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重镇探新路!央视深入东莞一线调研
东莞+ 2023-05-13 09:51:06

“东莞,是我国珠三角的中心城市之一,是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这里有着‘世界工厂’的称号,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每3件玩具、每10双运动鞋的其中之一来自东莞制造。在东莞的一个个外贸工厂里,新变化每时每刻都在悄然发生……”12日晚8点,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播出的专题节目《外贸保稳提质一线调研:外贸重镇闯新路》这样描述道。

东莞这座“世界工厂”,正蹚出一条新的全球化路径。今年3月,东莞市进出口贸易1205.7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出口793.8亿元,增长22.8%。该栏目再一次聚焦东莞外贸,关注了一批外贸企业在新的全球化浪潮中,积极重新寻找定位,寻找新出路和动能的故事。

制鞋企业海外投资建厂

东莞市龙行天下集团是东莞高埗的一家典型外贸企业。在央视的镜头中,技术团队正紧盯着眼前的测试仪器,上面有十多双各种规格的跑鞋正进行跑步试验。

节目中出现一台仪器,可模仿人类跑步的姿势,可以测试鞋底的耐磨和防震功能。这家企业设计制造出的样品鞋,都需要先在这台仪器上经过几十万步的测试,耐磨和防震过关后,才会继续其他功能的测试。在这次测试的十多双跑鞋中,公司副总经理陈同举格外关注一双白色跑鞋。

陈同举表示:“这双鞋昨天我们才从越南带回来,跟我们国内的鞋一起做测试,然后对每个地区生产鞋子的品质给出不同的报告。”

在越南加工,然后在中国测试,这样的流程,对于这家东莞鞋企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最近几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这家企业开始陆续在东南亚布局,目前已经在越南开办了八个分厂,外籍员工的数量超过了两万人。

“在沿海地区,人工在逐步提升,因为这边的产业环境都是做高新的,变成传统产业请工人,没办法请得起。正好东南亚国家的人工还是比较有竞争优势的,所以我们就去了越南。”陈同举说。

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曾经诞生了内地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这种贸易形式的发源地之一。东莞制鞋业正是传统“三来一补”贸易形式的一个典型产业代表,靠着工人手工制鞋,赚取微薄的利润。

陈同举告诉记者,如今在不断的产业升级更迭中,东莞制鞋业的研发设计水平、自动化产线应用程度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与此同时,人工成本也是节节攀升。在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潮中,他们顺应潮流做出了新选择,将附加值高的高端鞋材开发、新品研发设计等环节留在国内,把加工转移到了越南的工厂。

该公司管理部副总经理谢志辉也表示:“高科技的材料,像网布或者是皮料,因为它的科技含量相对比较高,可能会占我们鞋子成本的30%到40%左右,所以是从我们中国运去越南生产。”

鞋材、鞋机外贸生意悄然火热

东莞厚街镇,聚集了上千家生产鞋机和鞋材的企业。厚街镇鸿运市场,占地23万平方米,是厚街镇鞋材外贸生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随着东莞不少制鞋企业纷纷在海外投资建厂,鞋材、鞋机的外贸生意悄然间火热了起来。

在厚街镇的一家档口里,东莞鸿运市场鞋材商朱红云正在和东南亚的采购商确认货物,她的档口主打羊皮类的高端鞋材,这样高品质的皮料,占据了一双鞋子成本的40%。这段时间,朱红云每天都要迎接几十波上门采购的客户,电话更是络绎不绝,订单比去年同期多了20%。

朱红云表示:“越南的客户多。刚刚是我们的客人要求单价报价,就是出口的。”

络绎不绝的订单背后,朱红云的鞋材生意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她告诉记者,过去在厚街镇鸿运市场,高、中、低档的各种鞋材琳琅满目,如今,由于很多低端订单被越南等国家分流走,留下的更多是精益化生产的高端精品,于是档口也纷纷开始跟着改变,销售的品类大多是偏高端的鞋材。

“海外的高端产品订单也多了,日本、韩国的订单,我觉得这些都会往中国这边发展。”朱红云说。

为了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朱红云海也开始把一些原料进行深加工后再出口。“之前我们只是卖半成品,我利润空间只有5%到10%,现在我们做深加工以后,染成上颜色后再加工,差不多是30%到35%的毛利润。”

制鞋机企业迎来新发展机遇

高附加值的鞋材,助力像朱红云这样的鞋材商们开拓了市场、赢得了订单,还有一些生产制鞋机的企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广东省鞋机协会会长詹明表示:“传统的设备可能占40%左右,新开发的设备占20-30%左右。之前是主要在销售以越南为主,现在是以印尼、印度、孟加拉、南美洲,尤其是墨西哥和巴西,现在还有中东、非洲。整个加起来我们统计了一下,我们广东鞋机销售的区域达到100多个国家。”

