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⑥丨凤岗:非遗文化“舞”起来  客侨品牌“亮”起来
东莞+ 2022-11-26 22:18:18

气势磅礴,姿态灵动的麒麟舞,旋律优美、婉转动听的客家山歌,中西合璧、独具特色的排屋楼,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凤岗镇是东莞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著名的侨乡,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客侨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我们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指明了方向,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凤岗镇党委委员赵见敏说,凤岗将加大文物和非遗保护力度,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打响凤岗客侨文化品牌,推动凤岗乃至东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竹塘麒麟舞非遗传承人张家发

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咚咚锵,咚咚锵……”11月26日上午,在凤岗镇竹塘村村委会前空地上,锣鼓声四起,两名身形矫健的年轻后生,随着鼓点的起伏,手举麒麟,伏、卧、弯、腾、跃、跳,上下翻飞,威风凛凛,栩栩如生,现场小观众拍掌叫好。表演过后,竹塘麒麟舞市级传承人张家发悉心教导前来观看小学生,这是竹塘村麒麟队麒麟舞教学日常场景。

客家有句俗语:“人逢喜事精神爽,好比麒麟听锣响。”竹塘麒麟舞不仅表达了老百姓的良好祝愿,对研究民间舞蹈、音乐、体育和民俗,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张家发介绍,凤岗竹塘麒麟舞已有百年历史,麒麟舞已成为竹塘村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1930年时,竹塘村就有三个村小组成立了麒麟队开展民俗活动,几乎每个村小组都有人参与。随着社会发展,麒麟舞在竹塘村断断续续开展。直至近十年,竹塘村党委把传承麒麟舞作为重点,重组麒麟队才得以传承下来。2014年,竹塘麒麟舞成功申报市级非遗项目。时隔八年,在今年4月份再次获评省级非遗项目。

而最让张家发振奋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他们这些传统文化坚守者备受鼓舞。“为了让麒麟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薪火相传,接下来将持续开展麒麟舞夏令营、麒麟舞进校园等活动,积极参加各项赛事,推动百年麒麟舞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竹塘村每年投入约10万元资金,用于购置道具及开展活动,免费提供1000平方米场地,作为竹塘麒麟队的办公室、储藏室和训练基地。竹塘村党委书记张伟丰向记者透露,当前,村委正积极将麒麟元素融入美丽村居建设、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中,提升竹塘麒麟舞文化“软实力”,同时计划打造麒麟文化广场。让麒麟舞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不仅是麒麟舞,近年来,凤岗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凤岗有凤岗客家山歌、竹塘麒麟舞2项省级非遗项目,中国象棋(凤岗)、凤岗客家腊肠制作技艺、客家传统婚俗3项市级非遗项目,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4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凤岗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罗伟妮说,凤岗将加大文物和非遗保护力度,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市级文保单位洪全福故居已完成修缮,加快推进定公楼、万宁堂、红星楼修缮工程动工建设。持续开展客家山歌进校园、中国象棋进校园、客家山歌展演、麒麟舞展演、非遗课堂等活动,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坚定文化自信打响客侨文化品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代表了城市的品位和格调,凤岗文化底蕴深厚且独特,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相映交融,全国首倡“客侨文化”品牌,拥有最具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排屋”与碉楼等文物单位是东莞城市记忆的留存,客家山歌、麒麟舞、象棋文化和婚庆文化等民间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客家第一珠玑巷”“客侨文化之乡”。可以说,客侨凤岗是东莞文化独特样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和‘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我们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指明了方向,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凤岗镇党委委员赵见敏说,凤岗将坚定文化自信,打响凤岗客侨文化品牌,不断创新服务供给,构建文化惠民新格局。

▲竹塘麒麟舞在今年四月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凤岗正筹备2022第七届(东莞·凤岗)客侨文化节,将融莞邑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潮流文化等为主线的节庆文化活动,以打造“凤岗客侨文化”新名片为载体,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创新本土文化内涵,吸收外来文化营养,致力把(东莞·凤岗)客侨文化节打造成为“文艺精品的展示平台”“世界客侨的联系纽带”“文化产业的发展推手”,使之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打响凤岗客侨文化品牌,推动凤岗乃至东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凤岗还将创新服务供给,构建文化惠民新格局,开展“优享文化年”系列活动、文化惠民下乡演出、“艺海泛舟”文化艺术公益培训、凤岗镇读书节等活动;优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健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社区)文化支馆建设,全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栩栩如生的竹塘麒麟头

记者手记

让非遗传承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在采访中,张家发提到,麒麟舞在竹塘村曾断断续续开展。直至2009年,竹塘村委将麒麟舞作为村委重点工作,并加以支持,才得以保护并申报非遗项目,再到传承。近年来,竹塘村不仅对麒麟舞加以支持,还计划将麒麟舞元素融入美丽村居规划建设中,打造乡村振兴新名片。让非遗传承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更具生命力。

当下,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市场难、传承难等挑战。从整个非遗传承保护的角度看,要将文化脉络延续下去,一靠市场,二靠政府。政府层面,一是挖掘非遗技艺在当地文化中的“根”,将非遗技艺变成当地文化的元素;二是将非遗产品与文旅产业等紧密结合起来,让非遗产品搭上文旅产业的便车;三是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曾经兴起于群众的技艺,回归于群众,从而传承好文化根脉,增强群众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如此,非遗项目传承幸甚。

文字:张喜林 图片:见习记者 梁浚锋 记者 郑家雄 视频:见习记者 梁浚锋 记者 郑家雄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