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制造——非一“家”之事。
千家万户、大小工厂、新老企业,以链织网,撑起制造业。
对强于制造、工于制造的东莞而言,制造——是最重要的“家事”,也是观察这座城市的绝佳角度。
在这张2640平方公里的版图上,约426平方公里工业用地零散分布在超2万个地块,每一块拼图,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份量。
这座城,如何能造?东莞制造,今天的新动能在哪?
01
“链主”浮出水面
两年前,东莞成为万亿行列的新秀。
不仅经济总量过万亿,连同自2015年来过万亿的进出口总额,站上了“双万亿”之城的台阶。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制造业占比保持在50%以上的万亿城市,这个“新力军”早已是制造江湖的老手,为中国制造书写了太多的时代故事。
没人否认东莞的制造力,但从加工贸易起家的东莞制造,也因“代工厂”的成长历程和长期深耕B端的默默努力,难以给人带来太多的存在感。
提升能级、去办大事,对东莞的制造业企业而言,不是今天才有的目标和追求。
今年以来,东莞陆续遴选出9条重点产业链条、13家“链主”企业,按“一链一策”最大力度支持“链主”企业及产业链发展,增强产业链乃至整个经济的自主性、柔韧性、抗风险性和可持续性。
可以说,在技术密集的制造业产业中,哪个环节聚集了最尖端的技术,就更容易见证“链主”的诞生。

东莞九条重点产业链首批“链主”企业名单(制图:东莞发布)
以东莞第一大产业——“万亿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除了华为终端、OPPO、vivo等行业龙头外,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也开始浮出水面。
“电子行业说起来,既属于制造业大将,也盛产科技巨星”。

成立20余年的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ATL”),主营业务是智能移动终端的“心脏”——锂电。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智能手机、无人机、平板电脑都搭载着ATL锂电芯,另外每两台笔记本电脑、每两副无线耳机、每两个手持游戏机、每三个智能手表,也都装载着ATL电芯。
对储能产业链系统而言,电芯同样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之一。
瞄准笔记本电脑电池售后市场“出道”、转型轻型电池赛道的博力威,如今正为电动车、智能机器人、蓝牙音箱等消费产品提供“动力源”,是少数从锂离子电池组PACK向上延伸至锂离子电芯生产,并且集BMS开发于一体的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之一。

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摄影:东莞日报记者 梁浚锋)
数字时代、智能时代、新能源时代,为终端的浮现提供了巨大机遇。
坐进汽车驾驶室,传统的三块玻璃后视镜被搭载多种智能技术的电子后视镜替代:自动拓展侧后方视野、调整视角,绘出车轮及车身轮廓标尺线……这是汽车电子Tier1远峰科技产品化最广泛的产品之一——流媒体后视镜及摄像机-监视器系统(简称CMS)高质量成像技术。
2017年,凭借国内首款前装流媒体后视镜产品,远峰科技打破了美国Gentex公司的市场垄断,并逐渐成长为如今国内流媒体后视镜市场占有率最高、覆盖车型最广及第一批通过电子后视镜产品新国标的企业。此外,远峰科技也是国内首家量产前装数字钥匙的企业,已与理想汽车在内的近20家智能汽车客户达成数字钥匙方案量产及定点合作。
远峰科技生产场景(来源:广东电视台)
在生物医药的热赛道上,东莞制造同样多次站上风口。
由于我国体外诊断试剂原料领域起步较晚,进口依赖程度高、国产化率低仍然是行业现状。在创立之时,菲鹏生物以突破HIV原料技术为目标,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内生物活性蛋白依赖进口的局面,极大提高了艾滋病检测效率和准确度。如今,企业在丙肝、梅毒、登革、疟疾等多个传染性疾病领域均攻克难关,并在新冠疫情期间成功实现免疫检测核心原料的自主研发。

技术工人在拓斯达生产线上忙碌(摄影:东莞日报记者 郑志波)
如今同时入选为省工业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及市智能机器人产业链链主的工业机器人“黑马”——拓斯达,曾经是一家生产注塑机周边辅助设备的小公司;
三十多年前的覆铜板来料加工小作坊和如今年营收达上百亿、全球排行第二的覆铜板行业巨头,是同属于东莞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链主”——生益科技的故事……
这些来自东莞的“链主”企业,并非“凌空出世”,他们更多内生于、或是有机嫁接于东莞既有的产业基础,在庞大的产业生态中打起头阵,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集结,提升着这座“能造之城”在全球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02
链的拉力与定力
“点”上强龙头,“线”上延链条,“面”上聚生态。
想要造东西的人,很难拒绝在一座城市就能实现的制造业上中下游生态。
而东莞,这一座城市,就能造。
在东莞,能找到玩具制造的全产业链条和供应链网络——造型设计、原料供应、模具加工、零件制造、装配成型、包装印刷等全部可以在这里完成,价格优势明显,制造工艺水平领先全国。
“对于巴黎时装,东京市场反应周期是15天;对东京时装,中国香港反应周期是10天左右,而虎门市场对中国香港潮流的反应只需5天。”
从原材料到元器件再到模组和整机代工,一部智能手机里面90%的零部件都可以在东莞一小时通勤圈内迅速配齐。
除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绽放的光辉,如今,在更多先进制造领域,东莞的“优等生”表现同样令人惊喜。
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东莞是全国最早开展产业化的城市之一,形成以封装测试、设计为核心,涵盖设备、原材料及应用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布局,拥有中图半导体、中镓半导体、天域半导体、联测优特、安世半导体等一批优质企业;在非晶合金方面,宜安科技、逸昊金属已经率先向OPPO、华为、特斯拉等龙头企业提供零部件,是国内该行业的领军企业。
东莞也是全国重要的锂电池行业发源地之一,消费电子类锂电池产值规模位居全国第二,产业链条布局完整,在锂电池制造、锂电材料、锂电设备、锂电产品等领域拥有一批骨干企业。
与下游的储能、动力电池等领域相结合,在新能源材料方面,东莞的发展同样不容小觑。东莞现有储能产业相关企业148家,产值约1058亿元,形成了生产人造石墨锂电负极材料的高新企业凯金新能源,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散热、防火隔热、柔性电路集成解决方案的东莞硅翔等具有行业领先技术的特色企业。

