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者㉝|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斌:带头技术攻坚 培养专业焊工5000多人次
东莞+ 2023-05-08 17:43:52

“不同的焊接方式形成不同的焊缝形状,像艺术品一样。”像很多男生会突然“空气投篮”一样,黄斌喜欢“空气烧焊”,谈话间不断比划,似乎手中就有一根无形的焊枪。

这位头戴安全帽、衣着灰色工服,成天穿梭在生产车间的老师傅,20多年前是位法律专业的高才生。2003年,放弃“铁饭碗”工作,提着一个大包、一只塑料桶,这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只身来到广东。

20年后,他成为一名专业的焊接技术工人,是东莞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下称“东莞中集”)培训中心的班长,收入比第一份工作翻了好几倍。2023年,黄斌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表彰。

带队攻克技术难题

在2016年8月,黄斌从深圳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调到东莞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当时东莞中集刚刚筹建,处在生产爬坡阶段,结构车间生产美国市场半挂车,经常出现批量质量问题,黄斌召集班组技术骨干,通过研究图纸、对标国外行业标准、客户提出实际需求,经过一周的调试,攻克了诸多技术难点,得到美国客户的赞赏和公司的认可。

“救场”之后,黄斌发现车间问题的深层原因——没有统一的烧焊标准。“工人基本都是‘半路入行’,每个人烧焊的姿势、焊枪的角度、焊接的方向等都有着自己的习惯,这些都是影响焊接是否成功的因素。”黄斌同时指出,不同的材质、产品对焊接方式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一套方法无法通用全部场景。

想要产品提高合格率,就需要确定新的焊接标准,系统化地培训工人上岗。黄斌开始筹建培训中心,搭建理论培训和实操培训场,为新进员工提供的岗前培训。这一举措,不仅大幅度提升了车间产品的良品率,也让中集在业内树立起焊工培训的新标准,并以此推广焊接新技术。

41岁的黄斌再次转变了角色,成为培训班长。相比一些老师傅只会“埋头苦干”,黄斌的理论知识和表达能力让他很快就适应了新岗位。在这段时间里,黄斌累计培养专业焊工5000多人次,为企业和业界输送了大批焊接技术工人。

2018年,黄斌配合政府建立第一批东莞市“技师工作站”,成为技师工作站的技术带头人,参与了东莞市打造“技术之都”“工匠之都”行动,累计为东莞市输送焊工2000多人次、其他技术工种500多人次。为公司获得了三年政府补贴,每年10万的奖励。在年底,黄斌获得公司“公司十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黄斌的学生遍车间

“焊接的三大注意点是什么?是拿枪的角度、干伸长度、摆弧频率……”在东莞中集的培训中心,黄斌为员工示范焊枪、割刀等工具。

隔着培训中心的玻璃门,记者看到,20多名新员工正在上理论课,不时低头记下操作注意事项,屏幕中播放的是黄斌特地录制的基础课程。为了让员工少走弯路,他针对平角焊、立焊、仰焊等不同的操作过程,系统归纳总结了基本操作流程、焊枪的常规故障、每种故障如何排除等经验。

培训中心是东莞中集新员工入职的首站。在这里,黄斌就是大家的“黄老师”,教技术、教基础、也教安全须知等入门事项。不少人笑言“黄斌的学生遍布全车间”。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黄斌脸上是掩盖不住的自豪:“我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焊工,通过双手改变自己的人生,也非常愿意毫无保留地将技术教给别人。我希望更多人像我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随着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不断推进,不仅促进了就业,还推动产业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实现“广东技工”与广东制造共同成长。一批批技艺精湛的“南粤工匠”在一线岗位彰显工匠精神,以匠心铸就广东制造的奇迹与辉煌。

因为黄斌专业技能突出,2019年7月12日,在21财经《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专题中进行了报道。2022年,被南方工报记者采访报道的《关注粤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机器人来了解密数字时代的新工匠》中再次因优秀的个人技能能力受访,2022年10月13日,该报道在《人民日报》发表。

文字:吴金华 图片:吴金华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