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工”夫
东莞+ 2023-10-15 12:19:08

建设工会图书馆、劳模展厅和4家工人文化宫,全市工会阵地超过2000个,新建“工会爱心驿站”183家;成立市级新业态行业工联会5个,镇级新业态行业工联会33个,发展新业态劳动者会员10万多人;“粤工惠东莞号”实名认证超166万人;产改走在全省前列,33个镇街(园区)全部纳入产改试点……

东莞是产业大市、用工大市。产业工人是推动和实现“走在前列”的践行者、见证者,是落实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实现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过去5年,东莞市总工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扛牢政治责任、聚焦主责主业、赋能转型振兴,全力打造“党政满意、职工信赖、社会认可”的服务型工会,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9月29日,市工人文化宫举行中秋晚会,广邀职工共度中秋佳节

树牢职工“娘家人”形象

刚刚闭幕的中国工会十八大,东莞有5名代表参会。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市总工会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强化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工会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坚决做到“党有号召,工会有行动”。

工会是职工最可信赖的“娘家人”。对此,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顺丰速运(东莞)有限公司司机廖小平最有发言权,他是有着28年货车驾驶经历的“老司机”,28年来,始终把安全驾驶放在第一位,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没有一次违章。2019年,廖小平获评“全国最美货车司机”。

廖小平说,这些年工作中感受最深的变化,是工会联合相关部门在沿途为货车司机搭建“司机之家”。“这对我们帮助非常大,让奔波在外的司机真正有了‘家’的感觉,也体会到工会是‘娘家人’这句话的深意。”

近5年来,市总工会加强镇街工会建设,加强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深入推进“兜底建”工作等制度文件,完善组织体系、规范工作运行,推动基层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牢牢树立工会在广大职工心目中“家”的形象。

充分发挥“党建带工建”机制作用,过去五年,全市新组建工会组织6700多家,现有基层工会组织3.02万家,工会会员243万人;命名市级先进职工之家、先进职工小家100多家。

顺应平台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态势,市总工会成立市级新业态行业工联会,聘请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现为省政协委员)曾香桂担任专职副主席,为镇街新业态行业工联会安排专项人员经费。

截至目前,东莞有市级新业态行业工联会5个、镇级新业态行业工联会33个,实现镇街全覆盖,新建立各类新业态企业工会220多家,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10万多人,新建“劳动者之家”“工会爱心驿站”“司机之家”等服务阵地183家,使东莞工会成为新业态劳动者愿意依靠的组织。

▲8月10日,市总工会与城管局第二批共建工会爱心驿站揭牌仪式在道滘举行

推动产改 融入经济发展大局

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作为用工大市,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将为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市总工会紧扣全市中心工作,深入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产业工人培训活动,加强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蓬勃开展劳动竞赛,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市总工会将2021年定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年”,推动产改工作纳入市党代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5方面16条具体措施,虎门镇、以纯集团成为省产改试点。

2022年是东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攻坚年”。市总工会下定决心推动产改工作走在前列,出台了《东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方案》,通过近70项具体指标,把“产改”5方面25条改革措施逐一量化,形成未来三年东莞产改工作的目标任务体系。

这一年,以纯集团、虎门镇的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市总工会启动第二批“产改”试点工作,33个镇街全部纳入试点,市级试点企业增至90家。

大力打造劳动竞赛品牌,使劳动技能竞赛成为培养劳模工匠的“摇篮”。2022年,市总工会首次组织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分别与市水务集团、市城建局、市交投集团合作,在松山湖水厂、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和莞番高速三个重点工程项目开展劳动竞赛,以打造精品工程、安全工程为目标,助推重点工程项目高质量建成。

2022年,东莞成为成功申办省重点工程劳动竞赛的5个地市之一,也是除广州、深圳外,唯一一个有2项省重点工程劳动竞赛的地市。设立了125万元竞赛专项经费,先后举办26场不同类型的市级职业技能竞赛, 17个集体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状,30名职工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章,227名职工荣获市职工技术标兵。

今年,市总工会联合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举办全市技能大赛,这是近年来规模最大、工种最多的一次技能大赛。大赛聚焦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等领域,重点围绕产业布局、重点领域职业(工种)和技能岗位需求,设置46个比赛项目,为技能劳动者搭建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9月22日-26日,2023年东莞市动物防疫和检疫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持续为职工幸福“加码”

