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那一抹绿,在成长的岁月中,洒下几许温暖,留下点点馨香,种下那别样的种子……。
荆芥,是我儿时就已经非常熟悉的一种植物,它的样貌普通,但却因独特俘获了小孩子的心。每到荆芥开花之时,我便会从姥姥的菜园中精挑细选,选中一株花开得最盛、最大的荆芥,小心翼翼地摘下粉紫色的花朵,戴在发间和小伙伴比谁头发上的花更漂亮,谁的花更香气迷人。
姥姥的菜园很大,里面种了很多荆芥。春天到来,放眼望去,一大片绿油油的波浪上下起伏。每到可以吃荆芥的时候,姥姥挎上菜篮子,到菜园里,掐下荆芥前端最嫩的部分,轻轻的放到菜篮中,不一会儿,就摘满了一篮子。
姥姥每次摘完荆芥,都会叫我帮她一起折荆芥。所谓的折荆芥,就是把荆芥老黄的叶子摘下来,把茎扔掉,保留最嫩最绿的部分。而我,虽然很喜欢吃荆芥,但不喜欢折荆芥,因为每次折荆芥后,我的手指头都会被荆芥汁染黑,很难洗干净,而且一坐就是半天,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一种煎熬。所以我很是厌烦,心不在焉地折,把坏叶和枯叶放进盆里也不知道,姥姥望着我盆里的荆芥,语重心长的说:“孩子,叶子要一点一点掐,做任何事都要学会静得下心,戒骄戒躁,学习、工作、做人都一样。”那时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渐渐的,我盆中的荆芥也慢慢多了起来,而我没注意到的是,姥姥望着我面前的荆芥,笑了。
后来我离开河南家乡来到广东上学,就再也没有吃到荆芥了,时间一久,我竟把荆芥忘记了。兴许是水土不服吧,我身上总爱起荨麻疹,身上很痒,被我抓出伤口,吃药也好得很慢。姥姥听了后,千里迢迢的为我带来了荆芥和荆芥穗。姥姥把干荆芥穗磨成粉,撒在起荨麻疹的地方,揉到我皮肤发热为止,又用荆芥煮水,每天让我喝。令我惊奇的是,荆芥的味道并没有令我反感,细细一想,啊,原来儿时我在老家最喜欢吃的不就是它吗?我的荨麻疹很快就好了,我有些不解,姥姥仿佛看出了我心中的疑惑:“孩子,荆芥在我们老家是蔬菜,夏天可以凉拌吃,也可以煮荆芥面条吃,或是炒熟配着馒头一起吃,它可以做香料,还有止痒的功能呢。”听了姥姥的讲解后,我很好奇,一株小小的荆芥,怎么有这么大的作用呢?于是,我在手机上查阅了大量资料,才了解荆芥的功效与作用:荆芥,中药材,是一味解表药,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荆芥性微温,具有辛温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的功效,对于疮疡、风疹、麻疹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止痒、止血效果都不错。“噢,原来如此。”我才明白荆芥为何很快治好了我的荨麻疹。
在我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中医药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想更进一步了解中医药,中医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自神农氏遍尝百草开始,就标志着中医药学的诞生,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实现了个体化的治疗。它不仅使用草药治疗疾病,还有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疗法,而且每种疗法都有其独特的理论支撑。此外,中医药在预防和保健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如药膳,太极拳等,这些都为保障人们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荆芥这味中药材,一种看似普通的植物,却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散发着中医学者们的智慧光芒。中医学者们以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博采众长,精研古典医籍,再结合大量临床经验,发现荆芥及其他的中医药价值,这不得不让人敬佩。中医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关注身边中医中药的发展,让这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那一年,荆芥的味道,令我难以忘怀;那一年,姥姥千里迢迢为我送来荆芥的身影难以忘却;那一刻,那颗想成为一名中医的种子,从此在我心中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