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专攻行业细分领域,形成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因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在国内外市场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
近日,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出炉,位于常平的东莞市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固达公司”)、东莞市华富立装饰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富立公司”)上榜。截至目前,常平成功培育了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日前,记者探访两家企业,破解他们所掌握的“独门绝技”以及“成长密码”。
固达公司:攻克“卡脖子”技术
高端数控机床整齐排列,技术工人精益求精调试机床“软系统”,研究人员三五成群讨论优化思路……在固达公司的车间里,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固达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本土专业化高档数控机床和关键功能部件的制造商,目前已成长为国内颇具规模的高档数控装备产销基地。
自成立以来,该企业陆续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东莞市百强创新型企业、东莞市上市后备企业、东莞市倍增企业、东莞市工程技术中心。今年10月,更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固达公司董事总经理凌益民介绍,对“六面体切削的高效高精智能数控机床”关键技术的掌握,以及具备该领域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制造的能力,是固达公司的“重要实力”。
此前,“六面体切削的高效高精智能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的二次开发、加工工艺、核心算法等技术,一直掌握在日本、德国的厂家手里,机床售价高且运维困难。彼时国产机床仍停留在手动进行粗加工及挂挡调速、继而进行精加工的阶段,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
针对该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固达公司从2012年开始投入大量研发力量进行技术攻关,搭建了固达研究院、东莞理工-固达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研究生实习基地等平台,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总额的5%至7%。
经过几年努力,固达公司最终成功攻克关键技术,并持续创新改良迭代,于2018年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目前,该企业在“六面体切削的高效高精智能数控机床”领域的国内市场占比约60%,国际市场占比约40%。
走专精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并不容易,开拓创新与技术攻关所带来的高成本、“一条路走到底”所带来的高风险,都让这条路格外崎岖艰难。“是深厚的民族情怀支持着我们一直克服困难走下去。”凌益民坦言,细分领域人才紧缺、可借鉴的资料文献少、研发成果转化周期长、经营风险大等,都是固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突破国外技术限制,凌益民带领团队不断自主创新,力争实现高端数控机床国产替代。
没有相对应领域的技术和人才,就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并借此培养一批细分领域的技术人才,滚动积累更多专精技术;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在精密主轴、齿轮减速箱、精密磁台等关键机械精密零部件研发上持续发力,进一步提高上下游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在固达公司的努力下,如今国内上游企业可以根据固达公司自主设计的图纸来制造供应相关零部件,不需再依靠进口;下游企业也摆脱了对国外同类机床产品的依赖。“固达公司会坚持走通过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路径,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不断精进创新,实现更高更远发展。”凌益民说。
华富立公司:科技创新注入活力
在华富立公司的展厅里,数百款饰边条、饰面板整齐分类展示。这些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板式家具、室内装潢中,拥有绿色环保、防水防潮、坚实耐用等突出优势。
华富立公司是东莞市华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百分百控股的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主要负责集团家居材料板块的饰边条、饰面板两大板块。
该公司总经理吴锋介绍,20世纪80年代,板式家具开始在国内兴起,作为配套的装饰复合材料也随之起步。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以人造板为主要材料的板式家具和室内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装饰复合材料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
看到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华富立公司积极学习国外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购置了先进的开发实验和检测仪器设备。同时大力招引专业研发人才,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自身研发和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坚持不懈地推动配方创新和工艺创新,形成了包括环保型配方、水溶性油墨印刷技术等多项配方及工艺在内的核心技术体系,其中部分产品的原创性工艺和主要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吴锋说。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下逆全球化浪潮,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意味着企业能在市场上掌握主动权、话语权,更对区域供应链、产业链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从原材料由国外引进到国内可以满足,从关键技术向国外学习到自主可控,华富立公司不仅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科技创新之路,也助力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目前,华富立公司上游供应链立足国内开发,且生产制造不受国外技术牵制,可为下游客户提供性能更优质、供货更稳定、价格更实惠的产品。
吴锋介绍,华富立公司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独门绝技”是科技创新。目前,该公司共拥有99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4项,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保持在3%以上,并与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优质研发人才。
接下来,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把人才培养与发展作为战略性工作,努力研发新配方、新工艺、新产品,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