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绣”美大展惊艳来袭!来鸦博馆欣赏国家级非遗大师作品
东莞+ 2023-11-13 13:09:00

当广绣与苏绣,在东莞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相遇,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11月14日,“博学东莞”文化品牌重要展览“双城记——明清以来广绣苏绣精品展”将在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博物馆)精彩开幕,这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一次文化献礼,也是对两座“海丝路”重要城市的“绣”韵回顾。

展览分为“绣引:天地人和锦绣生”“绣技:人间巧意夺天工”“绣语:红尘翠霭飘衣绣”“绣韵:枝繁叶茂更新生”四个单元,以202件(套)明清以来广绣与苏绣精品,回顾苏穗两座城市的刺绣历史,讲述两座城市的丝路故事,再现刺绣独特的文化神韵,为新时代“一带一路”发展注入文化动力,以传统文化“底色”点亮未来锦绣“画卷”。

展览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虎门镇人民政府、滨海湾新区管理委员会主办,鸦片战争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等承办,展期至2024年2月18日。

文物展品有多惊艳?

广绣与苏绣,属中国四大名绣,以其精湛的技艺、瑰丽的色彩、丰富的内涵,映照着古今生活之美,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并延续千年,走进当代生活,在“一带一路”上继续守望传承、发展创新。

据介绍,在200余件(套)广绣与苏绣精品中,有二级文物1件套、三级文物15件套,还有多幅国家级非遗大师的重要作品。其中有来自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有姚建萍的《父亲》、姚惠芬的《骷髅幻戏图》和《精卫填海之羽毛》,还有出自广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有许炽光的《咏鹅》和陈少芳的《我爱小鸡群》。值得一提的是,《骷髅幻戏图》和《精卫填海之羽毛》都是当代苏绣首次入选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作品,《骷髅幻戏图》还曾获劳伦斯世界纪录认证。

此外,展览中还展出了数件刺绣新生代的作品,这些作品则以更多的新题材和新形式,展现时代生活风尚,让非遗逐渐跨出传统的边界。

明刺绣群仙祝寿图,苏州博物馆馆藏,二级文物。“群仙祝寿图”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吉祥图案之一,这一题材被广泛用于国画、版画、年画、木雕、刺绣、缂丝和瓷器等多种载体之上,深受民间熟知与喜爱。

清刺绣百衲女童衣,苏州博物馆藏,三级文物。百衲就是用废弃的零碎布帛加以补缀,因所用零碎布帛之多,故称百衲。而刺绣工艺却让百衲衣显得更精致起来。

《精卫填海之羽毛》是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惠芬为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创作的苏绣系列作品之一。整幅作品排针细密,丝线的光泽明丽淡雅,自然生动,其中所蕴含的不同于传统的形式构成与审美内涵让古老的苏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面对如此惊艳的绣品,又该如何欣赏呢?

一赏技艺之美

广绣、苏绣历来被尊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列。广绣色彩明快艳丽,苏绣则清新古朴;广绣针法灵活多变,苏绣则细密有序;广绣纹样以花鸟纹为主,清新脱俗、烂漫自然,显示出“西风东渐”的历史印记,苏绣则以龙凤纹为主,繁复纤巧、华美端庄,表达了对中国民俗风物的传承。

代广绣黄缎地百鸟牡丹图挂屏(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

清末蓝缎地苏绣海水花卉蝴蝶纹对襟汉式氅衣(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

二探历史之韵

苏绣和广绣如何在吴穗两地产生?广州与苏州又如何通过独特的刺绣,穿越时光,跨越万里,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纬之间、锦绣之上,描绘了怎样的时代风貌和人生故事?一件件刺绣作品,承载着我们共同的历史,凝固了一个民族的记忆。岁月余温尚存,繁华锦绣未央。不妨走近它们,倾听针线起落间的声音。

清仕女刺绣通草纸水彩画(鸦片战争博物馆藏)。

清刺绣蟠金、缂丝补子(苏州博物馆藏)。

三看传承之风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刺绣艺术历经风云变幻,却始终保持着融汇古今、开放包容、砥砺创新的姿态。进入新世纪,非遗保护兴起,苏绣和广绣步入了新时代,并不断融入当下生活,激起新的潮流。

张雪、薛金娣、薛氏刺绣团队打造的苏绣耳机。此系列为非遗苏绣与工业设计相结合的产品。耳机的外环使用苏绣手工绣制,设计细腻而简洁。

薛氏刺绣团队打造的苏绣耳环,设计灵感来源于苏绣的不同针法,将针法解构成最基本的点、线、面,在颜色上运用了莫兰迪色调,极简的视觉构图搭配上清冷的水晶,凸显柔和气质。

鸦博馆表示,本次展览联合10余家单位共同打造,是博物馆跨界融合的一次有力实践,旨在通过馆际、馆企、馆校合作以及“博物馆+非遗传承”的方式,呈现出广绣与苏绣的古今绣韵,让精美的刺绣和博大的刺绣文化焕发时代光彩,为新时代“一带一路”发展注入绵绵不绝的文化动力。

文字:戴浩光 图片:鸦片战争博物馆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