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明烟雨起,正是饮茶时。每年清明前后,东莞居民上山采摘百草制作春明茶,故此也被称为“清明茶”。据记载,春明茶于明朝中期在大朗镇水平村开始出现,后逐渐在大朗全镇盛行,为每家每户必备凉茶。特别是对于水平村而言,家家户户几乎都会烹煮春明茶。对于他们的成长和生活来说,比一般的广东凉茶,春明茶内容丰富得多。
■春明茶
清热解毒、祛湿降火的“土法凉茶”
“我从12岁开始,跟着家中长辈上山采茶,但真正能够上手,已是结婚以后的事情了。”87岁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金玉说。上山不容易,采药不容易,辨别也不容易。即便是如今,由于很多草药都长在沟壑之中,依旧不易采摘和发现。清明采回的药材,在切碎、烘干、晾晒等步骤之后,可以长期储存,确保一家人一整年的用量。
据了解,广东北依南岭、南邻大海,地处热带、亚热带,阳光充足,加上常年受季风、台风影响降水丰盈,有“春天湿热、夏天炎热、秋天闷热、冬天燥热”的特点。阳光与雨水充足也滋养了各种中草药,山岭丛林、荒野田边很多不起眼的草木均可入药。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实践逐渐摸索出各种清热解毒、祛湿降火的“土法凉茶”,并由此延伸出岭南特有的凉茶文化。
春明茶是东莞埔田、丘陵一带流传最广泛的土制凉茶。它由荔枝叶、金银花、雷公根、红背菜、田基黄、水浪叶、葡萄叶、山崖虎、一点红、珍珠草、香芋叶、葵扇叶、凤尾草、香根、鸡仔草、蒲公英、木棉花、艾草、黄果籽等几十种中草药精心熬制而成,甘淡而清利,性凉而不寒,味甘而不苦,有除湿去热、清热消暑等作用。
“春明茶的制作说难不难,说容易工序又有点多。”刘金玉娓娓道来。药材采集回家用清水洗净后晾干,然后对草药进行分类并根据药材的特点切断或剁碎,放置太阳底下晒至三分干,把剁碎的药材放置蒸笼内用沸水蒸煮半小时后取出,再放置太阳底下晒干,晒干后的药材放置到药罐或袋子存放起来。“说起来简单,但过程比较烦琐,前后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晒时最好用竹筛,不会沾上灰尘,方便又干净。”刘金玉说。
■87岁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金玉与其儿媳邝婉群 大朗供图
将春明茶传承交给了年轻一辈
将晾晒后的春明茶,烹煮一个小时左右,方可拥有一整天的甘甜。在各种便捷式茶饮风靡街头的时代,春明茶乍听起来显得格格不入。可是,在一年四季都需要凉茶的广东,这种土法制作,用心烹煮,口传心授,传承百年的茶,又恰恰是弥足珍贵的。顺天应时,就地取材,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代代相传的健康饮品和保健理念,春明茶,是大朗人祖辈代代相传的智慧。
其实,春明茶对于大朗人的意义,比我们想象中要更为深远。嫁女儿娶媳妇,先喝一杯春明茶。满月酒升学宴,先喝一杯春明茶。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春明茶代表着顺利洒脱的生活愿景。
刘金玉熟练掌握土法凉茶“春明茶”采摘和熬制等整套工序,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能,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
为了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后继有人,刘金玉老人也把自己从祖辈那里学来的手艺,教给了儿子邝葵钦和儿媳邝婉群,让他们慢慢掌握了制作技艺。在采摘制作春明茶的事情上,年纪渐长的刘金玉已经成为辅助,将主角的位置交给了年轻一辈。跟所有传承技艺一样,春明茶依然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近些年,大朗镇积极推动春明茶的传承,除了申报非遗工作外,还建立非遗文字档案,通过走进非遗墟市、体验课堂等活动,让春明茶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春明茶本身的凉茶文化,就蕴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还记得“热气”这个词,还需要“饮杯凉茶”来解湿热,那么“春明茶”就不会被遗忘。或许,我们的一份关注、支持、参与,就能为非遗传承带来不同的生机。
相关新闻
直播生动展示大朗非遗“老手艺”
大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为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不断激活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大朗镇文化服务中心在2023年组织策划“看见多彩·大朗非遗”系列直播活动。4月3日下午,首期“看见多彩·大朗非遗”土法凉茶春明茶直播活动举行,创新融入了非遗学堂、春明茶传承保护、茶艺展示等环节,通过直播的形式展示老手艺,共同保护传承大朗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本次活动邀请了87岁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金玉和她的儿媳妇邝婉群做客直播间。刘金玉虽然已经年近九旬,但说起春明茶可谓如数家珍,她和儿媳在现场为大家详细讲解春明茶的采摘、配料、熬煮等环节。她表示,辨识中草药难度大,制作工序非常烦琐,会制作春明茶的大朗人越来越少。她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把这个大朗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春明茶充分体现了祖辈的生活智慧,浓缩了中草药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所以于2010年被列入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2年还被东莞市中医院列入中医药文化展示名单。
在非遗课堂环节,培兰小学的小学生们也来到现场,“零距离”学习春明茶相关知识。同学们纷纷表示,第一次和春明茶以及传承人面对面接触,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认知。接下来,他们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传承,努力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茶艺作为茶文化的重要展示部分,更具东方神韵。本次直播活动还创新开展了茶艺展示环节,大朗尚学园茶艺师萧慧欣也来到直播现场,就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冲泡技术等内容进行一一演示,展示了中国茶文化深厚的底蕴,增添了整场直播活动的丰富性。
直播间还穿插了多轮互动抽奖以及展示体验环节,观众通过与主播互动,赢取创意茶具等精美礼品。短短一个小时,生动真实的直播方式和专业的科普,吸引了网友们的热情点赞,点赞量达2.5万。
大朗镇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直都是以敬仰的态度去传承它、保护它。接下来,该中心将继续加大对于大井头龙舞、巷头木偶戏、焙荔枝干等本土特色非遗项目的深入推广展示和活态化传承,共开展六场直播活动,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努力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让非遗走进百姓家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使之成为城市精神的“活水”和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