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11点半,大岭山公安分局杨屋村警务室社区民警李红清匆匆扒拉了两口饭,便跳上了警车。12点,是他与社区居民谭青约定的回访时间,李红清一刻也不愿意耽误。
“9月份那次之后,每个月我都会去阿青家走访一圈,不然放不下心。”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李红清细细地向记者道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今年9月12日,大岭山公安分局一段社区民警大声“批评”两名群众的视频成为了当天的热点,视频当中这位“凶”起来的民警就是李红清。不过,虽然李红清批评群众的态度比较“凶”,但在网上却迎来了一片赞誉:“这才是我们身边的好民警”“这位民警真的很用心”等等评论,堆满了评论区。
事情是这样的,9月12日下午6点,刚在辖区做完对出租屋的登记巡查后,李红清就接到了分局传来的警情:杨屋村大围巷后山上的居民谭青家3岁的孙子小皮(化名)走丢了!
接警后,李红清当即就“急眼”了。“7月份的时候就走丢过一次,当时就对谭青两口子做了很深刻的教育,这才两个月又走丢了,那是一片山林地带,其住处左边50米处有一个半米深的肥料池,北边还有一口池塘,孩子随时会有危险!”李红清回忆说。
所幸,9月12日当晚11点,李红清和分局支援同事,以及十余名热心群众终于在一片荔枝林处找到了睡着了的小皮。但是,此时的李红清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将小皮送到谭青手中后,他终于忍不住地大声“批评”了谭青夫妇。
“我能理解他,也很感谢他把我‘骂’醒了,如果不把我们放心上,他也不会这么‘上火’。”坐在家门口的凳子上,谭青道出了自己这两个月来的反思。
“李警官,你来看下,小皮上次偷跑出去的那个口子,我用围栏补上了,你看看是否可行,老婆这边我也叫她辞掉了一份兼职。”谭青一边说着,一边领着回访的李红清检查自己的“整改”成果,言语中充满了感激。
看完现场,李红清并没有离开,而是与谭青夫妻唠起了家常,从谭青一家人的生活现状,聊到了小皮如何上户口,在哪儿读书更好等等家长里短,一个多小时下来,也让谭青对孙子未来的成长充满了希望。“李警官说得对,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小皮读好书。”谭青认真地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把群众急难愁盼放心上,为群众事而着急。李红清与谭青之间的故事,仅是近年来东莞社区民警与群众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
从2020年初,东莞公安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警务运作机制,深化以社区警务为核心的基层基础工作以来,东莞公安通过配专人、配权威、配工作、配能力、配工具、配场所等举措,将资源向社区警务室倾斜:专职社区民警从764人增加至1267人,要求社区民警连续驻扎在同一社区警务室时间原则上不少于3年,全力保障社区民警的稳定性;分别与市委组织部、市智网中心联合发文,明确社区民警兼任村(社区)党工委副书记、“智网”网格工作站(现称智慧网格管理工作站)副站长,强化政策支撑和组织保障;明确社区民警6大项36小项专职化工作职责;研发“莞e申报”“e说防”“外管通”“移动处罚通”等信息化工具,支撑社区民警开展日常工作,一对一设置587个警务室,并出台建设和装备配备标准规范警务室硬件建设,全力推动警力“真下沉”。千名社区民警完成从“下”基层变为“在”基层的转变,成为了东莞公安机关强化社会治安防控、直接联系群众的最前沿力量扎根基层。
而千名扎“在”基层的社区民警,也凭借“用脚走,用嘴说,用心去沟通”的工作模式,一步步走进了群众的心里面。
记者手记:
想着群众的困难才能走进群众的心坎
提升公众安全感、提高群众满意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标准。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严惩罪犯多破案件外,还要走到群众心里去,让群众信任你。警民“鱼水情”,是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关系的写照。在新时期里,民警更需要走进群众的门,搭上群众的话,走进群众的圈子。
而作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基石的社区警务,不仅是打造精准防管控体系的支点,落实党对公安工作方针政策、措施要求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公安机关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最初一公里”。
东莞公安进一步推动健全完善社区警务机制的初衷,就是推动社区民警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送温暖、送平安、送法律、送服务,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化解矛盾纠纷,整治治安隐患,让广大社区民警搭建起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和“亲情纽带”。
广袤的基层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也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东莞公安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警务机制的生动实践证明,作为守护莞邑大地人民群众的东莞公安民警,只有围绕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这一目标,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通过面对面沟通、心贴心服务,问计于基层一线民警、问需于管理服务对象、问情于广大人民群众,展现公安机关亲民爱民形象,才能走进群众的心坎,才能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