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是我们当地颇有名气的老中医之一,他出生于中医世家,做为家族中第五代中医传承人,爷爷说:“中医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祖国文化瑰宝之一。远的不说,就拿前些年的非典及新冠疫情来说,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凭借独特的优势对全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耳濡目染爷爷治病救人的经历,我对祖国医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初识药香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自小受爷爷的影响,一些耳熟能详的中药歌诀我不禁脱口而出。爷爷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孕育了千千万万的道地药材。如岷当归、川贝母、怀牛膝、藏红花、藏虫草、滇三七、新会陈皮、杭菊花等等。药品因产地不同药效差异很大,不同地方得天独厚的气候会孕育出特殊的疗效中药材我们称之为道地药材,古法炮制。都说人有六欲,药也有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药性升降沉浮,药方分君臣佐使等等,现在同你讲这些未免太早,也许你有些不懂,但是我还是想告诉你: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草一木皆有灵,一枝一叶总关情。万生万物,自有其道。药如同人,每种药都有不同的功效与习性。”
药食同源
就拿前几天发生的事来说 ,半夜三更弟弟突然流鼻血了,鲜红的血液像小溪流似的从鼻腔内涌出,枕头上、衣服上、脸上满是。一向嚣张跋扈的弟弟,自己也被这场景吓得不知所措。爷爷马上吩咐奶奶到楼顶摘几片新鲜丝瓜叶回来,将丝瓜叶揉成团塞在流血的鼻孔处,用拇指食指按压双侧鼻翼的迎香穴,另一只手用湿毛巾冷敷颈部,同时安慰弟弟不用害怕,几分钟过去,神奇的效果产生了,鼻血居然止住了。让我看得不禁目瞪口呆。爷爷说:“ 丝瓜叶又名虞刺叶,具有清热解毒(清除体内热毒邪气)、止血、祛暑的功效。可用于咽喉肿痛、痈疽、疔肿、疮癣、暑热烦渴等疾病,外用还可用于蛇咬伤、汤火伤、创伤出血等。中国人讲究天人相应,顺时养生,药食同源,根据药物的药理性能,就地取材。如;立春时辛甘的春韭;端午清香的艾草;重阳节香醇的菊花酒;冬至中一贴扶正的膏方;千百年来,中医药以生活的方式融入我们的日常。平时果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芡实、莲子、百合、枸杞、山药等都是食疗养生的佳品。以食为药、以食代药,是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
药海一粟
我喜欢坐在爷爷的诊室,看爷爷耐心问诊,观舌苔脉象,辩证施治开药方。更喜欢屁颠屁颠的跟在爷爷身后去中药房看稀奇。一排排古香古色的药柜子,你可别小瞧这小小的药柜,里面可是大有乾坤,药柜的抽屉里面装的全是中药(俗称:斗),药斗占据着柜子最显著的位置,其中斗分很多格,里面陈纳着成百上千种中药饮片,中药房的叔叔阿姨们每个人都拿着一杆小称在斗里抓中药、称中药。(爷爷告诉我那是戥子称)爷爷说:“药斗一般是依照上轻、中实、下沉的斗谱摆放,常用饮片应该放在斗架的中上层,便于调剂时称取。”
爷爷常说;“用其宜乌头可以活命,非其宜人参反可杀人”。是药三分毒。药物是不能乱用的。特别是那些有毒之药,峻猛之药,更应小心慎重,根据病情,恰到好处来用。中药的煎服,也特别有讲究,矿物药,有毒药宜先煎.久煎;芳香药宜后下,籽类药和刺激咽喉的药需包煎,解表药宜武火急煎,补益药宜文火慢熬。补益药宜空腹服用,苦寒药宜饭后服,胶类宜烊服等等。
传承药香
爷爷又说,“用药如用兵,医不知药,何能治病?将不知兵,何能制胜?”爷爷对每味中药的性味功能都了如指掌。 爷爷人品极好,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精通祖国医学,救死扶伤,仁心仁术,他视病人为亲人,他的病人无不对他翘首称赞。只要病人一个电话,他总是不分昼夜随喊随到,有些偏远农村的病人找爷爷看病,他不但不收诊疗费,反而给贫困病人掏钱买药。与爷爷朝夕相处潜移默化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爷爷是我最敬佩的人,我要向爷爷多多学习,如有机会我也要好好学习中医文化。将中医药的智慧,精髓,薪传之火,代代传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