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新模式!“东莞专项”校企合作入选2022年度“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东莞+ 2023-10-10 18:28:15

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式公布2022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名单,由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简称“电研院”)与广东大族粤铭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优利德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申报的《智能·赋能 “12345”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简称“案例”)入选该名单。

探索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旨在为高校和企业搭建合作桥梁,构建对话交流平台,形成校企“双走访”交流机制。通过遴选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树立一批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宣传一批产教深度融合重点项目,促进建立一批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示范辐射带动效应。

据了解,东莞入选案例通过“东莞专项”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促进学校、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并实践了“四维度+”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

为加速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早在2017年,为贯彻落实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东莞便启动了以服务企业为核心的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计划,组建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通过企业一线科研项目带动,推动校企紧密合作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向产业企业输送一批高素质工程师。

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1+1+4”研究生联合培养政策体系,制定了“企业+高校”双导师机制,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探索“东莞专项”模式,构建教育、科研、学生管理三大服务体系,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做深做实。

六年来,基地共征集科技企业科研项目853个,推动423家企业、科研机构与国内外168所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吸引3573名工程硕博士研究生来莞培养,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68家,培育认定727名高水平本地企业导师队伍,研究生在莞取得论文、专利等成果2326项。

建设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6年来,“东莞专项”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持续推动校企对接合作和人才培养,全方位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体系,吸引了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来莞联合培养,逐步建立具有东莞特色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率先走出了一条以科教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全新路径。

在“东莞专项”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助力下,大族粤铭、优利德科技分别研发出云平台软件系统和手持热成像等产品,成功获得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大族粤铭和计算机学院郭磊教授共同申报的“激光制造CAD/CAE仿真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中选东莞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揭榜制”项目。

去年,东莞还获批建设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成为首批4个试点城市之一,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先行先试。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贯穿多行业领域,链接高校、企业以及研发机构,着力培养产业亟需的卓越工程师。

近年来,东莞通过建设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校企精准对接,依托一线科研项目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和产学研合作,优化企业实践课程,由高校导师、本土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联合培育人才;建设产学研协同科研攻关体系,推动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参与到省市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强化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协同合作,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紧贴科研和产业一线的实践场景。

同时,东莞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汇聚技术、人才、资本资源支持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在大湾区创新创业,实现科研项目持续研发、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初创企业就地孵化,推动东莞成为高校成果转化和研究生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案例的入选,是对“东莞专项”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更多高校、企业参与“东莞专项”,将有效促进学校、电研院、企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不断优化联合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为企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撑,“赋能”产业,进一步推动东莞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院建设。

文字:向连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