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新工业诗歌未来可期!新型工业化与新工业诗歌研讨会在东莞举办
东莞+ 2023-11-08 15:44:12

11月7日,中国新工业诗歌创作研究中心暨全国新工业诗歌联盟揭牌活动在东莞理工学院举行,自此,新工业诗歌创作研究中心、新工业诗歌联盟在东莞“安家落户”。

活动当天下午,新型工业化与新工业诗歌研讨会在东莞理工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的近70位著名诗人、专家、学者与会,聚焦新工业题材诗歌的创作与传播,深入探讨新时代工业与诗歌创作之间的结合点、创新点和发展点,勾勒新工业诗歌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次研讨会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协、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主办,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文联、石碣镇政府共同承办,由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蒋登科主持。

新工业诗歌

有待当代诗人创造

研讨会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思敬回顾了我国工业诗歌发展历程。他表示,真正的新工业诗歌在上世纪50年代才正式开启,这一潮流延续到80年代的工业现代化,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以深圳、东莞为基地的打工诗歌。“今天,新型工业兴起,新工业诗歌有待于当代诗人去创造。”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梁尔源也表示,新工业诗歌写作是一种具有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写作,一种有温度、有情怀的写作,当前中国新工业磅礴发展并领先于世界,诗人应满怀激情地讴歌我们的新工业,写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新工业诗歌。

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副社长陈崇正则从文学概念的视角表达了对新工业诗歌的认同和期许。他认为,概念都有一个逐渐发展和清晰的过程,新工业诗歌的定义也在不断补充完善。这样的概念探索是有意义的。一个概念的提出代表了一种趋势、一种方向,也代表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召唤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的出现。

深圳《特区文学》杂志社副总编辑阮雪芳分享参观深圳一家光学集团的感触,“流水线上看不到工人,完全是去人化的、智能的操作,全由机械完成。我们的诗歌如何呈现无尘车间、去人化的生产线?这给诗歌写作打开了一个新角度,新工业诗歌面向的不仅是当下,更是面向未来。”

《花城》编辑梁宝星从工业诗歌的阅读感受谈起,“现在读新工业诗歌,已不再是那种哭诉或愤恨,也看不到绝望和悲哀的情绪,更多是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高新科技的崇拜。”他相信,新工业诗歌具有丰富的可能性和宽阔的发展前景。

活动最后,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郑坚表示,通过研讨会,他对新工业诗歌创作对当下和未来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要充分利用好新落户东莞理工学院的两个平台,加强学校的新工业诗歌创研和教学。“未来我们计划将新工业诗歌文化的创作研究,作为东莞理工学院的专业特色融入科研和人才培养中,相信东莞理工学院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平台,欢迎大家常来这里探讨新工业诗歌的创作,让新工业诗歌在东莞持续开花结果。”

传统诗歌创作

向“新工业”链接融合

当下高新科技在各个领域和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且巨大的影响。因此,研讨会上岭南师范学院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张德明重新思考了“新工业诗歌”的概念界定。他表示,新工业诗歌不仅仅是在狭义上聚焦高精尖的新工业场景,还应把新工业语境下人们的精神面貌、情感、思维方式的变化纳入到诗歌的表达当中。

《作品》杂志副主编郑小琼也表示,新工业诗歌的核心不是从服装到汽车再到芯片的表面意象变化,而应该是对工业文化、工业文明、工业价值的一种重塑,应更强调新工业对中国当代社会人文的重新塑造,是对社会生活方式、对传统生活和思维形态的重塑,新工业诗歌需要更多探讨工业的魂、工业的能。

中国水利作协主席李训喜也表示,新型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形态,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文明形态,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打造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写作带来了什么?最根本的是对生命体验的改变、对时空关系的改变,是现实与想象的融合,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

张德明、郑小琼、李训喜等人的观点与会上许多不同行业领域诗人不谋而合,他们也自身角度、经验进行阐释,给予了印证。中国石油作协副主席第广龙表示,如今的石油产业一改王进喜时代的风貌,各类前沿高新科技的应用已相当普遍。“当下石油行业的新变化怎么与时代结合?诗人应当如何切入,又如何拉开距离,是一个新的课题,不能照搬老方法写当下新变化、新体验,需要诗人们深入探索和创新实践。”

中国石化作协副主席马行是SGC2107勘探队的驻队作家,走遍了中国西部荒野和无人区。他感到,“石油地质新工业与田园与草木不再对立,而是互为依存。今年中秋和国庆,我来到帕米尔高原上的中国最西端的油气田——阿克莫木气田,深度采访了61个石油工人。我看到石油地质新工业的丰富和独特、开放和自由,石油地质、新工业与田园、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是统一的。在西部戈壁荒漠中,石油地质、新工业已成为田园与农牧业的幼苗与萌芽。”

