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人秀|虎门一对“忘年交”收藏相机的趣闻轶事
东莞+ 2023-10-13 14:53:53

在虎门的“摄影圈子”里有一对“忘年交”,他们分别是年逾古稀的卢权正,人称“权叔”,和正值中年的“舜哥”卢舜天。他们不仅是土生土长的虎门人,也是同村兄弟;不仅钟爱摄影,还因相机收藏结缘,成为挚友。

这些年来,他们收藏着不同时期、不同品牌、不同种类的相机,其中大部分已经停产,有些甚至还成了珍品。

收藏相机或许算不得什么,但收藏每一台相机背后的故事,以及每一张照片让他们倾注的心血,却很有意义。

近日,记者带着好奇走访了“权叔”和“舜哥”,了解他们收藏相机、追求摄影艺术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权叔”和“舜哥”“入坑”收藏相机

走进“权叔”和“舜哥”的“秘密基地”,只见他们的柜子里、架子上都放着相机、镜头藏品,从大画幅到旁轴,从卡片机到双反,再到数码单反、无反等无所不有。

这些藏品种类繁多,涵盖不同国家、不同种类、不同品牌,包括瑞典产哈苏中画幅相机镜头系列、俄产HORIZON摇头机、玛米亚mamiya C220双镜头反光相机及镜头、“上海”双镜头反光相机套装、禄莱双镜头反光相机套装、海鸥双镜头反光相机套装、奔得6×7中画幅相机及镜头、康泰时套装相机、国产申豪双轨道大画幅相机等。

虽然两人共同收藏的相机和镜头数量大,但说起每件藏品,两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光芒,并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其背后的故事。

如一款形状特别、做工细致的相机,折叠起来像一个小箱子,它是申豪HZX45双轨道大画幅相机,其功能全面、使用方便。此款相机是少有的一款木制机身中后组可以升降的机身,有利于拍摄建筑时移轴,是国产木制相机的精品。

而德国产的福伦达VITESSA-N旁轴相机是“权叔”最喜欢的相机之一,是上世纪50年代左右的产品。该相机是“权叔”于2000年在一个地摊发现的。摊主并不认识这款相机,于是他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购得,让他如获至宝。该相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工业设计:折合式镜头的盖板左右对称,相机顶部酷似天线一般的装置是卷片/上旋的机构。其精湛的制造工艺以及独特的工业设计,使其颇具收藏价值。

“这台德国产的禄莱相机是藏品中‘年纪最大的’,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残缺破损;架子上的上海牌120双反相机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产品,是海鸥牌相机的前身,产量极少;而这台哈苏503CW两机四镜、哈苏903套机是我在2005年左右购得的,这在当年可以说是摄影师们梦寐以求的装备,光是一机一镜的价格就接近两万元,相当于当年城镇职工一年多的工资。”两人介绍道。

谈到收藏相机的初衷,他们笑着说:“我们也谈不上是相机收藏,主要是喜欢摄影。我们外出拍摄、与同行交流、参观展会时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相机和镜头,并知道不同的装备能呈现出不同的摄影效果,所以遇到喜欢的相机和镜头,我们就会买下。这一买便一发不可收,买了将近二十年,完全是‘入坑’了。”

记者注意到,他们的藏品大部分都“上了年纪”,有的甚至比“权叔”更年长,但看起来成色还不错,很少能看到瑕疵和磕痕。卢舜天表示,他们对买来的相机、镜头都十分爱惜,使用时轻拿轻放,存放时妥善保管。

“舜哥”有一手改造相机镜头的绝活

在所有的藏品中,一个体积庞大的“玩意”格外引人瞩目,它是“舜哥”数年前改造的“得意之作”:由日本产印刷机用制版镜、自制的加长对焦筒、美国产4×5大画幅风琴箱、卡扣等拼装而成,可以转接到数码相机上,充当长焦镜头使用。

卢舜天表示,之所以尝试改造相机镜头,一方面是由于购买的摄影器材是不同品牌、不同国家生产的,它们之间并不通用,而在过去也还没有转接头;另一方面是一些特殊的拍摄效果需要,如果买原厂相机拍摄价格要贵数倍,于是他便开始研究和改造镜头。

由于没有图纸,卢舜天的改造只能靠自己摸索。改造中,有的配件是求助车床师傅加工的,有的是自己一点一点打磨来的。慢慢地,他竟摸出了门道,改装了不少镜头,例如他改装的一个东德产的300mmF4.5镜头,即把原来的转接口转接为日本产数码相机适配的卡口,然后将镜头设计为可活动式,从而使定焦镜头变成了一个移轴镜头。

这对“忘年交”经常相约去采风

“阿舜,我今天又‘淘’到一台新的相机,要不要来试一下?”“权叔,今天天气很好,傍晚应该会有晚霞,要不一起去拍照?”这是两个“忘年交”常态的对话,两人买到新的相机或镜头,总是第一时间约上对方。

在空闲时间,他们还经常相约去采风。

“拍照的过程说不辛苦是假的,但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权叔”笑着对记者说道。

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为了拍出心中的好照片,无论是攀登高峰抑或乘船出海、无论是迎着日出抑或披星戴月、无论是严寒抑或酷暑,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前往。他曾组队前往新疆无人区十余天,只为记录壮丽的大漠风光;他曾在凌晨三点开始登山,只为捕捉到难得一遇的桂林云海与日出霞光相遇的时刻。

除了外出采风,两人更多的是用镜头记录家乡虎门的发展变迁。

在没有无人机摄影的年代,想拍到俯瞰城市的大场景,需要摄影师登高爬楼。为了拍到这样的场面,两人常常绑着登山绳,互相打气鼓劲,互相拉扯着绳索上山。虎门寨的大人山、九门寨的百花山、虎门公园的迎风阁、威远岛的水厂、虎门炮台、虎门大桥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舜哥”有一个特长,就是以接片的形式留下虎门全貌。每隔三四年,他就会在同样的位置拍下照片做成接片,对比城市的发展变化。他说,接片最讲究的是自然。过去的修图软件没有现在的先进,所以接片的步骤就特别麻烦。在拍摄前,要了解天气状况、统一设置好参数,拍摄后要把胶片晒出来,再扫描到电脑中进行手动接片,往往接一张片要耗时半天。

“权叔”和“舜哥”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的摄影设备越买越多,这也鞭策他们日后更勤奋地拍照、更专注地研究摄影技巧,从而更好地捕捉美好瞬间,记录人文风光和家乡的发展变迁。

文字:记者 雷元全 通讯员 梁馨尹 图片:通讯员 王敬新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