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得和石鼓说声“抱歉”,在跟随南城作协采风团去石鼓采风前,心里总想着,这次得好好参观一下李氏大宗祠——之前因工作之由探访过两三次,但只是走马观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终有遗憾。

是日,天公作美,天朗气清。走进石鼓,一幅美丽乡村图景映入眼帘,心情格外舒畅。然而,逛了一阵子后,心里一直犯嘀咕:怎么石鼓社区居委会的向导没带大家去参观李氏大宗祠,给的社区介绍资料里也没提李氏大宗祠?直到采风回来后才顿悟,离大谱了,白马李氏大宗祠,不是在白马吗,怎么可能在石鼓?真心对自己无语!
离谱归离谱,此次采风行也有意外收获,而且还是和李氏大宗祠相关的收获。原来石鼓李氏正是白马李氏始迁祖之一的李氏四世公季公李松叟的长子李观可,迁到石鼓之后逐渐繁衍而成,村里现仍存有观可李公祠。这也算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
李松叟,即白马李氏三世祖李用的三子。李用何许人也?乃东莞一代理学名儒,也是程朱理学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早年刻苦学习,一心致力科举,自读了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的理学著作后,便毅然放弃科举,专研理学,闭门潜修近三十年,深得理学精髓。据民国《东莞县志》记载:李用,字叔大,白马乡人,所著《论语解》,梓行天下。因其德才过人,获授翰林院校书郎之职,李用不受而回,后又改封为承务郎,以表彰其高风亮节。因李用自号“竹隐”,人称“竹隐”先生,宋理宗特手书“竹隐精舍”额匾赐给李用。
从李氏大宗祠里的匾额及楹联不难看出李用的治学成就,如中堂悬匾“理学醇儒”,楹联“论语二十篇,竹梅辛力昭今古;衣冠千百代,兰桂元魁接昔年。”李用既是理学名家,又是一个“死节之士”。南宋末年,熊飞在岳父李用的支持鼓励下,联络东莞各地义士,组织抗击元军,后殉难。元灭宋后,李用立誓“生不食元粟,死不葬元土”。
李用生三子——春叟、得朋、松叟。南宋咸淳末年,李春叟及两弟携眷避豪强战乱,由东莞獭埗(今长安涌头村)迁居白马村(今南城白马社区)定居,其后代于此繁衍兴盛,三兄弟成为白马李氏始迁祖。白马李氏大宗祠原名为“李氏景宏公祠”,始建于南宋末年,为李春叟、李得朋、李松叟三兄弟所创建,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东莞少有的宋代宗祠。白马李氏人丁兴旺,子孙众多,分支甚繁,后人迁徙散布各地,在东莞境内其裔孙已传衍三十多代。石鼓李氏即由李松叟长子李观可这一脉自白马迁来,现为石鼓第一大姓。
走进如今的石鼓,清清爽爽,别有洞天:建筑整齐统一,道路干净整洁,居民各有所乐……同行的文友纷纷感叹“常从石鼓边上过,才知道走进去别有洞天”“石鼓社区建设得很雅致,值得留下匆匆的脚步”,更有来莞数十年、业已退休的前辈表示,如果湖南老家的乡村也建得像石鼓这么好,一定回去养老。

以乡村振兴之名,石鼓蝶变。从昔日平凡无奇的城中村,到如今大家心向往之的藏在繁华都市里的“世外桃源”,石鼓蝶变的密码是什么?或许可以从石鼓代代相传、沿袭至今的文化根脉中找到答案。
树高千丈总有根,水流万里总有源。知来路,守初心,方能明去路,开新局。从石鼓社区村史馆获悉,石鼓立村始于何年,如今已无从考证。李观可迁居石鼓时,已有立村,说明石鼓立村不晚于南宋。
关于“石鼓”村名的来源,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石鼓大塘底有块巨石,用力踏之,咚咚作响,有如鼓鸣,故以“石鼓”一词为村名。另一说是村东头石头院有两块大石,形似鼓而得名,故以“石鼓”一词名村。崇祯《东莞县志》的记载与这一说法相同:“石鼓山在县城西南二十里,有石如鼓。”便以此为村名。
不管“石鼓”村名到底来源于哪一种说法,近800年来,有一点始终没变,那就是“石鼓”一名,从未变更,成为东莞为数不多的有着悠久历史而名称始终未变的村落之一。千百年来,石鼓村民深深扎根在这片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以血脉之同、精神之同,守护着共同的家园,守望着共同的梦想。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祠堂作为凝聚家族血脉和情感的纽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石鼓现存有观可李公祠、雪松李公祠等4座祠堂。这些祠堂,既是石鼓李氏荣耀的见证,又是村民凝聚力的来源。每一座祠堂背后,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天长日久,延伸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走进观可李公祠,村里的老人正在这里娱乐休闲,其乐融融,公祠左侧有一条长长的连廊,经过修缮后取名为“孝德廊”孝道文化廊,被赋予传承和弘扬新时代孝风“新二十四孝”的内涵使命。“儿孙孝顺门庭大,祖德贤良日月长”“秉承世礼百善孝为先,顺应民风千情和为贵”……廊柱上的对联工整儒雅,精确明了。
其实,如今提倡的良好家风,其实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转,家族文化的延伸。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不谋而合。祠堂里的祖训族规,那些教人学好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具有永恒的价值。慎终追远、百代一家的观念在这里显现,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家风在这里传承,血浓于水、分裂不开的情感在这里凝聚,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宗祠都会成为每一个人抹之不去的记忆。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祠堂这些具象的载体,一个宗族的根脉何枝可依,凝聚力从何而来,更遑论完成新时代的华丽蜕变。
石鼓以建设美丽家园为切入点,以“一巷一园一廊一家”为整体布局,打造的“乡村振兴美丽家园”行走路线,从“一廊”(“孝德廊”孝道文化廊)出发,先知来路,再去寻美,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