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纵队在东莞的光辉历程及其革命精神
东莞+ 2023-12-01 08:42:06

东莞是东江纵队的主要发源地、根据地和敌后战场,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东江纵队留下了彪炳史册的光辉事迹和不可磨灭的革命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处于敌伪顽军夹击的艰苦环境中。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东江纵队紧密依靠群众,团结抗战力量,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坚持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抗战时期,东江纵队及其前身对日作战1400多次,毙伤日伪军6000多人,俘虏与投诚者3500多人,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中共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一、日军入侵华南,危难时刻,东莞党组织组建抗日模范壮丁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最早建立并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感召下,东莞各界民众纷纷行动起来,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10月19日占领石龙,10月23日攻陷虎门要塞,11月20日晚东莞县城沦陷。日军登陆大亚湾的第二天,中共中央便向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发出在东江日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的指示。听从党中央号召,东莞中心县委迅速动员100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组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938年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东莞中山公园(今人民公园)成立,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王作尧任队长,组织部长袁鉴文任政治指导员。这是日军入侵广东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最早建立并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模”。国共合作背景下,这支队伍取得了公开番号“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2月2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惠阳淡水成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被视为东江纵队的前身。在东莞中心县委领导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部分兵力进行了榴花塔阻击战,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东江地区的民心士气。

1938年底,中共东宝联合县委成立。张如任书记,袁鉴文任组织部长,王作尧任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1939年1月,东宝联合县委召集两县党员和武装人员200多人在东莞清溪苦草洞整训整编,挑选120名骨干成立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1939年4月东宝惠边抗日游击大队改编为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与曾生任大队长的第三游击纵队新编游击大队,被人们惯称为“曾王大队”。这支队伍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成为东宝惠边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

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东莞县委紧密配合下,开辟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东莞乃至东江地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从此有了重要依托和更大纵深。

大岭山地区面积900多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东莞党组织从大革命时期就在大岭山开展革命运动,建立了党组织和武装力量,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0年8月,东莞县委接到曾王部队重返东宝抗日前线的通知后,东江特委书记尹林平、东莞县委书记陈铭炎先后到大岭山做准备工作。1940年9月,根据东江前线特别委员会指示,曾王两部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曾生、王作尧分别任大队长,尹林平兼任两个大队政治委员。1940年10月,第三大队从宝安县布吉乡挺进东莞大岭山地区,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第三大队和东莞县委紧密配合,在大岭山地区加强地方党组织、群众组织和政权的建设,建立了一支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相结合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成立了中共大岭山抗日前线特别区委,在各个乡建立支部,发展地方党员,成立抗日团体,建立乡、区级抗日民主政权,发动进步群众参加抗日自卫队和游击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不断完善壮大,成为华南地区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从此东莞乃至东江地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有了重要依托。

1942年1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决定,成立东江军政委员会,尹林平任主任,梁鸿钧、曾生、王作尧、杨康华、谭天度、黄宇为委员。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梁鸿钧任总队长、尹林平任政治委员、曾生任副总队长、王作尧任副总队长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成立一个主力大队和四个地方大队,主力大队仍称第五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第三大队为四个地方大队之一,大队长为曾生,主要在东莞活动。根据地建立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第五大队和大岭山区抗日自卫队及群众的配合下,在先后参加了“黄潭战斗”“百花洞战斗”等。“黄潭战斗”毙伤日军30多人,“百花洞战斗”毙伤日军五六十人,击毙日军大队长长濑,取得了对日军作战的一次次胜利。涌现出了“东江游击队之母”李淑桓等英雄人物。1942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抽调领导骨干,挺进宝太和莞太两条公路之间日军力量薄弱的三角区,在东莞厚街成立中共莞太线敌后工作委员会,副总队长王作尧兼任书记。莞太线敌后工委在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下,以厚街为中心建立活动基地,组织群众抗日团体,配合部队打击日伪和汉奸、土匪,对恢复和巩固东莞地区抗日根据地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全国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宣布成立,这支承载着光荣使命的队伍主动出击,痛击敌寇,迎来抗战的伟大胜利。

