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刀”风靡惹争议:清脆的“啪嗒”声中,家长们先“怕”了?
东莞+ 2023-10-23 15:18:36

如今,小学生又有了新的接头暗号:萝卜刀。

上甩出鞘,下拉归鞘,刀刃收放自如,作为一款可玩性极高的玩具,“萝卜刀”在青少年中广泛流行,被称为席卷全国中小学生的“社交密码”。

记者探访发现,小学生几乎人手一把“萝卜刀”,但在这场风靡全国的潮流中,伴随着“萝卜刀”清脆的“啪嗒”声,孩子们乐在其中,却看得家长们神色紧张、忧心忡忡。

那么,“萝卜刀”是什么?到底有多“火爆”?适合孩子们玩吗?

“人手一刀”

“萝卜刀”是一款彩色塑料的仿刀玩具,外形酷似萝卜,小巧可爱,借助自身重力实现刀体滑动。

下午放学时段,记者在东莞一些小学附近的文具店内看到,学生三五成群,正在认真选购“萝卜刀”。“我们班男生基本都有,有个男同学被老师没收了六把,今天又带了一把新款来。”一名正在选购“萝卜刀”的小学生说。

记者走访多所小学周边文具店发现,一盒盒五颜六色的“萝卜刀”被摆放在显眼位置,价格在3元至25元之间,款式丰富多样,除了普通的塑料款,还有夜光款、卡通款、发光款等多种款式。

“非常受欢迎,每天放学都来买,男孩女孩都有。”莞城中心小学附近一文具店老板介绍,销量最好的是一款5元的“萝卜刀”,前两天刚到的一批货剩下不多了。

在莞城英文实验学校和万江中心小学附近,记者走访发现,“萝卜刀”的“火爆”情况相差不多。“开学第一周,很多学生来店里找‘萝卜刀’,刚开始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向供货商询问后才第一次见,也没有预想到这么抢手。”其中一间文具店老板称,第二周进货后,学生们成群结队来买,高峰期每天能卖上百把,“比文具卖得都好”

“萝卜刀”不仅线下卖得好,线上销量更加惊人。此前,记者通过电商平台搜索发现,销量10万+的店铺比比皆是,甚至有店铺销量破100万+。价格幅度也更大,从1元至上百元不等,款式更为丰富,除了线下款式,还有“巨无霸萝卜刀”“合金萝卜刀”“刀枪组合”等多种新颖款式。此外,在多个短视频社交平台,不少博主不仅带货直播,还拍摄了“攻略”视频,教大家如何玩转萝卜刀。

“社交新宠

这个看似平凡的物件,却像一颗魔幻种子一样,在青少年中迅速生根发芽。

带着好奇,记者购买了一把荧光款“萝卜刀”。一天晚上8时许,在莞城一小区楼下,记者大力挥舞“萝卜刀”,在夜色的掩映下,“萝卜刀”绚丽的光芒与清脆的“啪嗒”声,瞬间吸引了正嬉戏打闹的孩子们的注意。

“你是卖‘萝卜刀’的吗?”“你手上这款我有,还有其他款式吗?”“不是这么玩的,我给你演示一下!”“萝卜刀”如同解锁儿童社交的“密码”,十来个孩子瞬间围了过来。最大不过12岁,最小才4岁,他们无人不知“萝卜刀”,并且都玩过。

“你这个是盗版的,甩起来都不够‘丝滑’,看我的!”其中一个小男孩边说边从口袋掏出一把握在手上,大拇指轻轻地往右边留出一条缝,往上一甩,“刀片”瞬间滑出,“咔—咔—咔”,再一甩,“刀片”就收回了,动作干脆利落。

说话间,这名男孩突然转身,朝着身后另一名小男孩猛然“刺”去,嘴里还自动配音“咻—咻—咻”。“啊……竟敢刺杀我,别怪我手下无情。”这名“遇刺”的小男孩同样不甘示弱,快速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把“萝卜刀”进行反击。随着两人相互捅来、刺去,孩子们也都凑过来“观战、助威”,还打赌谁能获胜。

两人的“大战”未见分晓,一名年龄稍大的男孩自豪地说,“你们这些都太‘low’了,网上有款合金版的功力更强,下次给你们见识一下,一招制敌不是问题。”他向大家介绍,这款合金版“萝卜刀”材质更为坚硬,只需100多元,等自己存够钱就买。

但相较于男孩们看中“捅”“刺”的较量,女生们更偏爱“颜值”。“现在又新出了库洛米图案,想再买一个。”一名读五年级的女孩说。

尽管手中的“刀”有所不同,但伴随着反复出鞘的“啪嗒”声,这群“少年刀客”,你一言我一语,毫不掩饰地“炫耀”辉煌的战绩。清朗的夜色中,好似获得了某种神奇的乐趣。

“争议不止”

“你这算什么!”

