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
在大朗,有一批身披红色铠甲的“勇士”,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从事着不同的行业,年龄层次也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但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大朗志愿者,有着共同的志愿——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他们为千家万户送去帮助和关怀,为城市带来温暖和希望;他们风雨无阻,不求回报,始终用一颗火热的心,用无私奉献与善良美好,点亮织城。
■志愿者们成为大朗镇疫情防控“生力军” 大朗供图
记者近日从大朗镇团委了解到,根据i志愿系统数据显示,2019-2022年,大朗镇累计实名注册志愿者37746名,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7951场,参与活动志愿者45134人次,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达1070698.13小时,服务群众累计超过800万人次。
涓涓细流成就大海,点点星光照亮银河。
数字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志愿者的汗水,他们用付出与奉献,默默地传递着勇敢、友善、温暖,汇聚成推动大朗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让外界进一步认识到大朗不仅是一座“中国羊毛衫名镇”,也是一座“好人接力”“好人辈出”的“大爱之城”。
挺身而出的志愿者
时光如海,每一朵浪花都是记忆。
在去年“12·13”和今年“2·24”大朗镇出现疫情初期,萧萧寒风下,害怕与不安笼罩了这座城。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却有千名大朗志愿者义不容辞、挺身而出,主动以闪电般速度集合,成为这座城市的“生力军”。他们纵然没有“万能侠”的超能力,却使出浑身解数,化身疫情防控工作的“实践者”“宣传者”“监督者”,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冲锋在前,任劳任怨、昼夜不息地在这场战“疫”中默默地保卫这座城,守护我们的家。
■志愿者热心帮助市民登记信息、维持现场秩序 大朗供图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志愿者们用义无反顾的勇气、不畏困难的坚定,成为大朗人民心中的“定心丸”。在核酸检测点,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热心帮助市民登记信息、维持现场秩序、不厌其烦地提醒群众佩戴口罩、保持一米距离,坚守岗位直至深夜。市民们从焦虑到平静,从抱怨到接受,从质疑到理解,他们始终耐心解答居民疑惑,温柔地安抚群众情绪,努力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温暖着大家。从风霜雨雪到树绿花开,在室外检测登记的手早已失去知觉,红马甲和防护衣里闷出的汗水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他们始终坚守岗位,坚定信念。大朗人民日渐舒展的笑脸,便是志愿者们的信仰,支撑他们坚持志愿服务的力量。
“志愿者+网格员”联防联控活动,志愿者们化身“监督者”,各村(社区)志愿服务队在网格员的带领下,沿街挨家挨户地检查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帮助每一家商户设置好“场所码”,提醒督促每一位租客、来访人员扫码测温佩戴口罩、健康申报、定期核酸检测,极力做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引导各位市民如何通过“健康大朗”“荔香大朗”本地公众号了解到最新的疫苗接种、核酸抽检时间地点等信息,及时发布疫情的各项动态,帮助市民们积极解决问题。争分夺秒,竭力只为以最快的速度打赢这场战“疫”。
疫情之下,一名志愿者就是一面旗帜,一支志愿者队伍就是一座堡垒,鲜艳的红马甲犹如星星之火,遍布整个城市,在战“疫”中点亮了半边天空。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志愿当先锋、“疫”线冲在前的可贵精神,他们是身披“红马甲”奔走在战“疫”一线的志愿者,是战疫“硬核”力量,在关键时刻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守护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善举显真情,义行温暖心间。
2022年,青年志愿者们远赴韶关市,为贫困地区的乐园小学成功建成第20间“希望图书室”。志愿者们不仅为校园热情奔放的孩子们组装好每一个图书架,还将捐赠的4000多册图书一一亲自摆放整齐,以此帮助和鼓励孩子们打开精彩纷呈的知识世界。
■“荔枝姐姐”手把手帮助孩子们完成六一儿童节的蛋糕 大朗供图
另外,青年志愿者们还化身“荔枝哥哥、荔枝姐姐”,走进了超500名大朗困境儿童的生活,给孩子们举办六一儿童节活动、开展“微心愿”专项行动、举办生日会等,用爱给孩子们的童年带去乐观积极的影响,挨家挨户送去温馨关怀的礼物,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情况,为困境家庭小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呼吁社会关注关爱困境儿童,用实际行动点亮孩子的希望。
