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看新“茂”③|凝聚社会力量 绘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图景
东莞+ 2023-11-16 08:52:05

“盘活乡村闲置荒地”“村民首次拿到现金分红”“近万名乡亲在家门口就业”“老墟镇变身新景区”……茂名市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坚持政府推动与群策群力相结合,凝聚社会力量、引进社会资本,增强乡村振兴的牵引力、驱动力、内生力,激发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绘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图景。

“百会帮百镇”机制,增强牵引力

镇域一头连着县城,一头连着农村。如何激活镇域资源,打通城乡资源互相流动的毛细血管?茂名因地制宜创新“百会帮百镇”工作机制。

茂名现有198家商协会,会员企业超2万家,遍布各行各业,无论是社会资本,还是人脉资源,都相当丰富。“百会帮百镇”工作启动以来,有118家商协会与112个镇街全覆盖结对帮扶,谋划帮扶项目260个,切实增强了乡村振兴驱动力。

茂名市成立茂名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推动“百会帮百镇”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组织健全”的要求,在茂名市“百千万工程”社会力量协作专班框架下,各地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形成“各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机制,采取“一会帮一镇、多会帮一镇、一会帮多镇”形式开展结对,实现精准对接。

“百会帮百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乡亲获益。”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党总支部书记何清对此印象深刻。今年荔枝季,茂名旅游协会通过精心安排旅游线路、组团推介高州根子镇的荔枝、龙眼等农产品,参与“我有一棵荔枝树”等活动。在荔枝销售季节,旅游协会安排十多条荔园游线路、吸引了200多家企业,带来了8000多名游客,销售荔枝2万多斤,有力促进根子镇的经济发展。

茂名市政协委员何达为(左一)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年增收600多万元。

高州市委统战部还指导根子镇,成立镇级“百千万工程”社会力量协作专班,落实好惠及企业、服务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高州市政协不断探索实践,创新设立“委员探索实践基地”,鼓励政协委员带领乡亲增收致富。

茂名市政协委员何达为是高州荔枝种植大户,专注本土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流通、加工、研发等工作。今年,他在根子镇设立“委员探索实践基地”,积极融入“百千万工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何达为辐射带动荔枝龙眼种植户2600户,荔枝龙眼种植面积5300亩,对接国内知名厂商1700多家门店,进入大型商超销售,直接带动农户年增收600多万元,是实现联农带农富农的一面旗帜。

商会资源也为曹江镇农产品赋能增效。广州市茂名商会、茂名市茂名墟产业振兴协会创新搭建“茂名墟”云平台,打造24小时在线、永不落幕的“云上墟”,提升了曹江镇人气,也捎给乡亲财气。

曹江镇农业产业资源丰富,荔枝、黄皮、深薯等农产品正销往全国各地。茂名市茂名墟产业振兴协会执行会长曹建华介绍说,曹江镇80%的农户签约“茂名墟”,拓宽了当地农户联通致富路。曹江深薯经过深加工,价格从2元/斤卖到6元/斤。今年曹江镇荔枝产量达3.2万吨,销售额达2.56亿元,创近10年来最好的销售成绩。

深圳市茂名商会会员企业投资3亿元在化州市平定镇建设深融生态橘红产业园,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帮扶模式,直接带动2万多名群众就业增收。东莞市高州商会会员企业投资15亿元在高州市山美街道建设乐天高新科技产业园……

如今,一大批有情怀、有实力、懂经营的“茂商”成为茂名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无形手,政企携手共创、互促共赢的“创业潮”如火如荼。

■茂名引进社会资本,激发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绘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图景。图为信宜三华李主题公园

撬动社会资本,提高驱动力

“今年,我们村首次分红,上半年我家就拿到4736元。我还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日子越来越好。”11月11日上午,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村民李成悦回忆起当时的分红场景,眉开眼笑。这是双合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分红,双合村民第一次以“股东”的身份领到现金分红。

