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东莞民营企业家|余旸:扎根东莞是一个“明智且幸运”的选择
东莞+ 2023-11-01 17:50:52

东莞民营企业家日组委会开展的2023年东莞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和“优秀青年民营企业家”评选正在公示,东莞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旸入选“优秀青年民营企业家”名单。

近几年,余旸是各类优秀、先进榜单中的“红人”。在一次东莞高规格举行的招商大会上,余旸作为企业代表在大会上发言时感慨地说:时至今日,回看几年前扎根东莞的决定,确实是一个“明智且幸运”的选择。

在科技风口冲浪,在制造名城圆梦。东莞不断浓厚的创新氛围,不断优化的服务水平,让一批归国人才放心在莞发展、创新创业并长期扎根于此,成为东莞民营经济的一份子。余旸说,从结果而言,企业落地东莞以来一直在快速而健康地成长,从营收规模、团队人数、研发投入到纳税总量,每年都在以10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在发展。

海归人才结缘东莞

先知大数据有两位创始人,余旸是一名数据科学家,拥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双博士学位,是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据科学与智能决策研究院院长,中国首批30位新生代数字经济人才,2019年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业领军人才,东莞市第八批创新创业人才,回国前为美国纽约罗切斯特理工学院(RIT)数据科学专业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另一位创始人是一位人工智能科学家,名为梁帆,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机器学习与图像处理技术应用研究。他和余旸在北航求学期间是室友,一起学习生活,一块出国留学。两位创始人都是业内了不起的高级人才,许多城市都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为何最后选择了东莞?

对此,余旸笑着说:“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结果,我们选择了东莞,同时也是东莞选择了我们。”

2017年,余旸计划从海外回到国内创业。彼时,国内大数据、人工智能势头正盛。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关键是要落地,只有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获得长远的竞争力。为此,余旸需要选择一个以实体经济见长的城市。

两位特色人才选择东莞,首先是因为东莞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在他们看来,自身所研究的方向在东莞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完美的市场。余旸举了一个例子,他们正在进行针对工业制造业的提质增效系列产品研发,而在东莞就有1.1万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7千多家为工业制造企业,这个市场底数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间,他们的才华得以尽情挥洒。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们认为,也是东莞选择了他们。在考察东莞时,余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遇到的每一位负责人,无论是负责组织人才、投资招商还是科技发展板块,都非常热情、详细地向他们介绍东莞的产业政策和产业优势,甚至亲自带着他们去勘察场地,全面地了解东莞。

就这样,2018年,东莞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正式落地东莞。事实证明了余旸选择东莞是正确的——在他的带领下,短短三年,先知已成为领域内顶尖的团队和企业,合作客户络绎不绝。

推动东莞数字化转型

走进先知的展厅,记者进入了一个新奇的数字世界,看到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不断延伸了人类的触手,拓展了人类自身的局限,也看到了东莞走向数字化治理和数字化智能制造的美好未来。

余旸创立的先知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深耕轨道交通、社会治理、军工安防和工业互联网四个方向。

目前,东莞市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的建设正在大力开展,而先知就是其设计者和服务商。该平台取代了人工监管食品行业安全的模式,也颠覆了人为查看监控视频报警安全风险的监管方法。该系统的建设思路还会应用到特种设备行业,如电梯、叉车等,再拓展到其他领域,如城管、水务、交通等,大大提升东莞社会治理水平。

先知大数据现在已经是承担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当红企业”了。余旸介绍,目前全国26%的铁路都沿用了先知大数据的探伤系统,该系统不仅大大降低了铁路风险发生率,还省下了每年更换轨道的巨额费用。此外,余旸告诉记者,先知目前正在研发助力东莞工业企业提质增效的系列产品,将数据转化成知识提供给企业。

这仅是先知公司与东莞共成长的缩影之一。作为东莞市重点引进的海归创业团队,先知公司不断吸收培养人才,集聚创新智力资源,扎根东莞,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服务东莞乃至全国的政府与企业,推动数字政府、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智能化发展进程。

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双聚焦”之后,余旸的团队在产业方向上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余旸看来,东莞广大的工业制造业都是他们的潜在客户。此外,东莞对数字经济的支持与重视,也让余旸倍感振奋。东城政府将先知公司树立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以及数字经济的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研发基地。

为了让大数据深深地扎根东莞,余旸已经把妻儿从美国接到了东莞定居。“东莞是一个非常务实包容的城市,我们的选择是幸运的。”在采访中,余旸多次向记者强调。他还提到一个小细节:当初孩子回国入学时,由于不了解国内教育政策,市领导便亲自带他去了外国语学校,并一一解决了他们在莞生活中不便难题,让他们在东莞有了家的感觉。

文字:首席记者 曹丽娟 图片:东莞图库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