在新年、端午、中秋等节日,志愿者们总会为大朗的环卫工人、户外工作者送去一份温暖和关爱。此外,定期到户探访独居老人,陪伴老人聊天,耐心帮助老人整理内务,让空荡的家中瞬间气氛温馨。志愿者们致力让爱心和文明一棒接一棒、一代传一代,播撒大爱火种,传递人间温情。
照亮织城你我他
点点微光,聚而成炬。
影响一个社会、一个地区文明程度和人文温度的,主要是众多普通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些不同岗位的平凡人,好比满天繁星,每人哪怕只发出一点微光,也能照亮夜空。因此,凡人善举,温暖服务,标注着城市文明的高度,代表着社会主流,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能让城市之光更加灿烂,让城市之魂更加厚重。
■志愿者们在车站为返乡的市民“保驾护航” 大朗供图
在大朗的发展中,离不开志愿者们的默默付出。在春运以及各个公众假期期间,我们总能发现志愿者的身影在大朗汽车站、城轨站忙碌地穿梭,为旅客搬运行李、做好咨询引导,帮助市民顺利回乡过节;在各大篮球赛场上,我们也总能看到志愿者在辛勤检录、维持秩序,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在学校路口、重要交通岗,手持红色旗帜的志愿者们也从不缺席,为孩子们安全上下学保驾护航;在大朗荔香湿地公园湖边,我们总会看到志愿者们有时低头弯腰,拾捡湖泊边上的垃圾,有时面带微笑,在群众中做防溺水宣传工作。志愿服务是他们表达对这座城市热爱的方式,鲜艳的“红马甲”已成志愿之火,散发着照亮大朗织城的美好之光。
志愿者们默默无闻,不计付出,用他们的“微能力”传递着正能量,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志愿服务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温暖故事
温暖传递到山区,环保在城市传播
东莞市大朗环保志愿服务队,2018年3月17日正式注册,现有队员523人,共开展699场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73282小时,2022年人均志愿服务时长50.39小时。
“心系山区·莞衣助暖”“衣然有用·捐赠山区”等爱心衣物捐赠是大朗环保志愿服务队品牌公益项目,分别在单位、小区、企业进行活动推广,实行定时、定点服务。主要收集市民捐献的旧衣物送到东莞市城矿再生资源环保促进中心进行分拣、消毒、整理等专门处理后,再进行公益捐助或环保再生。品质较好的旧衣物经消毒后通过民政及公益组织,送到有需要的人士手中;不符合民政救助帮困条件的废旧衣物开松纺纱循环利用、纺织加工、做成毡布、大棚保暖、劳防用品、面料。
在过去的几年里,大朗环保志愿服务队已回收超过60万件市民捐出的废弃衣服,并把处理好的衣物捐赠给贫困山区,帮助约5000人次。旧衣物进行绿色循环再造,减小超过50吨垃圾的产生。爱心衣物捐献地区遍布11个省份,从省内到省外,包括广东、贵州、湖北、四川、云南、甘肃、广西、内蒙古、西藏及新疆等地区,真正实现废旧衣物的有效使用,以实际行动号召社会各界去关心和帮助山区困难群众,给当地群众带去温暖,让爱心传递。
以为是“小拖累”,其实是大鼓舞
梁沛深,大朗镇新马莲村村民,2011年在亲朋的带领下开始接触志愿活动,并加入大朗志愿者大家庭,多年来参与无数志愿活动,至今累计服务时长已达3441小时,多次获得大朗镇“优秀志愿者”荣誉,曾获东莞市第三季度助人为乐类“东莞好人”荣誉称号。
一次交通意外致梁沛深的右脚裸关节活动受限,不能正常行走。梁沛深说:“加入大朗志愿者团体之初,我很担心自己行动不便跟不上大家的步伐,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拖后腿、受到大家的嫌弃,后来却发现完全不是这样。”事实上,参加几次志愿活动后梁沛深发现,不仅没有成员觉得被拖累,相反,大家都深深地被他这种精神所打动。“不知不觉中,我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又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非常喜欢志愿者这个大家庭,也很开心能在自己的影响下,许多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加入了这个志愿大家庭,一起为志愿服务增添了许多新色彩。”
这些年,梁沛深不仅先后加入了东莞市大朗环保志愿服务队、东莞市大朗镇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东莞市大朗镇河莞家志愿服务队、东莞好人志愿服务队等多个志愿服务队伍,还在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影响和鼓舞了更多的人加入和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传递爱心的同时传播正能量。
温暖的信念让人充满勇气
王世明,2014年10月15日正式注册成为志愿者,参与活动747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3928小时,包括疫情防控、防溺水巡查、红色文化主题馆、“爱心斑马线”文明交通劝导等。
王世明是崇文服务队的队长,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崇文服务队都定期组织志愿者到大朗镇荔香湿地公园开展防溺水宣传活动,现场提醒前来游玩的家长监管好孩子,向孩子们讲解防溺水知识,长时间坚持把这项活动当成常规工作来开展。
