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升温 激发城市消费新活力。坐落于东莞市麻涌镇的中大创客坊是“夜经济”的特色消费地标。灯笼高挂的夜景、烤架上升腾的烟火气、各式各样的特色美食,吸引着众多大学生来此打卡。
“军训下训一定会和室友来这里,我们宿舍都是一齐出动。”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的大一新生李伟熙说道。美食让消费者吃得开心,也让商家感受到“夜经济”的浓浓商机。
烟火东莞,生生不息。然而,热闹的背后,我们沉下心思考,除了吃,夜间消费的机会还有哪些?未来还要做什么?



初来东莞,和朋友把这条街“从头吃到尾”
中大创客坊毗邻国家4A级生态景区华阳湖湿地公园,背靠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当晚,恰逢大一新生军训,嘹亮的军歌声将夜晚衬托得格外热闹。



记者看到,不少的身着军训服的学生纷纷来中大创客坊美食街打卡。手里端着、嘴上尝着、脸上笑着,吃得不亦乐乎。
李伟熙是广州新华学院的大一新生,从14号开学到现在已十几天时间了,这几天一直在军训,他最大的感受是“有点想家”。
身在他乡,能得到些许安慰的便是美食和三两好友了。“我很喜欢吃那家炸红薯片,和我们家小区楼下摊位做的味道很像。”李伟熙对记者说道。
于是,李伟熙下训后经常会来这条美食街寻觅一些“宝藏小吃”,还要拉上室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表示要和室友把这条街“吃穿”!


留在东莞,两年经营“生意火爆”
“10元5串,好吃的鱿鱼,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张先生的摊位前不少学生正在排队中。据张先生介绍,目前已经在这里摆摊近两年了,之前都是自己一个人负责,现在雇了一个帮手,“生意实在太火爆了”。


张先生表示,现在平均算下来,工作日一晚上大概能卖到500元左右,周末基本上都能到800元左右,最让他满意的是回头客很多。现场一名排队的学生也表示,他一周大概在这里消费3次以上,觉得味道很嫩很香。
学生是这条街上消费的主力军,但周边市民也常在这里“吃吃逛逛”,热度不断攀升。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可见,夜间经济大有可为。
远不止“吃”,文明夜市+消费场景“聚留量”
近年来,东莞鼓励商家文明规范摆摊经营,积极促进夜间经济发展。麻辣烫、凉皮凉面、肉夹馍、炸串等美食小吃香味诱人,灯牌数不胜数……文明的夜市,不仅让消费者更放心,还让摊主心里笑开了花。
“以前我们摆摊到处跑,没有固定摊位。现在搬到这里来,有了规划好的固定摊位,生意好,顾客也稳定。”柠檬茶摊主宁先生欣喜地说道。


在文明夜市基础上,更有新的消费业态不断涌现。中大创客坊现场有潮玩、刺绣、手工编织等小众摊位,人气也很火爆。记者看到,李伟熙在一个潮玩摊位前驻足了许久,也在仔细把玩着手里的产品。
随着“夜经济”的蓬勃发展,东莞小众市集特别是行业垂类市集所蕴含的特有魅力已经得到更好的释放。从单一的餐饮、购物等消费活动,发展到夜游、演艺体验、灯光夜景等丰富多元的“夜经济”业态不断涌现。




东莞如何打造更高能级的“夜经济”,将高人气转化为更持久的消费活力?这道考题仍待持续求解。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发展“夜经济”,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而要立足城市底蕴禀赋进行特色打造。东莞可以立足于市民、游客等多元主体需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打造城市独特IP,避免同质化发展。
另外,要打造“夜经济”与社区融合新场景,鼓励“夜经济”下沉基层社区,增加夜间社区活动。组织社区夜市、夜间文化展演等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聚拢人气,便能更好聚拢烟火气。”朱丹蓬说道。
最后,附上具体位置,导航到中大创客坊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