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是个年轻的城市,这毋庸置疑。东莞有老年人吗?当然有,并且数量在不断增加。
截至2021年底,东莞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为38.17万,放在千万人口城市东莞,这个数字似乎微不足道。但是考虑到东莞这座城市的特点——以外来人口为主,真实的老龄人口数量其实远大于38.17万。
一方面是早期来莞创业就业的人即将退休,另一方面来莞投靠子女的随迁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东莞人口老龄化也在日渐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民革东莞市委会副主委、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院)副院长,东莞市政协委员刘蕾即关注到了这个问题,经过深度调研之后,她提交了关于推进我市“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的建议。

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失能老人
家庭养老床位,是依托养老服务组织,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支点,把专业化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在家中设置具备机构化服务功能的床位,让老人在家里也能享受到专业机构的养老服务。
刘蕾经过调研了解到,目前东莞市有政府补贴支持的老人中,选择入住养老机构老人有约3000人,而选择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有13528名,其中重度失能的有6777人、中度失能的有6048人、轻度失能或能力完好的有703人。
尽管东莞市养老机构床位数量不断增加,但护理型床位的数量仍较为有限,大部分失能老人居家养老。
对于养老问题,刘蕾一直都很关心。她的父亲就是一位失能老人。“送到养老院床位有限,在家里面单纯靠我们子女照料的话又很吃力。我希望有专业的医疗机构提供这样的服务,让老人在家里面安心地养老。子女能够尽孝,老人也能颐养天年。”刘蕾说道。
刘蕾认为,东莞市目前针对居家失能老人的医养照护服务呈现分散化,对失能老人无法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服务供给。医疗机构有上门护理、家庭病床等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主体可提供居家照顾等服务,但这些服务的对象范围、服务深度、服务频次、服务针对性均较为局限,主要是从服务供给侧可提供的服务中做服务选择。
建议政府加大投入
在提案中,刘蕾也给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首先在制度方面,建议加快推进失能老人养老服务适度普惠的制度建设。东莞市早已出台文件对居家养老提供资助,《东莞市居家养老管理办法(修订)》(东府办(2021)12号)根据老人失能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等级的居家养老资助,其资助额度和资助范围均较旧办法有所提升,但资助额度和范围仍有限。
刘蕾建议,应尽快出台长期护理险政策,为满足更多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需求提供资助。
刘蕾建议,优化政策制度、理顺合作机制,为医养结合单位(包括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提供更多支持。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社保定点,并研究将上门医疗、医疗护理等符合医保支付范畴的服务纳入医保统筹。
在具体操作层面,建议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向家庭延伸,可以通过设立“家庭病床”服务,解决失能老人急需的医疗护理需求,再依托东莞目前较为成熟的社区养老服务配套,结合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更加全面的照护服务。待条件成熟,可设立“家庭养老床位”,将家庭病床与家庭养老床位“两床”融合,依托有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专业照料、远程监测等居家失能养老服务。
在财政方面,建议政府加大投入,解决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资源局限。刘蕾表示,要想提高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能力,需要政府持续财政投入,除财政支持外,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
中央与省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均有相应的支持项目,如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22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将通过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面向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10万张家庭养老床位、提供20万人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入选项目将得到专项扶持资金。
刘蕾建议,东莞市相关部门应支持并推动养老服务创新项目积极申报试点。但若要实现良性发展,仍需培育成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