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丨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学力量!从“文学沃土”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2022年说起
东莞+ 2023-02-21 08:45:59

2月19日,南方日报“文化周刊”封面版推出“文化高质量发展·新观察”系列报道,开篇整版报道以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发展为案例,反映广东省文化强省建设、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广东文艺界的新作为和新举措,彰显广东文化自信自强,为奋进新征程提供更加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报道出来后,“作家村”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为此,理清“作家村”形成的背景,探索发展过程中的助力因素,挖掘其成就产生的本质因素,不仅能进一步彰显东莞乃文学的沃土,也能为推动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学力量。

打造东莞文学精品,“作家村”功不可没

2022年5月底,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到樟木头镇调研,樟木头镇文联主席聂艳做了汇报工作,提出重点打造“作家村文学部落”,丰富“中国作家第一村”内部建设,建立“金笔杆”文学奖,建立10个作家创作基地,打造系列常规文学活动名片等一揽子规划。樟木头镇委委员罗永光也现场提出“要大力发展作家村,多出精品,多出亮点,多创精品,多出力作,打造一支强而有力的文联队伍,寻找物理空间,利用官仓社区三家巷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做文章,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继续擦亮樟木头文化品牌”等工作要求。他们都对“作家村”这张文化名片充满骄傲和期待。

转眼,2022年悄然而过,却留给樟木头镇文联沉甸甸的文学硕果:在市以上各种竞赛评选中共荣获奖项146个,出版新书22部,正规发表作品137篇(首),创建了10个“文学驻创基地”,承接了“广东新疆喀什文艺骨干专题培训班”,《长篇小说选刊》东莞创作采风行等国家省市级活动……其中,中国作家第一村出版新书22本,发表文学作品135篇,荣获市级以上荣誉共45项。王松、江子双双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此外,王松作品《暖夏》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和中国作协的“第六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并荣获2021年度“中国好书奖”;陈启文作品《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荣获“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2022粤版十大年度好书,作品《中国饭碗》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作者陈启文入选百道网“2022年最具传播影响力的原创作家TOP50”;江子作品《盐》荣获“第十届解放军报社长征文艺奖”;晏杰雄作品《双重文化视阈下的微观痛感叙述》荣获中国评协“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入围作品奖”;雪漠的《沙漠之旅》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全球发行,其僧伽罗语版的《雪漠小说精选》还荣获“斯里兰卡国家文学奖”;唐达天作品《双排扣》荣获“黄河文学奖”;南翔作品《伯爵猫》入选“2022花地文学榜年度短篇小说”;陈末诗集《月光如豹》荣获第九届深圳十大佳著奖……

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超额完成了2022年原先的规划任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表示,东莞文学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方阵中一支重要力量,在打造东莞文学精品的过程中,樟木头“作家村”功不可没。

与文旅融合互促,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

那么“作家村”这块文学沃土是如何形成的呢?

回顾13年前,东莞还处于文化新城建设的关键阶段,樟木头镇还只是其边缘上的一座客家小镇,更别说“作家村”了。2010年,“作家村”横空出世,至今陆续有60名作家加入作家村,国家级作家、评论家有34人,先后有6位作家获鲁迅文学奖。

几个作家跟记者谈及入驻“作家村”的原因。对于雪漠而言,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文学氛围浓郁,文化包容多元,“岭南文化和西部文化的激烈碰撞,让他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迸发出无穷的创作激情”。对丁燕而言,这里重视文化、尊重文艺人才,有着良好的文艺扶持政策,给她了扎根生活,投身文学创作的底气,更为她的创作找到了一个突破方向。对于陈末而言,东莞这座城市历史底蕴深厚,现代都市气息浓郁,文学宝藏非常丰富,能提供给他深刻的写作命题、素材和灵感……他们更中意东莞看中文学创作本身的因素。而张彤飚、聂艳等文艺单位的管理者、服务者则更容易从文化现象看清这块文学沃土形成的本质原因。

据聂艳介绍,2008年起,雷达、王松、雪漠、曾小春等知名作家来莞参加文学活动,因喜欢樟木头的自然环境在此买房,不知不觉形成一定集群效应。2010年,在东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大力支持下,樟木头镇委、镇政府抓住机遇,抢注域名,创建了“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化品牌。此后,东莞市文联、东莞文学艺术院每年设立作家村专项资金支持作家村的发展,市文联、市作协还专门为作家村定制高品质的文学品牌活动,樟木头镇也设立了“金笔杆”文学奖励专项资金,奖励在国家省市各种文学类活动中获奖的作家和作品,鼓励作家创作。“从民间自发集中,演变为政府顺势引导、市镇两级联手打造的品牌,樟木头‘作家村’的发展彰显了东莞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张彤飚则认为,“作家村”诞生于东莞文化新城建设向文化名城建设的过渡阶段,十多年来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开展文学工作的崭新模式,与东莞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是东莞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力文化建设的产物。

目前樟木头文联正在创造性地将文化事业与产业相融合,如邀请作家深入企业扎根创作,开展文企共建,让文学更深刻嵌入当地经济发展的肌理;筹划将“作家工作室”引入官仓古村,期望将“作家村”嵌入古村改造活化,与文旅资源融合互促,形成更为闪亮的地理坐标,带动小镇文旅消费……这也与目前东莞正在大力建设文化强市,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

文字:沈汉炎 图片:沈汉炎 东莞市文联 樟木头文联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