日前,2023年“网聚职工正能量 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系列征集活动评审结果出炉,粤工惠东莞号、东莞市“求学圆梦”行动职工学历提升补贴申领活动、情暖劳动者·乐享莞味年——东莞粤工惠2023春节特色文创活动榜上有名。

“网聚职工正能量 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由全国总工会和中央网信办联合主办,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成为做好工会网上工作、推动宣传智慧工会建设和工会数字化转型、参与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品牌活动。

在2023年评选活动中,市总工会的三个项目,从全国1.2万余件各类作品和案例中脱颖而出,是东莞工会优化服务,为广大职工幸福“加码”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市总工会加快构建精准化、普惠性服务职工工作体系,不断拓展工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不断深化职工服务阵地建设,一批具有东莞特色的职工服务平台叫响做实,广大职工获得感、安全感更加踏实可靠。

制定三年专项经费保障计划,市镇两级工会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新业态劳动者工会工作;

推动工会爱心驿站共建共享,市总工会与市城管局共建工会爱心驿站工作,被评为2021年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之一;

2022年与市城管局新建50家,与建设银行共建35家,与中国电信共建40家,全市共有驿站183家,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渐成网络;

升级改造市工会图书馆和市二宫职工书屋,评选50家市职工书屋示范点,成立32个新业态劳动者之家,资助27个“东莞工会爱心托管班”,新建30间爱心妈妈小屋,构建工会精准服务工作体系;

连续两年开展“情暖劳动者·乐享莞味年”赠送万只烧鹅慰问一线职工行动,为全市4.5万名环卫工人赠送爱心早餐;

过去五年,依托全市超过2000家工会阵地,积极开展职工文体、公益培训、法律援助等活动,受惠职工超过300万人次。

市总工会充分发挥基层工会在社会治理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将维权服务触角延伸到职工身边,成立34个联合调解中心,配备123名工会律师调解员,在409家重点企业开展劳资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组建1150人的工会劳动关系信息员队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长效机制取得新进展。

▲2023年东莞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行动”服务月活动,组织新业态劳动者参观市工会图书馆

网上工会走在全省前列

面对大多数职工群众在网上的实际,“网上工会”建设是打开改革新格局的必由之路。

从2019年提出“做好网上服务”,到2020年引入专业团队开展智慧工会建设,再到2021年设立“努力创建全省一流‘网上工会’”的目标,市总工会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主动融入全省工会服务“一张网”,构建一个从“智慧”到“智惠”的工会网络生态,推动网上工会走在全省前列。

目前,“粤工惠东莞号”有注册基层工会组织近2万家,导入会员超212万,实名认证超166万人,是广东省第一个引入运营团队、第一个实名认证数突破百万的地级市。

“一张网”覆盖全域,每一项工会活动做到全市同频同步,是东莞工会数字化服务平台最鲜明的亮点。

新春送烧鹅是“粤工惠东莞号”的品牌活动。连续两年,市总工会统一部署,各镇总工会分别向镇内企业、一线职能部门外来务工人员送暖心福利。

这样的特色活动很多。如去年4月,“莞味情缘 幸福职工”暖胃行动,工会与全市餐饮商家合作发放满6元减5.99元的“爱心早餐券”,每天5000张券不到10分钟就被抢完。

同时,《每位劳动者都是一束光》短视频和摄影作品,得到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平台关注,其中,摄影作品还荣获2022年“网聚职工正能量 争做南粤好网民”十佳作品。

今年,市总工会开展“乐18会员日”主题活动,网聚惠食、惠购等,每月18日为规定生日时间内的会员免费派发各类消费券与实物礼品,共开展10期,总计投入200万元。

除了月度会员活动,市总工会还在创新常规品牌活动方面下功夫,“工会请你喝瓶水”“工会请你看电影”“工会给你送烧鹅”等接地气、聚人气、有温度的普惠服务,不断提升着粤工惠的满意度和知名度。

利用粤工惠的用户数量优势,市总工会积极链接资源,努力为工会会员争取福利优惠,使工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

“大力推进‘粤工惠’App推广使用,更加精准、更加常态、更加普惠开展网上工会工作。”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送清凉”“送疗休养”“公益培训”等“工”字品牌活动放在线上举行,打破空间时间制约,参与职工达240万人次。

2023年,市总工会以职工需求为中心,把求学圆梦、公益培训、法律援助、劳模服务等工会服务“触网入云”,着力打造全流程、全领域服务职工的网上工会服务平台。

文字:吴金华 图片:赵浛锐、陈栋、市总工会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