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育作为标志性城市文化符号的东莞,近年来不断在包括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中频繁闪亮、显著提升城市综合影响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次的金牌、荣耀背后,是运动员们从未懈怠的奋进步伐——刚刚在广东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中获得总分全省第三、地级市第一的东莞健儿,即将站上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赛场,在更大的舞台全力再创表现新高。
今天(10月25日)下午,广东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东莞市体育代表团参赛总结会暨东莞市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代表团成立大会召开。在对四年一度的广东省运动会进行总结、表彰先进之余,即将在广西进行的首届全国学青会,首次独立组队参赛的东莞,将继续呈现“体育强市”建设的昂扬风貌与未来潜力。
东莞首次独立组团,学青会同样首度设置,这项云集全国优秀青年运动员的赛事,将成为更大范围内中国体育新兴力量的集中检阅——首次举办的本届学青会,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赛事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主办,等同于将之前的“全国青年运动会”(前身为城运会)与“全国学生运动会”合二为一。进行调整的目的,旨在于深化体教融合,全面梳理和精简赛事体系,以此成为全运会前置的国家级大型综合运动会。根据规划,学青会每四年举办一届,和全运会间隔两年交替举行。
作为对南粤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全方位检验,省运会承载着体育强国、体育强省的多重意义。今年上半年结束全部比赛的第十六届广东省运动会中,体育氛围素来浓郁、潜质新秀层出不穷的东莞,再次交出不俗答卷:竞技体育组方面,获得金牌129枚、银牌109枚、铜牌131枚,团体总分8324分,代表团金牌数、总分数,甲、乙、丙组的金牌数和总分数,稳居全省第三、地级市第一。再加上群众体育组获得4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36项三等奖,东莞尽显“全民运动之城”风采。
事实上,扩及更大的赛事维度,从2021年进行的东京奥运会、陕西全运会,以及刚刚结束的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由东莞走出的体育健儿,持续代表广东、中国力取佳绩,将东莞“体育文化”以最直观的方式诠释传达——刚刚在西子湖畔结束的杭州亚运会,11名东莞选手代表中国代表团多线突破,合计获得2枚金牌(五人制女篮杨力维、李月汝、黄思静、杨舒予;三人篮球女篮陈明伶)、1枚铜牌(男子五人篮球赵睿、胡明轩、杜润旺、崔永熙),男子足球时隔多届重返八强(叶力江·什那尔)、马术场地障碍团体赛中历史新高第五名(李耀锋)。
竞技体育没有终点,连续不断的闪亮成绩背后,源自东莞体育基层青训工作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而从省运会舞台脱颖而出的潜质新锐,也继续由省队开始向更高级别奋进。回溯本届整体表现,东莞代表团呈现的以下特点,更加坚实了“体育强市”在未来的奋进征程——
一是基础大项保持全省领先,如田径、游泳、射击和体操项目成绩均居全省前列;二是品牌项目表现出色,篮球项目再次擦亮“全国篮球城市”名片;三是优势项目成绩突出,蹦床、跳水、射箭、羽毛球、皮划艇等队伍继续保持领先;四是球类集体项目蓄力爆发,男排甲组首次获得省运会冠军,手球贡献3金,足球实现全项参赛;五是新增项目超预期发挥,如现代五项、花样游泳、柔道和马术等队伍均取得金牌;六是镇街办队成绩有所提升,综合采取调整管理人员、改变管理模式取得明显效果,黄江自行车队夺得东莞“首金”、并贡献8枚金牌,石龙举重、石排摔跤队各获3枚金牌,横沥乒乓球、塘厦高尔夫球队各获1枚金牌。
正是基于在广东范围内的稳定实力与突出表现,本届省运会成为了东莞体育的全新起点——作为全省第三、地级市第一的代表团,经广东省体育局推荐,东莞将代表广东地级市,与广州、深圳分别独立组团,参加全国第一届学青会。据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司琪介绍,本届学青会,东莞以自主培养的运动员为核心班底参赛,力争在个别项目上呈现亮点,为广东争得荣誉,展示东莞青少年运动员的良好精神风貌。
之前在有关省级体育训练中心支持下,本届学青会东莞组织16支参赛队伍、188名运动员,分别由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东莞体育运动学校等12个训练单位承担组队和参赛任务,截至目前,12个项目、约100名运动员取得学青会决赛阶段比赛资格。预赛中共计取得6个单项全国第一、男子篮球U16组以赛区第一名成绩进入决赛、女子三人篮球同样进入预赛四强,达到预定参赛目标。同时,根据省体育局“全省统筹组队”部署,东莞共有32名运动员代表广州、深圳参赛,其中29名运动员取得决赛阶段比赛资格。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聚焦即将于11月5日开始的首届学青会,东莞体育健儿准备就绪,体育强市精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