1943年底,全国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公开宣布成立,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东江纵队由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编而成,最初有7个大队共3000余人,逐步发展到1.1万多人,其中第一、第二支队在东宝惠地区活动。东莞各级党组织积极发动青年参军,并把优秀党员、干部输送到部队。1943年12月,以东江纵队为主要力量的东莞抗日军民打破了日伪军“万人大扫荡”,极大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1944年7月1日,东宝行政督导处正式成立,管辖广九铁路以西地区,全区人口60余万,这是东江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9月,中共路西县委成立,东江纵队第一支队政治委员陈达明兼任书记,配合东江纵队第一支队巩固老区、发展新区,推动路西地区抗日斗争深入发展。11月,中共路东县委成立,由东江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蓝造兼任书记,配合东江纵队第二支队在路东地区深入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5年4月29日,路东行政委员会成立,管辖广九铁路以东地区,人口约58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莞抗战军民力量日益壮大。

在东莞抗日民主政权积极支持配合下,东江纵队在东莞主力主动出击广九线,参加了黄猄坑战斗、梅塘战斗、冼沙战斗、竹山战斗等,击毙日军大佐,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涌现出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战斗英雄黄友等英模人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朱德命令广东日军到东莞投降,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中共广东区委决定派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到东莞清溪地区,部署东江南岸部队受降工作。东江纵队先后取得官涌坳战斗、厚街包围战等一系列反攻胜利。1945年9月下旬,东江纵队在樟木头协同民兵围攻日、伪军据点,逼迫日伪军投降,收缴迫击炮4门、轻重机枪25挺、步枪100余支、弹药及物资一批。东莞军民最终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东江纵队服从党中央决定,以和平民主大局为重,一部北撤烟台,一部在党组织带领下分散开展武装斗争,为解放广东、解放东莞作出重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急于篡夺抗战果实,对东江解放区开展进攻。1945年12月中旬,国民党军队向路西解放区大举进攻,东江纵队第一支队政委古道率领部队突围,不幸牺牲。为了维护和平民主大局,贯彻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1946年6月30日,东江纵队骨干人员等2583人,在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副司令员王作尧等率领下北撤烟台。北撤部队分别在华东军政大学、党校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进行学习训练,军政素养得到很大提升。为了进军两广,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决定以东江纵队北撤部队为基础组建两广纵队。1947年8月1日两广纵队正式成立,曾生为司令员,雷经天为政治委员。直属华东野战军建制,下辖第一、二、三团,教导总队、总队直属机关和分队共4800人。先后参加了著名的莱芜、济南、淮海等战役。1946年6月,国民党开始在广东迫害东江纵队复退人员和进步群众。194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紧急指示,“东莞东纵复员同志自卫会”在党组织领导下,逐步转为公开活动。1947年3月,惠东宝人民护乡团第三大队成立,东莞的武装斗争开始恢复。1948年4月,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成立,惠东宝人民护乡团第三大队扩编为江南支队第三团,全团1000人左右。第三团和东莞地方人民武装,先后进行大小战斗40余次,取得了屏山水口伏击战等一系列战斗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在惠东宝地区的两期“清剿”,毙伤俘敌数百人,东宝地区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江南支队第三团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1949年1月下旬至3月,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在东宝地区展开春季攻势,取得了怀德攻坚战等系列胜利,巩固了大岭山根据地。1949年10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野战军和广东地方部队,发起解放广东的战役。10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进入石龙镇追击残敌。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第三路军粤赣湘边纵队配合第四野战军在东莞协同作战。1949年10月17日,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开进莞城,宣告东莞解放。东莞全境的解放和人民政权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胜利,东莞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回顾东江纵队在东莞的光辉历程,蕴含着无比丰富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之一:听党指挥,服从大局的钢铁纪律。东江纵队的生存发展始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听党指挥,军令如山,造就了东江纵队这支钢铁之师。

从成立模范壮丁队,到建立大岭山革命根据地,再到成立东江纵队,都是遵照党的指示迅速完成的。东江纵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攻坚克难,不断胜利,党的领导从未缺席,党的命令始终畅通。东江纵队北撤就是典型的听党指挥,服从大局的例子。为了维护和平民主大局,贯彻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1946年6月30日东江纵队奉命北撤。三艘美军登陆舰运载着2583名指战员,从深圳大鹏湾出发,经历5天5夜北撤烟台。北撤部队共计2583人,其中东江纵队2423人,另有珠江纵队、韩江纵队、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等人员。东江纵队当时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1万余人部队、1.2万余人民兵和大片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而北撤的东纵人员只有2423人。参加北撤的干部战士,不得不与家乡的亲人骨肉分离。而绝大多数人员只能就地解散、复员,被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武装无情的围剿迫害。东江纵队和东江地区的人民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所做出的伟大牺牲应该被永远铭记。东江纵队北撤,极大支持了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和平民主的诚意,挫败了国民党当局妄图彻底消灭东江纵队的阴谋,有效保存了我党在东江流域及两广地区的革命力量,也为中国共产党赢取了国际社会、各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充分体现出东江纵队在党的领导下,听从指挥,服从大局的宝贵品质。