中国石油作家协会副主席申广志在新疆克拉玛依——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他认为写作石油题材诗歌的根本在于写石油背景下的人性。经过几代石油诗人探索,当下的石油题材诗歌以低调的、温暖的笔触代替过去高亢的调子,融入了比较复杂化的情感。中国化工作协、延长石油集团的张静是一名“油三代”,她用诗歌书写与石油有关的人和事物,写静态的横截面,也写变迁的历史。“石油对我而言,是故乡,也是童年。石油的质地,是具体的、温暖的、陈旧又生长的。”

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李木马几十年来专注铁路题材诗歌写作,伴随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一路走来,从绿皮车到高铁,写被列车拉近的思念与乡愁,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艺术眼光也在更新迭代,几年前写京张高铁这条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铁时,他的内心洋溢着一种中国人的自豪感。“新工业化诗歌研究中心的成立就好像找到了精神的‘娘家’,下一步我要打开观念、视野和思维,不负时代,写出更多精品佳作。”

中国铁路作协副主席艾诺依指出,中国工人与铁路科技创造者是“人”的载体,北京火车站、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物”载体,人与物融合,成为新工业文化铁路的精神符号,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新的时代价值、新的工业诗歌文化精神。新工业诗歌要立足中国现实,根植中国大地,深入挖掘优秀工业诗歌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弘扬跨越时空、超越民族、跨越地域的工业精神。

《诗词》报编辑范俊呈表示,古典诗歌根植于漫长的农耕文明,但我们现在处于数字化电子时代,诗歌也必然要从农业诗歌转化为新的工业诗歌,新工业诗歌必然要面向新工业文明,面对复杂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新工业诗歌应聚焦人与工业的关系,只有建立在人的情感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诗才是好诗。

新工业诗歌创作

要有新思想新方法

正如研讨会开始吴思敬所言,新工业诗的书写是有难度的,不易被读者大众所接受,对写作者来说,如果不熟悉当前的新工业发展则很难写好。东莞市作协副主席黎启天也在现场提出了问题:在新工业背景下新的科技创造如何入诗?如何将新科技产品创造的生活内化、创造出含有新工业时代特质的情感意象?新工业场景里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如何用新形式表达我们在新情景里的情感变化?如何用新的诗歌创作技巧、语言形式进行新时代的表达……

对于如果创作出高质量的新工业诗歌作品,现场不少专家也提供了自己的观点。全国新工业诗歌联盟副秘书长、东莞理工学院教务部副部长许燕转,通过剖析新工业背景下诗歌生产方式的改变,论证新工业诗歌不同以往的革新之处。“以打工诗歌为例,诗人既是劳动者、实践者、也是创造者,诗人从工业第一现场当中获得真实语境,在诗中呈现身、心、物三者的语境化处理。但新型工业化中的诗人并不必是从业者、生产者、实践者,诗人的本体状态就是一种技术工具,使得诗人对身心的理解更倾向于抽象化处理。”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新工业诗人王学芯、广东省作协诗创委副主任方舟等人则从“新”字入手,提出了新工业诗歌创作的见解。杨克表示,新工业诗歌创作的核心在于“新”。他认为,新型工业化给诗歌写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不仅是推动经济建设,也为诗歌自身带来新意。今天我们写工业,写的应是高科技和信息社会,新工业为诗歌提供了新的意象、新的观念、新的表达,这对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推动。

王学芯也认为,面对新时代的新题材、新感受、新体验,须对传统进行重建,这是对秩序的一种挑战,考验着每一个诗人的姿态、敏感度以及个人才能。“每一位成熟的诗人应把每首诗当成挑战自己的一首诗,在诗人面前没有题材,只有如何表达。以什么样姿态来写作,决定了一首诗是否成功。”方舟也表示,新工业诗歌与传统行业文学、传统工业诗歌有所区别和侧重,重在“新”。“新工业诗关乎高科技与万物共联,新工业是客体,是审美对象。诗人何为?新工业诗歌应突出诗人的主体性、体验与思考。”

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崔完生、京东物流集团公共事务总监王二冬则从个人创作经验提出见解。作为新工业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新工业诗歌的创作者,崔完生的诗歌力图以生命化、情感化、亲情化、自我化、形象化的改造,让工业化在诗歌的分行中有诗意的呈现,让科学在诗歌的表达和表现中有合理的空间。王二冬所从事的快递行业体现着新工业的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高效的流动恰是新工业典型特点。“快递连接千家万户,连接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上下游,服务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是收件人,也是寄件人,我写的不仅是快递,我写的是当下每一个人,是新工业时代的新生活,快递正是万物的互联互通。”

此外,山东省作协诗创委副主任孙方杰也表达了其对新工业诗歌创作的三个体会:新工业诗歌要有现场、有生命体验、有情怀。“劳动现场是新工业诗的故乡,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乡愁。写诗离不开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是一个人在与生存世界的互动中,感受到其蕴含的能量与价值。有了对事物真实的情感,才能够与时代和读者达成共鸣,写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文字:沈汉炎 图片:沈汉炎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