坑工业产值占GDP比重达65.8%,排全市第一。1-10月规上工业增加值109.2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排全市第五。全镇有年产值超亿元企业80家,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11家、年产值超50亿元企业3家、年产值超100亿元企业2家。

3.今年前三季度,东坑村组两级总资产40.3亿元,同比增长12.2%,经营性总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8.9%。

文字:记者 李健武 图片:记者 罗嘉怡、东坑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