革命精神之二:舍我其谁,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东江纵队用鲜血和生命挺起民族的脊梁。

国家危难,华南危急,面对貌似不可战胜的敌人,东江纵队的前身,抗日模范壮丁队的英雄儿女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以血肉之躯挡在敌人前面。1938年10月12日,日军登陆大亚湾。国民党领导的部分守军不战而退,日寇势如破竹,10月21日便攻占了广州。相对于国民党的消极抵抗,10月15日东莞人民就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点燃了华南抗战的星星之火。1938年10月19日,东莞重镇石龙沦陷,莞城危在旦夕。抗日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200多人,先后开赴东江南岸的榴花、峡口、西湖、京山一带阻击敌人,反复打退日军的渡河进攻。为了出其不意,扩大胜利成果,11月13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从这两支队伍中,挑选40余人渡江主动出击。在石碣刘屋村自卫队的配合下,壮丁队奋勇阻击日军骑兵巡逻队,经过激烈战斗毙敌1人,伤敌数人,我方也牺牲22人,日军不敢恋战,仓促撤走。榴花阻击战,前后坚持一个月,虽然战斗惨烈,牺牲众多,却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显示出东江军民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抗战之初,侵华日寇都是武装到牙齿的精锐部队,连国民党正规军都退避三舍,而抗日模范壮丁队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虽然刚刚建立却敢于挺身迎敌,甚至主动出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舍我其谁,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在危难时刻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树起了华南抗战的一面旗帜。

革命精神之三:血战到底,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意志坚强,敢打必胜,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东江纵队的辉煌历程始终高扬着鲜明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东江纵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令敌人胆寒的抗日劲旅,领导着总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人口450余万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其中的关键。抗战期间,东江纵队坚持在华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作战,历经大小战斗1400余次,约占华南抗日纵队对日伪军作战的二分之一。而东江纵队经历的27场重要战斗,发生在东莞的就有10场。包括被日本《读卖新闻》称为日军进军华南“首次遭遇真正对手”的黄潭战斗、击毙日军大队长长濑的百花洞战斗、击伤大汉奸陈璧君的伏击战等。1944年5月8日拂晓,驻樟木头日军加藤大队出动500余人偷袭驻梅塘乡龙见田村的东江纵队领导机关。正在组织早练的副司令员王作尧和三大队大队长邬强发现敌情,一边组织三大队独立中队占领制高点,一边掩护指挥部和人民群众撤离。面对敌人的主力部队,东江纵队没有退缩,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相继展开反击,东莞大队和附近的游击队、民兵也纷纷加入阻击,对敌人迅速形成包围态势。激战到黄昏,敌人进退两难,越打越慌,我军越战越勇。最终敌人狼狈逃窜,死伤近百人,日军大队长加藤撤回樟木头据点后剖腹自杀。本来是日军的突袭战,变成了我军的包围战,梅塘战斗充分体现出东江纵队血战到底,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多次报道东江纵队在东莞地区英勇战斗的事迹。1945年8月15日,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当天,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向在南京的日本侵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发出命令:“在广东的日军,应由你指定在广州的代表至华南抗日纵队东莞地区,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充分显示出东江纵队和东莞解放区的重要地位,以及东莞军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和历史功绩。

革命精神之四:不负人民,以身许国的民族大义。东江纵队始终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与人民生死与共,爱国为民是东江纵队光辉历程的主旋律。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东江纵队始终坚守的根本政治立场。东江纵队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护卫人民,人民爱东纵,东纵爱人民,人民群众始终是东江纵队的坚强支柱和力量源泉。抗日战争时期,东莞儿女踊跃投身东江纵队,为东江纵队提供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在东莞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东莞籍指战员英雄辈出。其中担任大队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东莞籍干部就有30多人,担任支队以上领导职务的有14人,占纵队支队级以上职务总数的24%,包括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据不完全统计,东莞籍指战员牺牲700多人,占东江纵队牺牲总人数的28%。东莞人民还为东江纵队在交通情报、经济给养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香港教书的李淑桓,先后把七个子女送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自己也到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交通站工作。在东江部队慰问大会上,李淑桓让五个子女按照高矮站好,坚定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人人有责。我大儿子去了延安参加八路军,三儿子在香港做抗日救亡工作,其余的都在这里,最小的儿子9岁,等他长大些也送来参军。”抗战中,李淑桓的长子郭显承、五子郭显乐相继牺牲,丈夫也重病去世。1941年9月她在大岭山金桔岭慷慨赴义,年仅47岁。第二天,四子郭显和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李淑桓被誉为“东江游击队之母”。1944年7月21日,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全歼广九铁路平湖车站东侧的谭屋村伪警察中队后,撤退途经老虎山下沙岭附近,与日军藤本大队主力400余人遭遇。少年班班长黄友指挥全班战士阻击日军,掩护中队主力转移。战斗中傅天聪、尹林、赖志强、李明相继牺牲,身负重伤的黄友在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后也壮烈牺牲。为表彰黄友班的英雄事迹,东江纵队把独立第三中队少年班命名为“黄友模范班”。黄友被中共中央授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战斗英雄”“中共模范党员”称号。同年12月23日,延安《解放日报》以《东江纵队五少年英雄以一当百光荣殉国》为题,报道黄友班的英雄事迹。2015年8月24日,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黄友名列其中。回顾东江纵队的战斗历程,人民群众永远是靠山,而以身许国,爱国为民是东江纵队光辉历程的主旋律。

