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人秀丨00后黄智冬:酷爱龙舟文化 坚持8年雕“龙头”
东莞+ 2023-06-05 12:53:51

“万江赛龙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端午前后,远远便能听闻万江的大小河道上铿锵的锣鼓声和桡手们的呐喊声,“百舸争流”的龙舟盛景让人震撼。

而制作龙舟,称得上是一项古老的技艺。在万江,00后的小伙子黄智冬酷爱龙舟文化,无师自通雕刻出龙舟头,并坚持8年时间雕“龙头”。“大概是从小就喜欢看龙舟头,长大以后就一直想自己制作出来,一路摸索就到了现在”。未来,他希望能把这个技艺作为爱好一直“玩”下去,用龙舟头传递传统文化的魅力。

无师自通痴迷于做“龙头”

00后的黄智冬是土生土长的万江人,也是龙舟爱好者,他从事龙头雕刻已有8年时间。龙头是一条龙舟的灵魂。黄智冬痴迷于做龙头,却是无师自通。

“我对龙舟的印象,从幼儿园就开始了,经常坐着父亲的摩托车到河边看龙舟训练。我从小就喜欢看龙头,长大以后就一直想自己做龙头,一路摸索就到了现在。”黄智冬表示,他从小就喜欢观察不同的龙头,看它们的样式、颜色和神态。每次回到家,他都会用画笔将自己看到的龙舟画下来。

直到小学五年级的暑假,黄智冬在家画龙头,碰巧看到一块木头边角料,便学着自己雕刻龙头。雕刻初期,黄智冬根据自己记忆中龙头的模样,将龙头侧脸画在复印纸上,接着描绘到木头上,再对龙头各个部位进行分解,逐步细雕优化。就是这样,一块边角料,一把美工刀,黄智冬开启了探索龙头制作之旅。

2015年,就读初二的黄智冬,收到龙舟爱好者的订单,订做一个“迷你”龙头。黄智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做成了,赚到了“第一桶金”。

后来,为提升雕刻技术,在学业之余,他走访东江流域各大船厂,虚心向师傅请教,从图纸、材料、做工一一进行改良,参考别人的做法,加上日积月累的经验,现在他雕琢的龙头作品已日臻成熟。很多龙舟爱好者通过微信群聊看见他的作品,便纷纷下订。

2019年,拔蛟窝社区需要新造一个全新的龙头。在别人的介绍下,这个订单落到黄智冬的手里。他既兴奋又紧张,小心翼翼地完成每一道工序,为拔蛟窝社区的龙舟量身定做了一个长76厘米、宽18厘米、重达30多斤的大龙头。这也是黄智冬雕刻的第一个大龙头。

“当年五月初一万江举办龙舟扒标,看到自己雕刻的龙头用在社区战船上,我内心感触很大,一种欣慰感油然而生。”黄智冬回忆起自己雕刻的大龙头出现在“万江赛龙舟”的情景,眼里泛着光。

立志终身“玩”龙头 发扬传统文化

龙头平时拆下放在宗祠里供奉,端午前才“请”出来,装嵌在已出水的龙舟身上。那么,这些龙头是如何制作的呢?黄智冬介绍,龙头制作是个细致活,要经历选料、开料,到勾画放样、雕刻,再到打磨、抛光、上色装饰等十几道工序,最后为龙头装上鼻球、龙须、龙舌、龙珠。

谈及今年的订单情况,黄智冬透露,今年他与船厂合作,接到20个大龙头制作订单。他利用休息时间闭门雕刻,开启了边读书、边加班加点的模式。

“90%的工序要靠手工完成,制作一个龙头至少需要耗时4天左右。由于我还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读书,只能利用空余时间在惠州、东莞两地跑。今年为赶工期,试过奋战一天一夜,‘一夜成头’,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龙头雕刻。”现在想起来,连黄智冬自己也不敢相信。

今年黄智冬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情,那就是为万江社区制作特色龙头。在设计方面,万江社区的龙头主体颜色以红色、绿色传统配色为主;在颈部雕刻了“连心锁”的图案,寓意社区龙舟队团结一致、心连心;龙角按照鱼的模样,首创镂空设计,象征鱼跃龙门。

黄智冬说:“5月19日是万江社区新龙舟下水的好日子,那天我将自己设计、雕刻好的龙头送到船厂,看着它被点睛、安装到龙船上,我内心很激动。”

对于未来,黄智冬坦言,雕刻龙头是他的兴趣所在,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到了哪个年龄段,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玩”龙头,弘扬龙舟文化,都是值得他一直做下去的事。

文字:记者 张喜林 通讯员 何敏怡 图片:通讯员 何敏怡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