就在大家听得正起劲时,一个温柔的声音从人群背后传来。

只见一个约四五岁的小女孩走向前,环视了所有人,清了清嗓子,提高声调:“我哥哥那把合金版的才是最牛的,只不过前几天在家对着爷爷‘捅’的时候,被爸爸揍了一顿,萝卜刀也被没收了,不然带出来,才是威力最强的。”

然而,随着“萝卜刀”持续走红和“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不仅让不少家长感到费解,也为它的安全性感到担忧。

“什么萝卜刀,刚开始还以为是专门削萝卜的厨具呢?”正在遛娃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两个孩子见班上同学拥有后,吵着闹着也要有,没办法就买了两个,却没想到这款火得“不买不行”的玩具,竟然如此“禁不起想象”,实在搞不懂为何会火起来。

王女士的不解,丝毫不影响孩子们的快乐。但为了不影响学习,王女士要求他们不能把“萝卜刀”带到学校。然而放学后一回到家,还没放下书包,两人就拿起“萝卜刀”进行激烈的“决斗”了。

“有一次,两人激战正酣时,其中一下差点刺到眼睛。”回想此事,王女士仍然心有余悸。她说,当时,两人各拿一个“萝卜刀”相互刺来刺去,招招朝着要害部位,“刀光剑影”间,看着都心惊胆战,赶快叫停了两人。

另一位小学生家长坦言,“我儿子经常拿着萝卜刀对着人‘嘎腰子’,听着有点吓人。”她告诉记者,听说孩子们在学校经常“用刀互捅”,在家也总是对着人戳来戳去,“很担心他学坏了,现在有点后悔买了”。

记者的一位同事也曾吐槽:“孩子在学校用‘萝卜刀’跟同学互捅过,虽然隔着衣服,但刀头十分尖硬,有的还是金属材质,捅在身上也会很疼,更不用说眼睛等脆弱的敏感部位。”

对此现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长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萝卜刀”因为造型可爱、使用简单,受到孩子们的喜爱。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无害的玩具,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万一伤到后果就不堪设想,同时可能容易激发孩子的暴力倾向,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有人认为,“萝卜刀”只是一款玩具,就像我们童年时,同学之间流传的“奥特曼卡片”和“明星磁带”,就是童年时光的某种载体,只要正确引导就好,大可不必“上纲上线”。

与此同时,伴随着争议,这款“网红萝卜刀”因为被贴上“解压”标签,也引起了广大成年人的关注和追捧,许多人加入玩耍“萝卜刀”的大军。“非常解压、好玩,我们把它当做工作之余的简单快乐。”在办公室,何小姐不时向同事发起“突袭”,虽然刚开始因为不熟练还伤到了自己,但她依然乐此不疲,“现在有了更可爱的款式,我要再买一个。”

“流量密码”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看似“平平无奇”的“萝卜刀”,到底有什么神奇魅力,就能在一夜之间成为引领全国的“新潮流”?

广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师、东莞市莞城教育管理中心心理健康教研员、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莫一男认为,“萝卜刀”“火爆”背后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商业包装和运作下的产物,在商业领域,有一个广泛适用的“上瘾模型”,即“触发→行动→奖励→投入”,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对产品上瘾,从而成为忠实用户。

详细来说,“触发”层面,“萝卜刀”通过大力推广上架、网络宣传等方式,营造出“火热售卖”的氛围,从而带动购买积极性;“行动”层面,“萝卜刀”价格不贵,体验试错成本低,操作简单易上手,周围的人都在玩,多种因素强化了玩“萝卜刀”的热情;“奖励”层面,新奇的设计,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聚在一起玩萝卜刀时,有被集体包容的感觉;“投入”层面,当玩“萝卜刀”成为一段时间的习惯,便产生一定依赖心理,同时,也会伴有收集行为,不断收集各种颜色、大小、材质的萝卜刀,当投入一定时间、金钱、精力成本后,便难以割舍。

莫一男指出,“上瘾模型”广泛运用于游戏设计,是致使玩家沉迷游戏的底层逻辑,如今被更多的产品研发所借鉴,在“萝卜刀”的“爆火”历程中,也能窥见一斑。

其二,在现代社会,无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萝卜刀”新奇、简单的操作,满足了当代的“解压”需求。“萝卜”和“刀”的跨界结合足够新奇,前所未有,多数人第一次听到“萝卜刀”这个名字时,都会被吸引。尤其是对于男孩子来讲,去野外玩耍,往往第一件事就是先捡一根趁手的“兵器”,往往是一根比较直的树枝,进而幻想为刀剑,舞弄起来。这也是刻画在基因中的一种习性。所以,“萝卜刀”就是男孩们捡到的“那根新树枝”。

针对广大家长的担忧,莫一男认为,这些质疑声主要来源于“萝卜刀”的“助长攻击行为”,以及将“萝卜刀”的攻击行为游戏化的现象。他强调,虽然“萝卜刀”不是真正的刀,也不具备之前风靡的“牙签弩”直观的杀伤力,学校、老师、家长仍然要做好引导教育,避免伤害事件发生。

“其实,对‘萝卜刀’的争论只是表象,背后是教育问题,是家长的育儿风格、逻辑和理念。”莫一男表示,任何事物都有着一定的危险性,豆腐虽软也可以噎到人。以此来看,家长们关于“萝卜刀”的争论,也不应该局限在是否安全这个维度。他建议,家长在为孩子规避风险的同时,不要“一刀切”,也要给孩子探索、试错的空间,“因为短期来看,成长的机遇往往与风险并存;长远来看,童年缺乏自主,则成年难以自立。”

文字:记者 刘召 王丽娜 图片:记者 刘召 王丽娜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