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能抬起来了,颈肩不痛了!”近日,51岁的邓先生在长安医院接受颈椎后路内镜下双节段颈椎椎间盘切除术,困扰他3个多月的颈椎疼痛问题得到明显缓解。这类手术可谓“在夹缝里做手术”,创口仅“钥匙孔”般大小,需要主刀者技术精湛高超。
颈痛肩麻手无力,还以为是中风
邓先生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颈肩部疼痛,伴有右上肢麻痛无力感,但症状较轻,没有引起重视。
几天前,邓先生感觉颈肩部疼痛愈发严重,右上肢麻痛无力情况加剧,来到长安医院就诊。
“当时我在工作,突然感觉右上臂麻痛无力,抬不起来,无法继续工作,于是到附近诊所就医,医生以为我中风了,让我赶紧转诊。”邓先生说,自己只觉得上半身“哪都不舒服”,也不知道得了什么病。
长安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主任医师余伟宏结合邓先生病史、体征和影像学资料指出,邓先生颈4/5、颈5/6椎间盘突出,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椎间盘的侧方突出或椎间孔狭窄挤压神经根,引起的以颈肩部及患侧上肢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的退变性颈椎疾病。当患者经过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或神经症状加重时,手术减压则成为必要的手段。
余伟宏医生说:“考虑临床症状与颈4/5、5/6椎间盘突出压迫右侧颈5、6神经根有关,需要尽快进行治疗。”为尽快改善邓先生症状,恢复其右上肢肌力创造条件,长安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团队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讨论,与邓先生及其家属沟通并充分告知手术风险与效果后,决定局麻下行后路内镜下颈4/5、5/6椎间盘突出髓核切除术。
内镜下做微创手术,创口仅有钥匙孔大小
后路内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通过一个钥匙孔大小的开窗来处理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段。
但切口小就意味着需要在极小的范围内操作,术中需要非常准确地定位和严格控制出血,避免伤及神经,要求医生具有丰富的脊柱内镜手术经验和操作技巧,是难度较大的内镜手术之一。
完善术前相关准备后,余伟宏医生与手术团队共同努力,在邓先生局部麻醉的状态下,先作颈4/5节段体表约1厘米大小左右的皮肤切口,工具到达“V”点后,向头端、尾端、内侧及外侧磨除椎板及关节突。显露硬膜囊外缘及神经根,探查其致压部位,轻柔分离脊髓外侧和神经根,显露突出髓核,用工具充分摘除突出的髓核,手术顺利结束,依次切除了颈4/5、5/6两处椎间盘突出髓核,颈椎处仅有2个钥匙孔大小的创口。
“肩颈不疼了,手臂也可以动了,真是太好了!”手术完成后,邓先生的感觉立马好多了,目前正在院内进行康复治疗,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手臂以后都动不了了。
一直以来,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的黄金标准。但融合术后椎间高度的丢失、假关节形成以及邻近椎体退变加速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传统的后路颈椎椎间盘切除术,不需要额外的内固定,同时可以更好地维持颈椎的运动功能。但开放手术的入路需广泛剥离椎旁多裂肌,容易导致术后颈肩痛残留,且术中出血量大,创口大。
如今,随着微创手术技术、器械的发展,后路内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与开放术式相比,在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余伟宏医生介绍:“内镜系统提供了更多视角和放大的清晰内镜图像,可以使用各种方法进行精确的减压。并且伤口小,一个节段仅需约1厘米的手术切口,在高清内镜和生理盐水液体介质的冲洗下,可以有效地减少因术中出血而引起的视野不清。”
据了解,近年来东莞市切实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镇街医院专科建设。长安医院骨科脊柱外科“钥匙孔”手术的成功开展,正是镇街医院专科技术不断提升的缩影,脊柱微创技术由腰椎向全脊柱微创治疗的发展,为广大颈肩腰腿痛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微创治疗技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