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沥“十大本土特色美食”⑤丨五福临门:满口香脆 年味浓浓
东莞+ 2023-03-23 11:27:10

鱼笼、糖环、油角、串枣、蛋散……人们总说,现代的科技冲刷着传统的年味,过年显得没有以往的红火。然而,当横沥人吃到这些“童年时的味道”,洋溢的年味便直冲舌尖,让人不禁感慨“五福临门来了,年味到家了!”

浓浓年味承载美好寓意

以前横沥人在春节前都会出现“家家割糖环,户户油角香”的温馨景象,小孩子盯住热气腾腾的锅灶,满眼都是期待,等到炸香味扑鼻的油角做好,长辈把金黄油角装满盆子,孩子们齐齐围上,转头便雀跃欢呼。“可以食啦!”一口下去,“喀嚓”,声音清脆,露出内里的椰蓉和花生米,欢喜的氛围在屋内流转——这就是横沥的年味。

每年春节前,横沥各村(社区)的美食达人开始“开油镬”制作传统小吃,准备红红火火过大年。鱼笼、糖环、油角、串枣、蛋散,这五样是当地人常备的年货,也是被横沥人称作美食中的“五福临门”。

当你走进商贸市场,商铺早早地摆上了过年美食,店内人头攒动,皆是在挑选年货的街坊。“我们过年一定要吃这些传统美食。”香女士边说边往袋里装了几份小吃上秤。五种小吃不仅好吃还“上头”,各自承载美好寓意,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鱼笼是一种莞式年糕,寓意年年有余,龙马精神;油角,形状弯弯饱满,人们期待来年的日子也能如它一般荷包满满、富富足足;糖环形状别致,外面圆环扣着内里的五角星,象征着环环相扣、生生不息;条状的串枣脆爽,则是代表顺顺利利;蛋散闻着香吃着脆,有着“落地开花,遍地金黄”的美意,象征着衣食无忧。

传统手艺唤起浓浓乡愁

“很多后生仔(年轻人)都不会做这些东西了。”每当提到年俗传统美食“后继无人”时,霞姐就有些许遗憾。霞姐是横沥镇村头村有名的小吃大厨,春节前两个月,她就开始风风火火做起了过年小吃。

竹制的笼子里铺放着柊叶,糕体清香扑鼻、金棕透亮,这是鱼笼。制作过程是需要耐心的,糯米粉兑上适当的水,霞姐边演示边讲解,“要搓半个小时。”只见她熟练地抡起手臂揉搓半小时,将糯米粉团均匀地分成一块块面饼放进烧热的红糖水中。糖水渗透进面饼,呈现出诱人亮红色,再用她的“法宝”电动搅拌器彻底搅打面饼直到完全混合,成为均匀的棕黄色,就可以装入笼中了。

除了鱼笼外,其他四宝都是油炸物,需要在滚烫的热油中“历练”。勾人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吃到嘴里则是更为香脆。

油角有甜咸之分,光是东莞,不同镇街的油角吃起来都有细微差别。“村头村的人喜欢吃甜油角,我也按照大家的口味去做。”霞姐介绍道。制作方法要先把花生仁炒熟、打碎,加入白糖、椰蓉拌匀做馅,把面粉、鸡蛋、猪油、糖充分混合后,揉成面皮,用面皮包裹着馅放进油锅中慢炸半个多钟。炸好的油角酥脆香甜,一口咬下去溢出花生与芝麻的香味。

糖环是将糯米粉拌入砂糖后搓成粉团,再印入特制的木模中,用刀割出一个个精美的形状,炸过后口感酥脆、鲜香可口。

串枣也是用糯米粉制成,加鸡蛋搓成长条面团后,切成小条的面团油炸,再用白糖均匀撒在上面,甜脆的串枣就出炉了。

蛋散也是横沥人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将面粉、鸡蛋、糖搅拌均匀,搓成面团,用小刀划一下一小面片中间,霞姐巧手再将两头的面片穿过中间刀口处,就轻松形成了一个小结,放至油锅炸,酥脆而入口即化。

“霞姐,订两袋油角。”临近春节,霞姐的手机不断弹出新信息。由于没有摆摊,客人主要是线上跟她预定小吃。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传统手艺面临失传的境遇,越来越少人会做这些传统美食,更多选择去市场直接选购。这恰恰也是像霞姐这样的人们坚持制作传统点心的原因,“我要把这些手艺传承下去,带给大家我记忆中的味道。”霞姐说道。

除夕夜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旭东横沥人在家里摆满春节“硬货”,表达对新年的新期盼。“五福临门”或酥香或软糯,成为一个个春节符号,唤起了很多横沥人绵长的记忆与浓浓的乡愁。

 

文字:袁健斌 见习记者 罗曼 图片:袁健斌 罗曼 视频:横沥宣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