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十三届东莞生活垃圾分类演讲比赛复赛在厚街湖景中学举行,以“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为主题,晋级复赛的34位少儿组选手和30位成人组选手声情并茂讲述垃圾分类新时尚,助力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共有16名选手(少儿组、成人组各8名)晋级决赛。

此次比赛由市垃圾分类办联合市文明办、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等主办,东莞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市垃圾分类协会、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承办,厚街镇垃圾分类办协办。自演讲比赛开展以来,共吸引了一千多人报名参与,在全市掀起了一股绿色新风尚。

现场,少儿组选手结合身边的所闻所感畅谈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借助迷你垃圾桶、塑料泡沫盒、矿泉水瓶等道具亲身实践,让垃圾分类知识从纸间流到指尖。

在日常生活中,来自塘厦的杨婧仪深刻体会到了环卫工人的不易,她以“让垃圾分类插上科技的翅膀”为题,为大家讲解了垃圾分类的多重好处,并提倡推进垃圾分类设施智能化,共同为环境减负,为环卫工人减负。年仅8岁的王艾琳则将四色垃圾桶拟人化,通过详细介绍垃圾桶“性格”传授垃圾分类知识,让垃圾分类简单易懂。


比起少儿组的童真稚趣,成人组选手们则更多的是思考与建议,他们当中有老师,有垃圾分类工作人员,也有媒体工作者。各选手紧扣大赛主题,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阐述了对垃圾分类的看法以及应该如何做好垃圾分类。


何小凤是长安福海学校的一名老师,结合教学实践经历,她讲述了垃圾从被随意丢弃到被变废为宝的故事。她表示,每一类垃圾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家”,希望大家一起帮助垃圾“回家”。来自凤岗的梁优笋则结合自身对抗“病魔”的经历引出垃圾分类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并展示了一副手写对联,呼吁大家为了子孙后代和绿色家园践行垃圾分类。

“你的每一次垃圾分类,都将让城市更加美好。”“生活垃圾分四种,黑红蓝绿四个桶。”……演讲台上,一段段演讲慷慨激昂、情感真挚,台下观众们也听得入迷,现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评委们则从演讲内容、语言表达、整体形象、现场效果四方面对选手们综合评比,并从道具选择、腔调发声、专业垃圾分类知识运用等方面进行点评指导,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争创佳绩。
【相关链接】
厚街湖景中学:垃圾分类示范学校是这样炼成的
绿树幽幽,青草茵茵。走进此次复赛的举办地——厚街湖景中学,不禁被宜人的环境所吸引。作为东莞生活垃圾分类千点示范工程实施点,该校坚持从明确管理责任、设置分类设施、开展教育培训三方面着手,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落实落细,在师生心中种下环保的种子。

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湖景中学根据学校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明确了责任领导,并将其纳入重点工作,细化管理职责,确保责任到人。在校园内的每个公共区域,都有按要求设置、清洁维护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规范分类标识和颜色。为了推动垃圾分类知识学习常态化,学校还会不定期组织生态文明教育和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教育,明确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要求,着力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如今,湖景中学师生基本形成了自觉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投放的行为习惯,学校校园内基本没有散落垃圾,整个校园环境得到大大提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推动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制度和监管考评制度,通过持续开展培训教育、奖惩结合的方式,把垃圾分类工作与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让校园更绿、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