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向未来丨市总工会:凝聚主力军力量 助推高质量发展
东莞+ 2023-05-31 21:18:04

开展第二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企业70家,覆盖33个镇街(园区);实施职工“求学圆梦行动”,在职大专生每人补贴1000元;积极推动镇街工人文化宫建设,想方设法加快实现片区工人文化宫全覆盖……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是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东莞市总工会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着力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维权服务质量、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引领全市广大劳动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东莞市总工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市委高质量发展布局和上级工会工作部署,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找准工会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切入点、结合点,全力以赴助推东莞高质量发展。

4月26日晚,中国梦·劳动美“立足双万·与你同行”2023年东莞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文艺晚会举行 市总工会供图

强化思想建设 党建引领凝聚工人力量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5月19日,塘厦镇总工会党课走进广东力王电池有限公司,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当前,按照省总工会的统一部署,东莞市总工会举办“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党的二十大精神暨广东劳模工匠进企业宣传活动,组织市劳模工匠宣传团走进10家本土企业,为企业一线职工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劳模工匠精神。

全国劳动模范、南粤工匠何满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余雪琴等深入企业,分享各自奋斗历程,引导广大企业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今年以来,市总工会扎实做好学习培训、宣传教育、贯彻落实工作,发挥好劳模宣传团、党课讲师团、工人艺术团以及工会网站、微信公众号、粤工惠的宣传作用,通过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基层、进企业、进车间,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

凝聚企业党建力量,激发企业奋进动力。市总工会抓好工会党建品牌打造,践行“党建+服务基层”理念,推动各级工会党组织积极开展“双报到”活动,把党建工作与工会业务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在松山湖,宏川集团工会结合集团工作特点和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岗位知识技能竞赛、安全知识竞赛,以及读书月、征文、诗画展和篮球、足球友谊赛等文体活动,丰富职员文化生活,加强与企业、社区的联系。

走进宏川展厅,党建基地、职工活动中心、企业文化主阵地、宏川管理学院教育基地等融为一体。宏川集团工会坚持党建引领,践行“六化”方针,充分发挥工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凝聚职员队伍,助力企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把目光投向东南临深片区。塘厦工会有1234个基层工会组织和15万工会会员,是对接主体和服务人数最多的镇街之一。该镇深入开展“百企大走访”,创新推出“一本通”工作法,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工人力量。

市总工会持续加强职工思想引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在走深、走心、走实上下功夫,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中。

通过举办好庆“五一”晚会、职工艺术季、工人艺术团进企业等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把职工思想引领融入文化强市建设中,打造了“工”字系列职工文化品牌。

4月26日晚,中国梦·劳动美“立足双万·与你同行”2023年东莞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文艺晚会举行。邀请了我市2023年全国和省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章的候选获奖代表,劳动和技能竞赛获奖代表,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员代表,基层工会主席及往届劳模代表、企业职工代表等现场观看。

晚会围绕主题,编排了由职工原创、职工演绎的文艺节目,助力推动更多劳动模范竞相涌现,激励更多劳动者走上技能成才之路,共同唱响时代颂歌。

东莞市总工会组织东莞市劳模工匠宣传团走进十家本土企业,为企业职工代表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劳模工匠精神 市总工会供图

深入推进产改 打造一支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东莞是产业大市、人口大市,要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建设一支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2023年,全市各级工会把产改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发挥工会牵头抓总作用,系统谋划深入推进改革的思路举措。

试点先行、点面结合,是本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2021年和2022年,省产改领导小组先后启动了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工作,我市以纯集团、虎门镇分别纳入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单位。

2021年10月,参照省的做法,东莞正式启动第一批试点工作,选取松山湖、虎门等10个镇街(园区)和东职院、华宏公司等20个单位为试点。2022年是“产业工人队伍改革攻坚年”,市总工会通过量化做实的方式,出台了产改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制定近70项具体指标,为产改工作制定了“时间表”和“施工图”。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先行先试,第一批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一批务实有效的工作经验,破解了一些改革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为全市产改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2022年省总工会工作考核中,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获评一等奖。

在巩固第一批试点成果的基础上,2023年,我市正式开展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推动产改作为一项单独督查事项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督查考评。

当前,产改在全市33个镇街(园区)全面铺开,分别包括镇街试点和企业试点。在镇街试点方面,除第一批试点的10个镇街之外,其余23个镇街均纳入第二批试点范围。在企业试点方面,第二批试点企业总数为70个,市级试点企业增至90家,其中33个镇街(园区)每个镇街2个试点企业,市属单位有4个列为试点企业。

在产改的带动引领下,全市各级工会围绕制造业当家、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技师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作用,引导产业工人勤学苦练、深入钻研,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022年,我市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精彩纷呈、亮点突出,内涵提升、硕果累累。通过市镇劳动技能竞赛,总共有17个集体荣获“东莞市五一劳动奖状”,30名个人荣获“东莞市五一劳动奖章”,227名个人被授予“东莞市职工技术标兵”。

劳模是推动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在今年五一劳动表彰大会上,我市受到国家和省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共36个,较去年共增加了3个。

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11家省级、50家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为了工会弘扬劳模精神、放大劳模品牌效应、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抓手。

以做好今年全国和省五一劳动奖评选表彰工作为契机,我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唱响劳动赞歌。通过进一步落实劳模待遇,发挥市劳模协会作用,更好地关心爱护劳模,把协会建成温馨的劳模之家。

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在推动工作室扩面的基础上,对30家市级工作室进行考评,巩固和发挥好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政府+工会+院校+企业”的模式,以培养“高精尖”人才为导向,探索联合成立东莞工匠学院,加快培养一批高技能莞邑工匠。

