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了!横沥这片花海登上央视!你若来,一定爱
东莞+ 2023-02-06 18:54:29

“在东莞横沥镇的村头村有一大片的葵花园,近段时间也成为附近市民的热门打卡点。行走在村头村的葵园里,处处皆是风景。”2月6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以《广东东莞:金色葵花汇成海 春光浪漫暖意浓》为题,对横沥镇村头村葵香园作了深入报道,让全国观众领略了村头村“葵花之海”景色,感受了生态横沥、宜居横沥之美。

此外,当晚的央视《新闻联播》又以《花开中国 生机盎然》为题作跟踪报道。报道称,在东莞,横沥村头村的向日葵正迎春绽放,村里把耕地空闲的时间利用起来种植向日葵,既能发展乡村旅游,还能通过轮耕轮种实现土壤改良。

金色葵花汇成海

在横沥镇村头村大基围附近,有一个占地180亩的葵园,每逢葵花盛开时,十分壮观,令人陶醉。放眼望去,这葵园就像一望无际的金色海洋,游客纷纷前来“打卡”,流连忘返。这个葵园正是横沥镇打造的首个向日葵主题园林公园。园内分布着古井水塔和水塘小景以及榕树头休息区、荔枝园休闲区等乡村特色景观,为村头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景色,更成为村头村一张名片。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前来赏花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虽然是工作日,还是有不少人来到这里,一览春日胜景。”央视总台记者罗平章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向全国观众娓娓道来。

向日葵,顾名思义,是向阳而生。向日葵盛开后,枝干的纤维成熟变硬,花朵就不再转动,但还是会固定地朝向东方或东南方。这其中也藏着向日葵的“小心思”:既可以避免正午太阳的直射损伤花粉,还有助于烘干夜晚的露水,减少霉菌的侵袭。

“如果再凑近一看,还能看到其实向日葵有两种花瓣,除了外层一圈的金色花瓣,内侧像蜂房一样的,其实是一朵朵小小的管状花,管状花雌雄同体,凋谢之后会结出果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葵花籽。花期结束后,把葵花籽用来榨油,花秆还可以作为土壤的肥料,用于农田的耕作。”镜头前,罗平章走进了金灿灿的花海中,领略春日美好时光。

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葵香园每年轮换种植水稻和葵花,充分发挥农田优势,助力建设“农耕+文旅+文创”的美丽幸福乡村。罗平章感叹道:“在2019年,村头村委会决定通过轮耕轮种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葵花根系能给农田松土,花秆还可以充当肥料,既不耽误水稻种植,还能实现土壤营养改良,两全其美。农忙时耕作、农闲时赏花,成为当地村民幸福生活的日常。”

村头村的向日葵园渐渐有了名气,来的游客也多了。为了让游客更好地赏花拍照,花田里修建了两条木栈道和两个观景平台,还有休憩小亭。葵香园一旁,一排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农家小屋让人眼前一亮,靓丽的彩色房子是村头村改善人居环境的一大亮点、“彩色房”与金色花海相映成趣,更增添了一抹亮丽。采访中,罗平章还得知附近村民还在葵香园旁做起了小生意,让前来游玩的游客渴了能解渴、累了能歇脚,也带动了村里的农旅产业发展。

美丽乡村入画来

早春时节,走进横沥村头村,可见到金黄的向日葵与悠悠的古井相映成趣,老人与孩子在榕树下怡然自乐,新建成的三角湖湿地公园春意盎然……作为东莞首批“特色精品示范村”之一,村头村凭借自身特色资源,推进三角湖湿地公园、向日葵主题园林公园以及红色知青屋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全力推动村头村实现美丽嬗变。

沿着园内廊道慢行,犹如走进一条迷人的画廊。当人们观赏向日葵花海后,又可参观古色古香的“知青巷”、韵味十足的知青文化馆、香氏名贤馆、乡村美术馆等,这座古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人们体验了不一样的乡村文化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村头村保存的超过50年历史的知青屋老建筑群,曾是那个难忘时期艰苦奋斗、城乡携手向前的历史见证。如今,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村头村正通过把一些农耕老旧建筑和上世纪60年代的红色知青屋串联起来,努力打造知青屋文化旅游基地。

沿着村头村东新南路行走,两侧翻新的房子映入眼帘,一派岭南民居景象。右转往巷子深处走去,看到却是另一个画面:成排充满时代印迹的泥砖房、青砖房破旧荒寂,难见人影。这些老房子,九成以上空置,无人居住。如何让这些历经半个世纪风雨的闲置农房重新焕发新活力,成为该村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村头村党委书记香国辉表示,这些老房子一大部分是上世纪60年代的知青们住过,被当地村民称为“知青屋”。村头村计划改造为知青馆和知青街,将新联小组旧村老房子修缮加固,改造成网红民宿,打造具有农村文化特色的“知青屋”文化旅游基地。

下一步,村头村将深化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设,建立第二期项目库。以打造“查香”文化品牌为主线,进一步挖掘生态环境资源,串联荔枝园、葵香园、三角湖湿地公园等景点,打造文化旅游特色景观带。

文字:袁健斌 通讯员 吴婉珊 图片:袁健斌 横沥宣供图 视频:央视视频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