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叶森立和同事们集体收听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他备受鼓舞。
叶森立是东莞交投集团下属东莞控股公司轨道一号线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负责地铁1号线项目工程的管理。
2009年,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成立,开始了东莞的地铁建设,叶森立是当时的第一批员工。十多年来,叶森立从一名普通工程师成长为负责整个1号线项目的高级工程师,见证了东莞地铁从无到有,见证了中国技术从依赖进口到畅销海内外。“刚开始地铁建设的时候,我们国家的设备建造技术还不够成熟,我们不得不购买德国、日本的盾构机。他们把设备高价卖给了我们,又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盾构机一个零件坏了,就要花费数万甚至数百万美元来换,而那些外国专家也是能拖就拖,上报一个问题,几个月之后才派人来修,修盾构机的时候也是藏着掖着,就是不让中国人看见。反正就是各种卡脖子,不想让我们学到关键技术。”
如今情况倒了过来,以盾构机为例,2004年叶森立刚毕业时,盾构机几乎都是使用的进口,到了2015年左右,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盾构机是国产的了,现在更是风向逆转,“基本都是我们国家自己研发生产的,而且更为适用,价格还不到原来进口的50%。”
国家自主科技创新的突飞猛进, 让各行各业在“卡脖子”技术上不再依赖国外。不仅如此,中国“基建狂魔”的外号已经传遍了世界,国产盾构机从过去一张图纸没有,到如今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约2/3。
在叶森立十多年的轨道事业生涯中,有两件事让他深刻体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句话的内涵,“一个是这些年我们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另一个是对人民生命安全的无比重视。”
如今环境保护贯彻到项目建设的每一个重要环节。从立项、设计、施工、项目验收、开通运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讨论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平衡,既要建设好工程,也要保护好环境。”
2014年,叶森立是轨道公司土建室副经理,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负责项目的日常安全管理。地铁建设安全管理具体管什么、怎么管好?这在当时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是当时行业内管理比较先进的企业会采取的一些做法,“但随着这些年我们国家出台法律法规要求建设单位落实首要责任,渐渐地在安全方面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体系和制度。”
2019年,叶森立被任命为轨道一号线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叶森立明显感到,自己所肩负的担子更重了。“以前虽然也要做安全生产的工作,但主要是以施工单位为主体。现在我需要对整个1号线工程的安全生产负建设单位的主要管理责任。”
聆听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之后,叶森立感到非常振奋,“接下来我将更加积极地工作,为实现地铁一号线尽快建成开通发挥更大作用。我作为东莞交投人、东莞轨道人,将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专业优势,为我市交通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