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7月,来自全国各地的2378名新教师在东莞参加2023年东莞市中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开启职业生涯新征程。
新教师们有着怎样的教育情怀?他们将如何实现自己的从教梦想?又将以怎样的精神风貌承载市民群众对于东莞教育的期待?即日起,东莞市教育局联合东莞日报推出《欢迎来莞当教师》系列报道,专访东莞新入职教师,听听朝气蓬勃年轻教师的“心里话”。
25岁的郑心怡,是一名地道的广东人,祖籍揭阳普宁,从小在东莞长大。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她毫不犹豫回到东莞,希望在这里实现教育理想。
回到东莞的理由:“有一种向心力在吸引我”
“我本就是东莞人。从小在这里长大,城市的呼吸脉搏我早已熟悉。”郑心怡表示,不论是为了生活的舒适,还是期望拥有更多的可能性,都是她选择这里的理由。
在她看来,东莞既包容又创新,“是人才、进莞来”的引才号角更是让她向往。“东莞每年都会拨出一大部分资金及住房吸引人才,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深圳、广州甚至国际接轨,为了大湾区的建设事业,培养更多有助于大湾区发展的人才,东莞作出了很多努力。东莞政府非常关心学生和人才,当我决定要回来东莞时,感受到的是‘被需要’,有一种向心力把我往东莞拉。”她的言语中,透露着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对故乡的热爱吸引她回到东莞,那么又是什么让她来到东莞中学工作?
如果说东莞政府的引才、惠民政策让她看到了城市的吸引力,那么东莞中学的魅力则在于它的无限可能。
“东莞中学的众多领导和老师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经验,无论往后我想走管理或是专业路线,他们都将是我的引路人。”郑心怡表示,百年莞中的校园文化让她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坚定长远的教育理想,更具宏观性的教育思维。
在该校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也印证了这一想法。“我发现学校是真正在爱护学生,爱护东莞中学这个120年的老品牌,所以才使得众多校友以自己‘莞中人’的身份为荣”,她说。如今,她也想留在这里,通过踏实工作,把这份荣誉感传递下去。
感悟:通过规培,快速进入了教师角色
“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触。”谈及规培的感悟,郑心怡表示:“这几天的规培,一方面帮助我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另一方面也激发起我对许多问题的探讨欲望。”
像规培这样大规模的活动,涉及两千多名教师,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规培教师的一员,郑心怡用观察的眼光深度参与进来。
比如,她会用团队管理方法观察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并总结出很多经验道理。“有规矩成方圆,每项活动不同群体所处位置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团队管理需要多少人”“管理者的魄力如何体现”“如何打造一支既有想法又能同心齐力的队伍”……结合不同的角度,她尝试实际操作中应用规培的心得,从而找到答案,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回忆规培的瞬间,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东莞市礼仁外国语学校总校长马新民在讲座时屏幕上打出的几个字:“我不想当老师”。他诚挚地向教师们介绍了自己从“不想当老师”到鞭策自己“当一个好老师”的心路历程。
“原来,每个人在每个瞬间都可能面临多个抉择,都会有许多迷茫和困惑。”这给郑心怡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也指引着她想起了自己当时想要成为老师的那个瞬间:当她批改学生作业、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她总会获得内心平静,这让她真正决定成为一名教师。
“就像段义孚先生在《人文主义地理学》一书写到的‘即使是偶然经过的旁观者也可能会觉得自己与农民和大自然是一体的,由此产生宁静之感’”。她将这种归属于自然的宁静之感认为是内心的归属感,是只有在做自己所认可、并渴望坚持的事情时才会出现的感受。
理想:努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尽管在求学和实践过程中已积累不少知识经验,但第一次踏上讲台前,郑心怡还是有些紧张焦虑,甚至“有大半个月都是半夜惊醒的状态”。
神经紧绷的原因,不是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而是深知师长对学生的影响之大。她坦言:“我很担心自己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到学生,害怕我给他们传递了错误的信号,或不经意伤害到一个学生。”
直到真正站上讲台,看见学生们都向她释放善意的微笑,她才慢慢放松下来。她还不忘给每个学生一份提醒:“老师也许会犯错,可能不经意会伤害到你们中的某一个人,如果你们发现老师做错了,或者伤害到你们,记得立刻告诉我。”
回想自己当老师的初衷,她希望更好地让学生学会爱护自己、以后能有自己选择的勇气,如果自己作为老师没有做好带头作用,她直言“一定会后悔”。因此,初为人师的她每一天都兢兢业业,只希望领着每个学生都走上正途。
教育于她而言,是认识自己的机会,也是和过去自己和解的机会。“当我看着初中迷茫的‘小朋友们’,就仿佛看见了从前的自己,我想用看待曾经的自己的眼光一般,去看待现在的学生们,能给他们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她始终觉得初中这个阶段对于每个人的人生都非常重要,如果把这个承上启下的过程过渡好,那到了高中、大学,就不用担心学生们会失去方向,不至于困顿在自己的情绪之中,花更多的时间治愈自己。
而郑心怡的这些想法,也有很大部分是她当时的老师传授给她的。如今,她也将所学所思所想应用到教育中,帮助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将始终如一地爱着学生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问题,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展望未来,郑心怡将坚定向前。
策划:李照东 张朝霞
执行:叶可欣
出品:东莞日报社行业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