国家高新企业嘉尚新能源的生产车间(摄影:东莞日报记者 谢伟轩)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链的定力,成为东莞的底气。
对“里面”的人来说,留在东莞,完备的产业链和强大的配套集聚是一个避不开的答案;对“外面”的人来说,来东莞造,也是这个原因。
前瞻产业研究院制作的东莞部分产业链图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不仅如此,这座城市发达的制造业网络中,链的拉力也逐渐显现。
以万亿蓝海的储能产业为例,龙头企业对东莞的青睐,与“链”环环相扣。
为了靠近供应链,2017年,锂电池产能规模达到国内前五的维科技术决定在东莞横沥成立子公司维科电池。2021年,企业将其在宁波原有的聚合物锂电池产线全部搬到1300公里之外的东莞,其东莞电池基地的产线已扩大到35条,年产1亿支聚合物锂电池,并获得大疆公司AVL供应商资质,进入一线智能终端客户供应链的技术优势不断加强。
同样瞄准储能市场的还有国内最大的铝电解电容器设备生产商——诚捷智能。2010年起,企业将第二赛道锁定在锂电池产业链中段的核心卷绕设备,并于2018年决定将产能搬迁至东莞中堂。“我们开供应商大会,马上就能集齐所有主要的供应商,这很厉害!”
两年后,特斯拉发布的4680大圆柱电池为产业带来新的变革周期,诚捷智能抓住红利期,凭借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研发了4680大圆柱电池卷绕设备,如今已成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知名头部企业的供应商,圆柱电池卷绕设备市占率达27%,位居行业第二。

诚捷智能携卷绕装备参与展会(图源:诚捷智能高端装备)
此外,赣锋锂电(东莞)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Gwh新型锂电池及储能总部项目用地于今年5月成功摘牌,东莞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也于今年第一季度正式动工建设。
把产业链牢牢攥在自己手上,让东莞制造更有力量与韧性。
03
练“绝活”,往极致去
如果说龙头企业的多少、产业链构成的完整度情况,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既有实力,那么产业链上拥有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小巨人”等高精尖特企业的数量,则是衡量城市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7月,工信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东莞有81家企业入选,数量排名全省第三、地级市第一,与深圳、广州一同成为“小巨人”最集中的城市。
同月,东莞首次评定发布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共有9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上榜,其中,58家市级、32家省级、5家国家级,省级单项冠军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三。
这些企业或许规模不大,但他们的最大属性就是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把一项技术练成“绝活”,实证着一座城市的制造业竞争力。

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国家级小巨人巨冈精工(来源:厚街融媒)
东莞,已然成为一座盛产“隐形冠军”、盛产“小巨人”的城市。
据统计,东莞“专精特新”企业90%以上分布在制造业,70%以上深耕细分领域10年以上,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50%以上企业主导产品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40%。
而此次入围东莞单项冠军的企业,来自新一代电子信息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最多,分别为25家、14家、13家和12家,总占比达到66.31%。从市场表现来看,有23家企业在国内上市,总占比接近四分之一。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开放专业设备助力企业研发(图源:东莞日报)
例如,金坤新材料的“冠军产品”折叠屏铰链永磁体组件,在折叠屏产业链如日中天,客户覆盖三星、微软、亚马逊、谷歌、华为、小米等消费电子几乎所有头部企业;
博迈医疗的球囊导管年出口量占据了国产品牌产品出口量的80%以上,领跑血管介入产业;
凯格精机生产的锡膏印刷机拥有国际领先的核心印刷技术,精度能实现头发丝的1/5到1/8,全球市场占有率达40%,全球市场销量第一……

博迈医疗的无尘生产车间(摄影:东莞日报记者 郑志波)
一个又一个新行业兴盛,一个又一个新面孔崛起,企业凭借各自的“独门绝技”在“夺冠”之路上奋力冲击。
对东莞来说,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都有成长为“小巨人”乃至龙头企业的可能。
在承压、转型和突围中,东莞制造不断提升水平,向价值链中高端靠拢。
回顾过去几年的制造业,“强链补链延链”无疑是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政策、行业产业都在积极推进。
从东莞两会到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从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到“一号文”,从《东莞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到《东莞市关于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东莞都在释放的一个信号是锚定高质量发展,坚持制造业当家,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稳支柱立新柱,拼进度、抢速度,全力构建“第二增长曲线”,重塑经济增长新动能。
城市“第二增长曲线”的打造非一朝一夕之功,工业需要长期主义,制造需要长跑选手。
从产业招商迈向产业链招商,增强协同与创新能力,9条重点产业链为东莞挺起制造业“脊梁”。
做大产业集群,做强先进制造,追求极致的背后,更多未来的“小巨人”在撑起东莞的先进制造业版图。
东莞,一直能造!
统筹:市委网信办
来源:东莞发布(部分素材来源于:南方+、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电视台、东莞+、广州日报、前瞻产业研究院、读城记工作室、创新松山湖)
策划:林文乐、钟欣玲
撰稿:钟欣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