为了让产品更有竞争力,东莞的制鞋设备企业也在不断进行产品升级。

在东莞道滘镇制鞋企业——广东金悦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对即将发往海外的制鞋设备进行出厂检测,这是产品质量管控的关键一环。

这家企业过去一直帮海外客户代工一些附加值不高的制鞋设备,产品的生产周期短、成本低、技术含量也不高,导致利润微薄,一台售价几万元的设备,由于同行的价格战,往往只能赚到几百元。企业负责人杨光意识到,靠低端、低价竞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于是,他开始注重产品的技术升级,生产出售价高、附加值更高的高端制鞋设备。

该公司总经理杨光表示:“赤裸裸的价格竞争,变成现在自己在技术层面上还有产品质量上,都有收获。目前的产品,我们的利润点都是上万块。”

这次测试的鞋机是他们研发的自主名牌,很受欧美客户青睐。6月初,就有二十多台要发往意大利。交付之前的这段时间,杨光每周都会通过视频跟意大利客户沟通现在产品的测试情况,并推荐企业即将推出的新产品。

杨光说:“这个设备就是刚才跟意大利客户视频谈及的产品,这个产品的特点是解决了鞋面的立体车缝。过去的缝纫机都以平面为主的,这台机在后跟和前端做了立体车缝,它的好处在哪里呢?解决了当下人工车缝不良率的问题。”

通过技术升级撕掉贴牌标签

得益于东莞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再加上企业持续的研发投入,不少制鞋设备企业正在不断推陈出新、抢占海外市场。而鞋材、制鞋设备出口的形势变化,是东莞外贸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在东莞,还有更多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升级,不断撕掉低质、低价和贴牌代工的标签。

在东莞樟木头镇的广东罗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里,企业总经理严佑春正在工厂接待远道而来的巴西客商,这已经是他三天内接待的第五波外商了。外商们不远万里而来,就是为了这款吹风机核心部件——高速无刷马达。

巴西客商对着记者镜头说:“不同于其他供应商,这家企业有无刷马达和无刷风筒的产品线,掌握着无刷马达的核心新技术。”

无刷马达也就是无刷直流电机,因为利用电子换向替换了原始马达的机械电刷换向,所以无刷马达相比传统马达,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效率更高,噪音更低,寿命更长。这家企业之前一直给国外品牌代工各种小家电,产量越做越大,但利润却越来越薄。

“拼价格,价格越拼越低,拼到最低的时候没办法拼了,所以当时订单下滑了30%、40%多,人员也从原来的两百多人到剩下了六七十个人,差不多快倒闭的一个状态。”严佑春说。

为了生存和发展,严佑餍意识到必须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开始拿出每年收入的5%投入科技研发,近三年投入总计超过4000万元。这款吹风机马达就是研发团队锻造出的一款“拳头”产品。今年一季度,仅这款吹风机马达就有1000多万元的订单,2022年也取得了8000多万元的订单。

采访当天,巴西客商和这家企业签订了十万台高速无刷马达的意向订单,价值8000万元。

“有了新的技术、新的产品,那我们才能得到更多的订单。反过来,我们又去投入更多的资金去研发创新产品和技术,又能得到更多的订单,这样形成正向循环。”严佑春说。

“引进来”和“走出去”比翼双飞

在央视该专题节目中还提到,东莞当地的惠企政策,也给企业研发产品带来了不小的助力。

严佑春表示,研发费用加计减除这一块,三年累计差不多减了企业所得税,减免了大概1100多万元。另外一个,就是像这个出口退税这一块,现在都是全部无纸化办公,效率特别快,这几年下来,这个出口退税也累计达到了3000多万元。

从最初的承接代工订单,到现在给海外客户提供样品、高端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在东莞,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并且把国内的技术研发优势和东南亚的人工成本优势结合起来,在海外投资建厂。

东莞这座“世界工厂”,正在蹚一条新的全球化路径。今年3月,东莞市进出口贸易1205.7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出口793.8亿元,增长22.8%。

东莞市商务局四级调研员杨荣表示,截至今年3月份,东莞企业走出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53个,投资项目有659个,涉及投资金额超过了30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东莞历年来引进外资的国家和地区只有40多个,走出去有50多个,也就是说,东莞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相当于做到了比翼双飞。

文字:首席记者 曹丽娟 图片:视频截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