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非遗潮未来·龙腾大湾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东莞)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带来的“龙舟热”持续升腾。激动人心的龙舟赛刚刚在东莞沙田水道落幕,6月11日,一场聚焦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头脑风暴——“湾区龙舟说”粤港澳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对话在东莞市文化馆星剧场举行。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与东莞本土能工巧匠齐聚一堂,共话湾区龙舟。
本次活动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主办。
龙舟+潮玩,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
活动中,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司琪以火爆的龙舟赛事为“引”,介绍了东莞龙舟的深厚底蕴。她表示,希望全市非遗工作者聚焦文化强市建设,以更高的站位、更有力的举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其间,一场特殊的“云会谈”,为在场观众讲述了“龙舟出海”的故事。全英中华端午龙舟会负责人、英国新华联谊会会长杨汉新介绍,龙舟会已经成为促进中英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与纽带,并正推动着中华文化在当地繁荣兴盛。英国新华联谊会从2012年把中华端午龙舟会引进到英国索尔福德市,把龙舟划出海外、划向世界。
东莞市文化馆馆长、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以“粤港澳龙舟文化保育与融合——以东莞为例”为主题进行分享,以近年来东莞龙舟文化保育方面的探索为案例,介绍东莞经验、探索未来方向。她表示,自2017年起,东莞以恢复农历四月初八起龙仪式为契机,统筹文旅资源打造“东莞龙舟月”,市、镇、村三级联合共建“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出版《东莞龙舟志》等研究成果,为东莞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东莞潮玩产业发展,积极推动龙舟文化与潮玩深度融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让非遗龙舟更潮流、更好玩、更有趣。”黄晓丽表示,接下来,东莞市文化馆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基,结合特色产业、大型赛事以及最新技术,让龙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院长陶一桃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龙舟的文化传承及其文化力量。她指出,作为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龙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展现了团结拼搏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文化蕴含着经济,经济体现着文化;文化是浪漫的经济,经济是实在的文化。”她表示,要更好传承与弘扬龙舟文化,让这种文化转化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
“非遗创新,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传播创新。”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非遗促进会会长宋俊华以“水乡记忆:赛龙舟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表示,要用年轻人听得懂、看得见的“形象输入”方式,讲好赛龙舟背后的人文故事,激活龙舟精神的当代价值,让龙舟文化走进生活、走进日常。
赓续传承,让龙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共有三项与龙舟文化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中,东莞就有两项——赛龙舟、龙舟制作技艺。而与之相关的省市级非遗项目,更是遍布大湾区各个城市。
本次活动专门设置“啸龙吟×工匠话龙舟”环节,广东拙见文化创始人、总策划田延友与东莞龙舟领域的能工巧匠们展开精彩对话。
龙舟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冯沛朝与儿子冯庆锋,一家四代接续传承龙舟制作技艺。从一开始的抗拒,到如今成为自己的事业,冯庆锋说:“每一次看到新龙舟展水的时候,现场那种兴高采烈的场景,是支撑自己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
赛龙舟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万江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叶荣华认为,赛龙舟不仅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也蕴含着潜力巨大的经济价值。如今,万江正持续促进龙舟民俗文化产业的孵化,龙舟模型、龙舟文创公仔等龙舟文创产品的开发,正让赛龙舟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1996年,沙田镇组建了全市第一支女子龙舟队——东莞沙田女子龙舟队。二十多年来,沙田女子龙舟队员多次代表国家出征海外并取得优异成绩。现场,郭艳婷分享了她成为沙田女子龙舟队员并征战美国的故事。“希望各级部门能够创造更多机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继续把龙舟精神传承下去。”她说。
“选择制作龙头,更多的是兴趣。”学习新能源汽车专业的“00后”青年黄智冬,因为兴趣,从零开始跨界进入龙头雕刻领域。经过多年的锻炼,现在的他已经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龙头制作新秀。“如今,龙头制作已经成为了我精神的寄托。”他说。
创新表达,用心讲好新时代的龙舟故事
人文湾区,一水同舟;万众一心,赛龙夺锦。作为岭南文化的精髓之一,龙舟文化是粤港澳三地人民情感相通、手足相连的亲情符号。
在“专家话龙舟”环节,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龙舟运动的专业人士,围绕“如何讲好龙舟故事、中国故事”,展开一场跨界交流的对话。
广东省文化馆副馆长、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从一名非遗工作者的角度,诠释了她对讲好龙舟故事、非遗故事的理解,认为讲好龙舟故事要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才能让非遗传播更有质感、更为生动。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从表达载体的角度,对龙舟文化的传播推广进行“把脉”。她表示,像歌曲《啸龙吟》一样,需要通过当代的传播方式以及艺术形式,特别是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推广。
中国香港龙舟总会秘书长钟志乐建议大湾区“9+2”城市,携手成立一个大湾区龙舟文化保育及发展协会,通过成立一个跨地区的机构,推动内地与港澳地区在龙舟文化、龙舟运动方面的交流与互鉴。“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个机构,每年主办一次大湾区的龙舟赛事,吸引和号召更多人参与到龙舟文化的传承当中。”钟志乐说。
澳门互联网经济协会会长周运贤表示,应该推动传统文化时尚化、国际化、产业化。“除了情怀以外,还应该有更多经济方面的助攻,让传统文化更好得到传承与发展。”
现场,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建新,以及深圳大学研究生教学督导陈敏,也分别带来了他们对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