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正赶时间要去城市的另一个地方,而前方又遇到堵车的话,共享单车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可是如果这个地方有点远呢?一辆马力十足的“小电驴”则能很好地拯救你那不堪重负的双腿。
你或许也想过,为什么东莞有共享单车却没有共享电动自行车?市政协委员、致公党东莞市委会副秘书长郑俊彦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经过细致的调研后,他以市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东莞市开放共享电动自行车市场,允许共享电动自行车上路。
重新平衡看待利弊
仍记得共享单车刚刚问世之时,人们纷纷赞美其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痛点。而共享电动自行车则因电机替代了人力,弥补了耗费体力的短板,使得共享出行方式能够胜任更长距离的出行,填补了最后3~10公里的出行空缺。
美团、支付宝、青桔等互联网公司早已布局共享电动自行车市场,并在沈阳、天津、成都、长沙等城市受到市民欢迎。
事实上东莞也曾准入过共享电动自行车。2018年5月,虎门出现首批共享电动自行车,随后各镇都陆续有共享电动自行车,当时,东莞共有5家共享电动自行车企业,运营车辆超过40万辆。
与此同时,新事物的诞生也总是伴随着甜蜜的烦恼。正如共享单车便利了市民出行的同时,又因为占道停放、不文明骑行、存在安全隐患、企业擅自投放等问题而受到人们诟病。
2019年,东莞市印发了《关于印发〈促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东交[2019]349号),文件指出,“综合安全及道路通行设施条件等因素,本市不发展电动自行车作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
郑俊彦认为,利弊需要平衡来看待。优点很明显,通过投放共享电动自行车,会减少市民自己购买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在精细化的治理下,并不会过分侵占路权。另一方面,由于电动车的改装成本过低,许多人会将原本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进行改装,而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则有利于减少超标电动自行车的数量。
在安全性方面,可以强制配备骑行头盔;在治理乱停乱放方面,可以要求企业设置电子围栏规范停车位置;在电池安全方面,可以通过“电池仓”,用标准电池进行替换充电,相对市民入户充电要更加安全。
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骑行环境
郑俊彦同时还谈论到东莞市的交通特点。他表示,东莞作为一个多中心发展的城市,呈现出“摊大饼”式的发展特征。大部分镇区的市民的出行需求以镇内出行为主,出行需求集中度不高。它不像北、上、广、深一般有庞大的通勤客流,大多数东莞市民的出行以中短距离为主。
过去为了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可以通过多开线路、延长线路实现,而如今出行方式多样化,原有模式的公交已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东莞公交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实行“骨干+接驳”的公交线路调整。这一模式有利于提高公交出行的效率,但相应地降低了公交的覆盖率。而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则能与城市公交形成补充,便利市民的出行。
郑俊彦建议,东莞市可以开放电动自行车共享市场准入,建立并推动完善共享电动自行车的监管体制,制定符合共享电动自行车发展特色的引导性政策文件,政企携手共建公平竞争的市场态势。
建议由东莞巴士等国企主动参与建设共享自行车运营,承担共享电动自行车运营管理的主体责任,自觉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及时报送共享电动自行车投放、运营等情况,并将运营车辆信息和信用评价信息直接接入政府监控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交通部门要加大非机动车道专项规划,重点聚焦商业、学校、轨道站等人流主要集聚道路,进行详细规划,保障人流聚集道路沿线形成安全有序的共享电动车骑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