革命精神之五:不畏艰苦,激流勇进的超凡意志。在远离党中央,孤悬敌后的艰苦环境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超凡意志是东江纵队生存发展的法宝。

东江纵队身处日伪顽的三重夹击之中,敌我力量悬殊,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所处广州和香港之间的狭长地带,敌人交通网和据点交叉分割,广九铁路横穿其中,东江纵队只能夹缝求生。特别是在经济供给、弹药补给等方面都非常困难,既没有充足的武器,也没有制空权。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东江纵队以不畏艰苦,激流勇进的超凡意志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验。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曾生、王作尧两支部队在东移海陆丰的途中,遭到国民党顽军的疯狂围追堵截,部队一度从800多人锐减至100多人,身处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面对困境,曾王两支队伍信念坚定,毫不气馁,在党中央的指示下东移海陆丰,与敌周旋,坚持到重返东宝惠敌后斗争前线。1943年秋,盟军加强了太平洋战场的对日攻势。为保障广九铁路正常通车,11月18日,日伪军9000多人,采取“铁壁合围”战术,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万人扫荡”。经过百花洞、怀德等地区的激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珠江队和抗日自卫队1000多人被围困在大岭山区。面对敌人的围困,战士们大胆利用地形熟悉的优势,巧妙与敌人周旋。19日晚兵分三路突围成功,继续在外部袭扰敌人,破坏铁路线,粉碎了日伪军的“万人大扫荡”和“全线通车”计划。美国《美亚杂志》这样报道:“虽然日军已控制了铁路两头有两年多,但他们还不能使一列火车畅行全线。”东江纵队被中共中央军委赞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华南敌后战场被称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这样的评价东江纵队当之无愧。

革命精神之六:开放包容,同仇敌忾的博大胸怀。东江纵队以正义之师的强大感召力,团结凝聚各种积极力量,共同铸就抗击侵略者的铜墙铁壁。

东莞及东宝惠地区毗邻港澳,紧邻东南亚,东江纵队地理位置特殊。在抗战中,东江纵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团结爱国侨胞、港澳同胞,团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形成了坚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建立,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参加东江敌后抗战的华侨子弟和港澳爱国青年有1000余人,包括抗日模范壮丁队都有很多华侨子弟。东江游击队牺牲指战员共2500多人,其中不乏爱国归侨和港澳同胞。1939年初,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东宝队60多人,“澳门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第三队22人,先后在东宝地区配合“曾王大队”进行抗日活动,很多队员在抗战中献出了生命。1941年底开始,以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为主体的东江军民,从日寇手中营救香港重要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这场大营救前后近200天,历尽艰险,最终安全护送800多名知名人士脱离虎口。王作尧是这次大营救的主要指挥员之一,东莞第三大队第一中队等大批指战员参与到接应和护送工作中。此外,中共东莞县委和东江纵队在东莞各地所设的秘密情报站获取的重要军事情报,按需提供给在华美军总部和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包括日军在广九铁路沿线工事图、仓库图,日军巡逻船只情况,失事日军飞机上的重要文件资料等,为盟军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无私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东纵魂不灭,世代永流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东江纵队为代表的华南抗日武装,同八路军、新四军一道,被朱德誉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2023年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大力弘扬东江纵队在东莞抗战中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传承赓续红色血脉是我辈的责任,更是东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磅礴力量。

(傅志新系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级调研员,陈小梅系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会长)

文字:傅志新 陈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