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清晰责任边界与机制 告别“课间圈养”
东莞+ 2023-11-13 15:14:13

近日,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严重,约七成学生课间走不出教室,即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一时间,“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热搜,引发了社会广泛共鸣与关切。

为何即使被质疑,依然会出现“课间圈养”现象?如何才能把课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课间自由活动?专家指出,“课间圈养”的原因是多重的,包括家长、学校和老师都应该清晰责任边界,理性对待,才能让孩子充分拥有“课间十分钟”。

老师,我能去操场玩吗?

“孩子放学回来告诉我们,课间十分钟想去操场玩,被老师喊停了,理由是不安全。”在某网络平台,有网友在“课间十分钟”话题帖留言区反映,课间十分钟,除了上厕所、到茶水间加水外,只能在教室活动。“孩子正是好动的年龄,却被圈在教室里,没有运动,何来好好学习?”该网友在帖子里的留言充满了质疑。

“我家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有时候还会遇到老师拖堂,休息时间被占用。”“我们相对好一点,教室在4楼,不能下楼,但是能在教室内玩游戏。”“很幸运,我们学校没有做这样的限制”……紧跟其后的留言内容,尽管不是全部,却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孩子在学校无法充分室外课间运动。

事实上,“课间圈养”并非孤例。有调查显示,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问卷调查,有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在东莞,即便是大部分学校倡导鼓励学生课间走出教室,也依然存在少数学校要求学生就地课间活动。

许多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上指出孩子在课间10分钟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甚至不能走出教室,并呼吁,中小学的孩子正处于活动筋骨、放松身心、扩大社交的年龄,希望能在课间休息时让他们更多感受大自然的风和绿色,感受到运动的魅力,以及社交的快乐。

拒绝成为“宅男”“宅女”

宽容以待运动中的“小意外”

一边是孩子们想走出教室,一边是学校或老师要求孩子们就地课间活动,另一边则是家长对“圈”在教室的举措表示不理解。矛盾现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考量?

“少数学校不允许孩子下楼运动,主要还是考虑到安全问题。”东莞一初中校长坦诚地分析并表示,“当下的教育环境,孩子只要遇到一点问题,舆论就会‘判定’责任是学校的,是老师的,这是‘圈养’的主要原因。”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表示认同,“课间 ‘圈养’成了部分学校减少安全风险的现实选择。”同时,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课间圈养”,大致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有的教师习惯拖堂,短短10分钟就被挤占掉两三分钟,学生刚出教室就得回来,也就不愿意出教室,久而久之,学生便成了“宅男”或“宅女”。

冲浪网络,不难发现,课间“圈养”的话题发酵后,越来越多家长对于该现象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认知,认为运动可能会跌倒、会受伤,但合适的程度范围内属于孩子成长中被允许的状况。有6年级家长刘先生表示,孩子不能只留在教室里休息,课间十分钟休息能够让孩子放松神经,舒缓筋骨,调节情绪,在保障安全的同时适量活动和放松可以解放天性,让孩子们“自由生长”。

对于家长的诉求,东莞多名校长正面力挺,纷纷表示,课间十分钟是学生学会自主利用、自主规划的重要时间段和实践场,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予他们自主规划、实践和反思的机会和空间,学校应该做的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活动项目给予引导和帮助,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十分钟虽短,但弥足珍贵,规划利用好课间,学生会受益无穷。

清晰责任边界让孩子充分享有课间十分钟

如何才能把课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课间自由活动?

2021年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熊丙奇也认为,不论何种原因,学校、老师让学生无法自由享有课间,如老师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学校制订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学生课间不得离开教室等,都是违反规定的,“而纠正部分学校的违规行为,需要加强对这些学校挤占学生课间、限制学生课间行为的督查,督促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如何将具体的规定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中?东莞市嘉荣外国语学校执行总校长易志军表示,当身心健康成为新时代教育命题,横亘在学生安全与天性之间时,有少数学校开始变得进退两难甚至小心翼翼,但教育从来都不该因噎废食、削足适履,孩童天性亦不该成为“安全管理”的代价,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生安全与孩童天性之间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平衡之道。例如开展系列户外益体类游戏和室内益智类游戏的活动,学生可以在草坪长廊上跳皮筋、踢毽子、丢沙包、跳房子,也可以选择与小伙伴一起比拼魔方、魔尺、华容道。通过动静结合,自由有序的益智活动,让孩子们放松心情,锻炼思维。

松山湖第二小学副校长于洪民建议,要让学生拥有趣味十足的课间十分钟,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校园空间及设施上下功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适当奔跑,各项运动设施、科技体验设施、动物园等都可以成为孩子们课间十分钟的乐园,“因为玩耍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

此外,针对部分学校为了规避安全风险的举措也需要更多理性认识。

熊丙奇表示,近年来,只要学生在校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家长和社会就要求学校承担责任,这让学校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有的地方教育部门为尽快平息舆论,就快速对校长、班主任进行处理,这貌似强化学校的责任意识,但副作用也很明显,部分学校开始采取“推责式”应对——取消有安全风险的户外活动。

“在这方面,家长与社会舆论理性对待学生在校园里发生意外安全事故,尤为重要。”熊丙奇强调,同时建议,学生在校园里发生意外事故,还需要合理的责任分摊机制和认定机制,如通过购买保险来分摊风险,发生意外伤害后,可由保险公司理赔。

如此,才能让学生们告别“圈养”,在课间走出教室,找回充满欢声笑语的课间十分钟。

 

文字:记者 覃凤春 见习记者 刘瀚擎 图片:记者 覃凤春 见习记者 刘瀚擎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