疫情期间,王世明在微信群号召了239名志愿者报名参与抗疫活动,志愿者们分别被安排到大朗镇8个村(社区)核酸检测点协助开展一线抗疫工作。抗疫过程中,他与同组的志愿者曾在低温的雨天中多天连续工作接近二十个小时,撑着雨伞,手通红鞋袜湿透脚趾冻僵,在冷雨中一天泡下来脱下鞋子发现脚都变色了。
有些志愿工作虽然又苦又累,但王世明告诉记者:“参加志愿者服务让我感受到了大家的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付出让我很快乐也很自豪。并相信一个人可以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可以温暖一座城。正是这个信念让我不管在面对什么危险和困难,都有种义不容辞冲锋在前的干劲。”
志愿服务是快乐的源泉
陈慧珠,圣堂社区的一名党员。注册成为志愿者至今,常利用工作和生活以外空余的时间积极参加各类大大小小的志愿活动,服务总时长累计达2114小时33分,仅2022年就累积接近1000小时。
“麻烦出示一下身份证。”“麻烦说一下你的居住地址。”“麻烦说一下你的联系方式。”这一年间,陈慧珠穿着红马甲无数次重复着这几句话,忙碌地穿梭在疫苗接种区域的各个角落,协助医护人员对前来接种的人群进行登记、引导,给长者量血压等。自新冠疫苗接种志愿服务开展以来,陈慧珠参与了100余次的相关志愿协助工作。
陈慧珠注册成为志愿者已有7年,近两年因空余时间较多,越发积极地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包括关爱户外工作者行动、关爱独居长者活动、走访外来务工困境家庭等,光是今年就累计接近服务1000小时。陈慧珠说:“‘被需要是一种需要’已经成为我人生价值的理念,志愿服务已深深地融入了我的生活日常,帮助他人让我感到快乐,我愿做一个时刻为人民服务的党员。”
在炎热的暑假,她也常领着女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做好榜样教育,诠释志愿服务的意义,用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影响身边的人。
把爱和正能量传递给下一代
陈月英,2018年12月7日正式注册成为志愿者,参与活动1504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7000小时,包括疫情防控、“爱心斑马线”文明交通劝导、关爱户外工作者、红色文化主题馆活动、大型赛事协助等。
陈月英今年已64岁,在成为志愿者之前是一名家庭主妇,一直都在儿子家帮忙照看孩子,鲜少有自己的社交生活。直至2018年,正式注册登记成为一名志愿者,通过参加培训、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陈月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丰富了许多,不仅认识了许多朋友,增长了不少与时代接轨的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陈月英即使只是负责相对简易的签到、签退工作,她都会提前到达活动现场,认认真真完成任务,在活动中还经常向身边有经验的志愿者学习请教,积极主动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
“能为社会上有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不仅感到很自豪,并且能真正地从服务别人、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快乐的自己。在家里,我是母亲、是奶奶,我很希望我的正能量能传递给下一代,引导后代做懂得孝顺、善良、有爱心的人。”陈月英说。
一个善良的人就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周围的人,也温暖了自己,当你向外施人予温暖的同时,自己内心也收获了阳光!
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
梁钳,2016年12月6日正式注册成为志愿者,参与活动1007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4643小时,包括疫情防控、关爱独居长者、关爱困境儿童、“爱心斑马线”文明交通劝导、春运导乘服务、大型赛事协助等。
梁钳自从加入大朗志愿者之后,便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参与不同类型的活动。“每年的五一、国庆、春运期间,我都会在汽车站参与志愿服务,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尽自己的所能,让外来务工者在拥挤的旅途中更顺心更舒心”,维持秩序、协助安检、乘车咨询、帮助有需要的人群搬行李,梁钳在志愿服务中乐此不疲。有大型活动需要志愿者时,梁钳也常响应号召到现场协助,“传递爱,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梁钳说,不管是在往年大朗镇特色的织交会上为志愿队友提供饮水、用餐、换岗等,还是在大朗镇多次区域核酸中负责、秩序维持、检查粤康码、帮忙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到核酸点等,从早到晚,哪里缺人手他就到哪里。
因此,梁钳也积累了不少志愿服务的经验,每当有新的志愿者朋友加入,他总会热情地将自己的服务经验分享给新人,帮助他们顺利“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