工会图书馆于2023年5月11日正式开馆,并加入东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现全市通借通还 记者 陈栋 摄

优化职工服务 让广大职工切实感受到工会在身边

今年3月份,一项“求学圆梦行动”正式实施,让广大产业工人竖起大拇指。根据《东莞市“求学圆梦行动”职工学历提升补贴实施方案》,市财政将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开展“求学圆梦行动”。

《实施方案》支持鼓励一线职工求学圆梦,通过发放学历提升补贴,进一步提升一线职工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值得一提的是,市总工会加强与各镇街总工会联动,投入专项资金把求学圆梦的名额扩大到2万个,让更多的职工有机会获得这项补贴。

2023年,市总工会聚焦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不断拓展工会服务职工的深度和广度。

工人文化宫、先锋号、职工之家,是工会服务职工的重要阵地。在市总的全力支持下,我市工会阵地不断优化升级,加强职工服务中心(综合体)、镇街工人文化宫建设,争取实现片区工人文化宫全覆盖。

2017年以来,我市先后建成市工人文化宫、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东坑镇工人文化宫、大岭山镇工人文化宫4个市、镇工人文化宫,总活动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

多年来,市内各工人文化宫全面履行公益性服务职能,不断深化阵地层级,构建“大文化”工作格局,绘制服务职工“同心圆”。为提升工人群体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切实让工人文化宫服务惠及广大职工群众,我市高位推动工人文化宫建设换挡提速,力争镇街(松山湖)工人文化宫建设在今年有新突破。

“工会爱心驿站”是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的前沿阵地。我市按照“六有”标准加强工会爱心驿站建设,探索在加油站、物流快递网点、企事业服务窗口等便民利民点共建工会爱心驿站,打造服务职工新阵地。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工会建成工会爱心驿站183家,2022年服务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超130万人次。

3月21日,市总工会与中国电信东莞分公司联合共建,在电信原有的“爱心翼站”服务网点上全面升级,建成服务功能更全面、资源配备更丰富、服务水平更贴心的40家“工会爱心驿站·爱心翼站”。

与此同时,市总今年计划新建50家职工书屋、30家爱心妈妈小屋,评选30家优秀职工子女托管班,加大粤港澳大湾区职工交流服务中心、职工交流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拓宽服务阵地覆盖面,让广大职工真切感受到工会就在身边。

开展迎新春送温暖活动,是工会的一项传统品牌工作。2023年,全市各级工会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元旦、春节前后在莞劳动者的慰问活动。活动直接服务职工超过100万人次,让每一个为东莞这座城市奋斗和奉献的职工朋友们,都能感受到莞品、莞货、莞味年的温暖。

今年以来,市总工会加大力度开展送健康、送清凉、送烧鹅、送早餐等切合职工需求的服务活动,利用工人文化宫广泛开展公益培训和文体活动,推动更多企业探索开展职工疗休养,让工会品牌和活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发挥工会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消费助农,积极参与“乐购东莞”活动,多渠道带动本地消费热潮。

产改经验谈

东莞中集:让“新工匠”成为榜样和标杆

作为我市第一批产改试点企业,东莞中集结合企业向数字化高端制造转型的实际,深入实施职工技能提升行动,让蓝领工人成长为数字时代的“新工匠”,助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东莞中集将“畅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实,通过大力实施新型学徒制,完善成才成长机制,构建专业技能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体系,引导员工提高专业技能,做到精益求精,让“新工匠”们为基层员工树立“榜样和标杆”。

“师带徒”培养新员工技能

每年的春节过后是新员工入职高峰期,东莞中集定期组织公司内部讲师,举办一系列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新入职员工的职业安全培训,让新进人员明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在工作过程中保护自己;通过“师带徒”,推选优秀老员工带领新员工作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教会新员工岗位技能及好的工作方式,让新员工尽快掌握工作技能,融入日常工作;组织高级技能培训课程,分批组织员工利用晚上下班时间,进行焊接技能、机器人编程、DE绘图、CRM应用等涵括公司智能、高端制造各个环节的高级技能培训。

今年以来,公司组织新员工安全培训20场,“师傅带徒弟”专场培训38场,高级技能培训课程12场,全厂参与员工达300多人次。经过系列培训,使新入职员工尽快进入角色,迅速掌握技能,胜任日常工作。

校企合作选拔高技能人才

针对员工关心的个人发展问题,东莞中集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这种新型学徒制培训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方式,实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具体培训任务以公司为主导,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培训内容。

公司主要通过企业导师带徒方式,由公司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或有实战工作经验员工担任学徒的企业导师,重点指导学徒进行岗位技能实操训练,帮助其逐步掌握和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广东智通职业培训学院是东莞中集校企合作单位,该校安排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的指导教师,负责承担学徒的学校教学任务,重点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做好与企业实践技能的衔接。学校主要采取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由校企双方约定培训时间、培训地点,采用“送教下企”“互联网+”等途径完成。学徒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公司还给予300元激励补贴。

额外薪资提高员工积极性

在员工的薪资科目中,东莞中集设置特殊岗位津贴或特殊技能工种津贴(每月50元-100元)、蓝领员工学历津贴(每月200元-300元)两类专项的额外薪资激励。

其中,特殊岗位津贴针对公司生产工序中的特殊岗位员工设置,如焊接、喷粉等岗位员工;特殊技能工种津贴指的是参照国家特殊作业工种标准,针对内部取得对应资格证书的员工的专项激励,如焊接作业、叉车、电工等。

蓝领员工学历津贴,是针对一线生产员工即蓝领群体中的学历在大专及以上人员的专项津贴,发放标准为:大专学历每人每月发放200元,本科及以上学历每人每月发放300元。

文字:吴金华 图片:陈栋;市总工会供图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