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最有名的毒蘑菇即将上线”微博话题登上热搜,引发众多关注和热议。
这主要是近期广东天气变化较大,潮湿多雨,虽然大家都不喜欢这种天气,但野生毒蘑菇却“很喜欢”。尤其是这种潮湿阴雨天,各种野生菌类及植物进入“疯长季”,特别是在一些森林公园等地方野蛮生长。而一些市民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断肠草等有毒植物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的可致人死亡,需要引起大家的警惕。

眼下的莞邑大地,春暖花开,也正是市民游园、踏青、赏花的好时节。为保障市民游客的生命健康,东莞各大森林公园发出提醒:市民游客进入森林公园游玩赏景时,切勿做“菇勇者”,不要采摘采食野外蘑菇,当心“吃货”变成“吃祸”。
毒蘑菇正在“上线”
在广东,有一些常见的剧毒蘑菇,叫鹅膏,主要包括致命鹅膏(白毒伞)、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等。近年,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研究团队在大岭山森林公园做真菌采样调查时,曾发现一片“头号毒王”致命鹅膏。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致命鹅膏,俗名“白毒伞”,2000年3月初次被科学界认识,竟是因为这个“剧毒杀手”导致9名民工中毒全部死亡。为了警示后人,我国真菌界大咖——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杨祝良教授和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教授共同将之定名为致命鹅膏。
致命鹅膏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自从被发现后在我国至少制造了30余起惨案,导致100余人中毒,其中超过60人死亡,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蘑界”头号毒王。

致命白毒伞多分布于我国广东、云南两地,生长季节为每年的1-5月份,大量生长期为2-3月份。致命鹅膏生长在阔叶树林地上,往往与名为“黧蒴栲”的植物共生。
致命白毒伞的毒性主要成分为环肽毒素,这种毒素耐高温,耐酸碱,即使高温煮开食用,毒素也不会被破坏,且食用后会聚在肝脏或肾脏,导致脏坏死。一旦发生毒蘑菇中毒,要尽早送到大医院治疗。因为致命白毒伞中毒症状要经历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和内脏损害期,最后导致肝、肾、心、脑、肺等器官功能衰竭,造成死亡。
对野蘑菇要做到“四不”
李泰辉教授在大岭山森林公园做真菌采样调查时表示,“在广东的毒蘑菇中毒死亡人数中,大部分都是由致命鹅膏引起的,致命鹅膏是广东最毒的毒蘑菇。它的主要特点是纯白色,有时候会沾上一些泥土呈黄黄的颜色,它由菌盖,菌托、菌环构成。”

他提醒大家:“有菌环、菌托、长在地上的蘑菇就是致命鹅膏,无论它的盖是灰色的还是白色的或者是其他颜色的,有菌环、菌托、长在地上的大家都不要吃,因为这都是鹅膏的种类,虽然有一些鹅膏没有毒,但有毒的比例相当高。”
当下正是毒蘑菇的疯狂生长期,为了避免市民游客误采误食毒蘑菇,保护他们的生命健康,近期,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银瓶山森林公园、大屏嶂森林公园等陆续发出提醒,市民进入森林公园游玩时,切勿做“菇勇者”,一定不要采食野外蘑菇,避免引起食物中毒。
有关专家更是呼吁:对于野蘑菇,特别是来路不明的野生蘑菇,要做到“四不”:不采、不买、不卖、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