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东莞之变②|大岭山:红色故土吹响五大产业“集结号”
东莞+ 2023-11-27 17:29:32

在红色故土大岭山镇,一场产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这里正大力培育家具、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预制菜五大产业集群,犹如一支强大的产业“梦之队”,推动着城市的发展,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83年前,这片热土之上,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来到大王岭村建立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该根据地有坚强的中共组织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还因此称它为“东江纵队抗日根据地的根据地”,为东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地旧址旁便是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入门可见东江纵队的大型红色浮雕和雕塑,栩栩如生,他们紧握武器身体前倾,义无反顾向前冲刺,宛若一支无坚不摧的利箭。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砥砺前行。如今,这片大地之上,血与火凝聚起来的“红色精神”正在为大岭山镇输出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为奋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注入澎湃动能,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红色故土焕新颜 百花洞内生新企

走进百花洞村,只见东莞市台铃车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铃”)的生产车间内,身着灰色工作服的工人们正在细致地组装零部件,调试区的师傅们耐心检查、调整各个细节。门口处,数千台电动车一字排开,等待装车发往全球。

82年前的夜晚,锣鼓声、枪炮声、呐喊声响彻这片土地……这里曾是百花洞战斗的主战场。

1941年6月10日,日军出动400余人偷袭百花洞村,妄图消灭游击队主力,却不料早已被第三大队在莞城、厚街的情报站提前获知。第三大队以游击队为主力,动员附近村庄的自卫队员和民兵参战,利用百花洞的有利地形,毙伤五六十日伪军,击毙日军大队长长濑。

▲百花洞战斗遗址

“百花洞战斗是华南抗战的漂亮一仗,被华南日军头目称为‘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2015年,《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回望血与火的十大战场》曾将‘百花洞战斗’与‘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同列其中,被誉为‘游击队的伏击战’,此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讲解员罗慧娴介绍道。

▲百花洞战斗遗址

当年枪林弹雨、激烈作战的百花洞村,如今早已发展成为厂房林立的现代化工业区,诸如东莞市海能电子有限公司、东莞市台铃车业有限公司、运时通(中国)家具有限公司等高端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这里拔节生长。

“眼下,东莞公司正在发力工改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亿元,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以上,可创造税收1亿元以上,增加约3000个就业工作岗位。”台铃集团总裁助理、生态发展部总经理胡东文介绍道,大岭山区位优势优越,希望能以此为中心,辐射和连接深圳、广州、佛山、江门等珠三角城市,构建起电动车产业链。

▲东莞市台铃车业有限公司

台铃集团还与华为云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在电动车智能化升级、海外市场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全面、深入合作,让电动车插上智能化、数字化的翅膀。今年,台铃集团与华为联合推出台铃鸿蒙智联系统,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的智慧出行新体验。

▲东莞市台铃车业有限公司车间

这片昔日战火纷飞的红色故土之上,驰生阿宝工业园、奥达工业园、世大工业园等工业园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百花洞村里,电动车、电子信息、家具等250余家大大小小的企业齐聚于此,现代工业与繁华都市在这里深度融合,揭开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新篇章。

传承红色基因 吹响产业“集结号”

整齐排列的工业机器人舞动着机械臂,高效地完成精密操作。走在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斯达”)的生产车间里,到处都充满了科技的脉搏与制造的活力。

位于大岭山大塘朗村的这家企业,仅用了10年就登上资本市场,成为广东省机器人行业内首家上市企业。今年,拓斯达更是入选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链主”、东莞首批重点产业链的“链主”。

“拓斯达将总部设在大岭山,聚焦工业机器人、注塑机、数控机床三大领域,在国内已累计服务超过15000家客户。今年以来,拓斯达带动了蚂蚁工场等企业入驻大岭山,强化工业零部件制造‘互联网+’‘智能+’能力。”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丰礼表示。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与拓斯达一同入选东莞首批重点产业链的“链主”的,还有台铃,大岭山将进一步推动两家企业建链延链补链,形成本土特色产业集群。据介绍,东莞市首批“链主”企业共10家,大岭山入选企业2家,在所有镇园区排名第二,意味着大岭山发展势头十足、发展潜力巨大,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

时间拨回83年前,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来到大岭山创建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为华南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山脉起伏连绵,客家村落构造重叠,地形易守难攻,为东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打下了基础。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

在这片土地上,血与火中铸就的东纵精神从未远去。2019年,大岭山镇提出“一红二源三香”的文化发展路径,这一“红”便是大岭山作为抗日根据地革命老区,传承着宝贵的红色基因。大岭山镇党委书记张拔海在今年3月大岭山镇的贯彻落实文化强市建设大会精神暨全镇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红色力量凝聚精神力量,营造敢于对标对表、争当先进的新风气,突出制造业当家,在万马奔腾中做到一马当先、力争步步领先。”

城市的崛起,产业做支撑。八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大岭山的制造业正在曾经的抗日战场上吹响产业集结号,在这块土地上全力打造家具、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预制菜五大产业集群,推动“百千万工程”起势见效。

作为老牌家具名镇,大岭山被称为“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截至2022年,大岭山镇拥有家具企业390余家,规上家具企业84家,拥有A家、佳居乐、运时通等76个知名品牌,从业人员超10万人。目前该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正不断提速,进一步与电商、潮流等方面接轨,向集群化、绿色化、品牌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近几年,拓斯达、大族激光等多家企业快速发展,不断取得技术新突破。广东晟图智能装备产业项目动工,领丰电子智能制造产业项目用地摘牌,汇兴智能设备制造增资扩产项目推进建设中……大岭山大地上处处是蓬勃向上的火热发展氛围。

吹响产业集聚发展的冲锋号,这片红色热土,正在涌现出无限生机。

文字:罗曼 刘志斌 图片:罗曼、大岭山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