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造林、城乡绿化、通道绿化……选用种植哪些树种更适合东莞?近日,市林业局印发了《东莞市主要乡土树种推荐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为我市合理选择造林绿化树种,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高造林绿化水平,加快提升全市森林质量提供重要依据,助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入选树种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
所谓乡土树种,是指天然分布(或起源)于当地的树种,或者经过长期引种驯化表现良好的其他国产树种。根据《名录》,东莞乡土树种共有139种,主要以乔木为主,其中包括水松、木棉、榕树、紫荆木、紫薇、桂花、樟等不少市民较为熟悉或经常能看到的“老面孔”。
这些东莞乡土树种评定有何依据?据市林业局介绍,《名录》以《广东省主要乡土树种名录》为基础,结合我市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树木栽培应用及试验等情况,按照山上造林、城乡绿化、水系绿化、红树林营造、通道绿化、石场复绿等六大主要绿化类型,围绕树木的采用、观赏、招鸟等主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及其生长速度、抗性(耐阴、耐瘠薄、抗风)等习性,从而形成东莞市主要乡土树种推荐名录。
《名录》还对树种特性及适宜生境或立地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立地类型、不同用途、不同习性的绿化适宜树种,并举以常见绿化树种运用不当案例,推出国土绿化乡土树种配置推荐。例如,水松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及水湿的环境,耐水湿不耐低温,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只适宜水系绿化。樟树喜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不耐干旱贫瘠、耐寒、抗风,不仅适宜山上造林,而且还适宜城乡绿化、通道绿化。
市林业局表示,通过科学使用《名录》,根据实际需求和立地环境,按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合理选择绿化树种,为加快提升全市森林质量,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助推绿美东莞生态建设夯实基础。
树种选种关系到绿美东莞新格局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东莞市委办、市府办印发《深入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深入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总体要求,积极构建“一屏三核多廊多点”的绿美东莞生态建设新格局,重点推进“三大工程”,加力构建“三大体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实施增绿扩量、改绿提质、护绿促兴、用绿增效,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作出东莞贡献。
“当前,绿美东莞生态建设正稳步推进,各项重点项目积极谋划和铺开中,初步考虑谋划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绿美保护地服务能力提升,以及重点打造的高质量森林生态带、森林公园建设、森林步道连通,多条高速全线道路景观提升等项目,都涉及绿化美化树种的选种问题,因此《名录》应运而生。”市林业局介绍,《名录》的印发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助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各项工作的启动,加快构建绿美东莞生态建设新格局。
记者了解到,其实在不久前的7月份,市林业局就发布了《东莞市林业局造林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到造林树种选择应当参照《广东省主要乡土树种名录》,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珍贵树种种植比例不低于30%,还明确了造林项目的任务、管理、设计、施工、抚育和验收等方面的内容,有效推动我市造林成效,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双碳服务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高质量高水平城乡一体化绿美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东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美东莞”为抓手,全面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高质量建成森林公园21个、湿地公园24个、自然保护区6个,建成绿道1,372公里、森林步道428公里、碧道400公里、生物防火林带671公里,一大批珍稀生物成为东莞的常客,全市共有13个国家(省)园林城镇、8个国家(省)森林乡村、13个广东省森林城镇,东莞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交出了一份以“国家森林城市”为鲜明标识的林业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