村民首次现金分红的背后,则是茂名将社会资本引入“百千万工程”、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钱排镇是闻名全国的“三华李第一镇”。而双合村是一个拥有7000人口、家家户户以经营三华李产业为主的“大村”。不过,在2021年之前,乡亲每年都为销售三华李发愁。

2021年,信宜市与钧明集团达成相关协议,撬动社会资本,联合打造以双合村为核心的农文旅结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增强乡村振兴驱动力,推动形成“中国李乡·山水双合”信宜旅游印象。

“百千万工程”引入“市场逻辑”,政府出规则、市场出设计运营、村集体出资源、村民出力量的自我造血“骑动力”便形成了闭环。2021年10月至今,信宜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汇聚社会各方力量,撬动20亿元共同投入“百千万工程”。

■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美丽蝶变,乡村变景区,乡亲丰产又增收

经过两年精心打造,“山水双合”初步建设成为了集度假观光、滨河商业、三华李文化、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主题文旅村庄。实现脱胎换骨美丽蝶变的“山水双合”,既不失乡村的质朴,又有了城市的繁华,置身村中,宛如行走画里。

乡村变景区,游客多了,三华李也脱销了,还盘活了很多闲置“资源”。民房变商铺、变民宿;房前屋后的边角地、零星地,变成了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或小停车场;一些老房子、老祠堂,经修葺后变成了历史文化厚重的研学场所;一些废弃的坑沟水塘,变成了美丽乡村别致的“湖光山色”。乡村变景区,催生了很多挣钱“岗位”,景区增添旅游、餐饮、家政、保洁、园艺养护等多元服务,带动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颜值”就有“流量”,“流量”催生“产值”。钱排镇党委书记俞淮竞透露,2022年“山水双合”全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20万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及村民增收致富。2023年5月30日,双合村农村集体经济首次分红113万元。

在茂名,“山水双合”之外,还有“李花谷”“马安竹海”“三华李度假区”等农文旅结合项目。信宜还将高速沿线15个农文旅景区串珠成链,撬动社会资本近5亿元,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当地11万多人口增收,让藏在深山里的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

信宜市三华李度假区位于白石镇细寨村,风景秀丽。以前这里交通落后,乡亲们种植的三华李销售难。云茂高速公路开通后,这里是离高速公路最近的村庄,到信宜市区只需要15分钟,2.5小时即可到广州。

产业、景色、交通,天时、地利、人和。信宜市引进四季文旅产业集团,改造农房、治理生活污水、修复河涌、修建碧道、打造景区,在文旅项目的带动下,盘活村里700多亩闲置荒地,细寨村种植1000多亩三华李、500多亩优质百香果,还开发三华李酒、三华李果脯、百香果饮品等特色产业。

三华李度假区副总经理熊双介绍说,景区每售出一张门票,村集体都有分成;村里土地流转、停车场协管、村水电站等有收益,村民以“股东”身份领到分红;新业态就在家门口,村民办起民宿、农家乐甚至游乐园……不仅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做大做强,农民也在共同经营中共享收益。

如今,三华李度假区景区员工九成以上是细寨村民,运营单位每季度将基础门票收入的30%,返还给细寨村作为分成。2023年上半年,细寨村集体就拿到分成款12万元。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茂名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县域发展和强镇兴村,切实提高了乡村振兴驱动力。

■窦州墟文化创意街成了网红打卡点,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挖掘老字号,激活内生力

激活深山里的资源,不仅要引进社会资本,还得挖掘乡村老字号、培育内生“造血”功能,解决可持续的问题。

老新融合,锦上添花。

信宜,古称窦州。窦州古城位于茂名市信宜市八坊村,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粤西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古村落之一。窦州古城仍保留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如学宫(大洪国王宫)、起凤书院、陇西书院、藜照书院、简斋书院、文昌宫、文明楼、李仰吾公祠、开越大夫祠、古郡民俗建筑群等。

