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东莞发布《东莞市路面内涝积水防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首次公布67个需值守处置的易涝点。当气象部门发布黄色及以上暴雨预警信号后,预警影响区域的“三人小组”在30分钟内到达易涝点(隧道、涵洞)、积水点现场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市已整治137个易涝点
每逢暴雨,东莞部分路段就会出现“水浸街”,影响交通安全和市民出行。近年来,东莞也在持续整治内涝点,缓解城市积水内涝困境,改善市民出行环境,市区内涝治理曾多年列入东莞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
但是,东莞城市化进程非常快,而现有排水设施标准偏低、排水管理水平比较低、地面快速硬化不蓄水等因素叠加,导致“东莞治理城市内涝的工作难度确实很大”。
原来东莞共有157个易涝点,目前已整治137个,还剩20个易涝点未整治。“剩下的20个易涝点整治难度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尤其涉及莞城、东城、南城,包括东纵路、雍华庭、新基河的城市风景街。”
67个易涝点需现场值守处置
《方案》结合东莞实际,明确了内涝积水点的定义与范围。在整治的同时,强化路面内涝积水防御工作。
路面内涝积水点包括易涝点和积水点两类。路面内涝积水点实行分级管理,市水务局负责市级易涝点和积水点判定、建档、公告;各镇街(园区)根据辖区实际及研判分析,确定辖区易涝点和积水点,并负责相关判定、建档、公告等工作。台账实行动态化管理,由市水务局适时进行动态更新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其中,易涝点有“标准”,即在一定区域内,近三年内发生2次或以上积水、积水最大深度超过20厘米、积水时间超过30分钟、积水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对城市道路交通及市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同时达到这四个条件,即列入易涝点。
根据上述标准,市水务局梳理出67个需值守处置的易涝点。从中可以看出,易涝点主要出现在商业繁华区、居住密集区,商业繁荣、人流量大,征地拆迁困难,工程投入大,施工影响面广,整治效果难以短期显现。“这也是易涝点整治工作推进比较缓慢的主要原因。”
积水逾30厘米时实施封路
针对易涝点和积水点,《方案》提出详细的防御措施,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和镇街(园区)的职责分工。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责任到人,成立“三人小组”现场处置。“三人小组”人员由水务、城管、交警或水务、交通(公路)、交警等三个部门组成,负责易涝点、积水点的预防、现场处置及其相关管理工作。属镇街(园区)管辖的易涝点、积水点,可根据属地党委政府要求调整“三人小组”具体小组成员。
当气象部门发布黄色及以上暴雨预警信号后,预警影响区域的“三人小组”在30分钟内到达易涝点(隧道、涵洞)、积水点现场开展工作。内涝、积水应急处置工作分雨前准备、雨中值守以及雨后善后三个阶段工作。
属地镇街(园区)及市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号和内涝积水点情况,根据因积水点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及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实际情况,视情到达现场开展内涝积水点排水防涝值守工作。
其中,当路面积水超过15厘米时,交警现场指挥,疏导交通,加强上街警力;水务部门要清理雨水口加快排水,视情启用水泵强排;当路面积水超过30厘米时,交警立即实施封路措施。应急管理、消防部门收到应急求助时,调动队伍,应急救援,减少内涝灾害损失。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