茂名积极挖掘“老子号”资源,激活乡村振兴内在力。信宜市深入实施“百墟千村振兴计划”,大力推进“窦州墟”建设,打造独具信宜特色的“样板墟”。

窦州墟文化创意街区充分挖掘老街文化并赋予年轻元素,融合镇隆六双花灯的传统文化,打造以年轻消费群体为主体的夜间文旅商业主题街区;并嵌入了窦州古城的传统建筑元素,打造寄托乡愁的地标性建筑群,营造浓厚的古城文化氛围。

如今,窦州墟成了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他们在这里畅聊人生、碰撞理想,也是信宜最旺的人气商圈,汇聚了当地上百种特色农产品,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11月11日晚上,窦州墟热闹非凡,四面八方的市民游客涌向这里,在非遗美食以及非遗工坊、非遗展演的摊位展区前,挤满了等待精彩的市民游客。

“这个‘老’街区焕发着‘新’光彩。”窦州墟文化创意街项目商业运营总经理赖桂龙非常自豪:“一盏花灯点亮信宜夜间经济。”

漫步窦州墟文化创意街区,可以看到每个角落都有花灯作为点缀,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双花灯,烘托热闹喜庆的气氛。窦州墟文化创意街区与周边的中国牙雕艺术馆、会展中心、新图书馆、市民广场及配套基础设施连片开发,着力打造集美食酒吧、文化创意、会展商务、旅游商务、市民休闲、展示特色农产品于一体的夜间经济带。

在中国牙雕艺术馆,游客可以欣赏到600多件精美的猛犸牙雕作品,这里是中国猛犸牙雕最集中、工艺最复杂、艺术欣赏价值最高的艺术馆,既是非遗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是青少年生态文明的科普教育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更重要的是吸引全国各地长途游客的引爆点。

自今年7月底集中开业至今,窦州墟文化创意街区客流量超过200万人次,营业额约2000万元,逐步成为年轻人愿意来、喜欢来的网红新地标。

老树新芽,无独有偶。

高凉墟是高州市大力打造近郊文旅的一个重要节点,是茂名市“百墟千村振兴计划”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具体实践。

高凉墟位于高州市曹江镇,南连高州城区,北接长坡县域副中心,一墟连两城,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厚重的人文历史。这里既有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州木偶戏“冼夫人练兵”,还有粤西美食“高凉菜”。依托冼夫人用兵点将旧址“帅堂墟”,活化利用旧建筑打造的一条集商贸、餐饮、文旅及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特色墟街,让游客在品美食、观美景、看表演中感受高凉墟文化的独特魅力。

借助建设“高凉墟”的契机,高州市还盘活曹江镇粮所闲置资产并进行扩建,打造成为如今的高凉菜体验中心,其中包括特色餐饮体验场地、高凉菜博览馆、高凉风物馆、高凉菜培训基地等多个子项目,形成一个集休闲、参观、教学一体的综合休闲区。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粮所原来的老酒厂现改造成乡村“老酒馆”,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已经成为茂名市深受年轻人喜欢的网红小酒馆。高州市曹江镇高凉墟老酒馆总经理梁郁元告诉记者:“尤其是晚上,很多人都会慕名来这里小酌一杯,放松一下。”今年以来,高凉墟已累计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

在“老酒馆”里漫步,可以看见发酵池、蒸酒的大锅等酿酒的全过程,配上老作坊酒厂的故事、合同、文件、手稿、照片及以往生产的酒瓶,乡村的故事开始变得生动鲜活。

闲置荒地活了、道路通了、产业旺了、生态环境好了、乡村文旅愈发红火,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茂名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邹国兵坦言,各类社会资本、各类人才、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正涌入乡村,不断为“百千万工程”夯基垒台,激活了乡村内生力,大大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一幅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的建设画卷,正在茂名大地徐徐展开。

文字:周桂清 图片:陈栋 视频:肖延昆 陈奕希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