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沥城市面貌展新颜
■678艺时代文创风情街
■上世纪90年代的横沥镇容镇貌
■近年来横沥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变
“有一种生活叫横沥”,在这里犹如身临“工笔画”中,经过细笔勾勒、精雕细琢,刻画出精致城市的秀丽容颜和风骨神韵——
这里从细节落笔,改造提升后的村居“风姿绰约”,治理后的河渠宛如蜿蜒明镜,蔚蓝天空推窗可见,道路、公园、湿地相伴而生。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正转化为横沥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多样化“生态产品”;
这里从大处着眼,从纸上规划落到脚下大地,一栋栋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宛如长龙纵横支撑起城市脉络,一座座公园绿地绘制出绿色发展的美好希望。现在的横沥,所到之处皆在“蜕变”;
这里又因百年牛墟闻名于世,积淀了深厚的牛文化,“一村一品牌”建设更是为乡村振兴插上了“文化翅膀”,横沥人正与这座阔步向前的城镇共生共荣、共同成长,迸发出新的精彩与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横沥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广大市民乐享城市建设的可喜成果,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如今的横沥,美丽宜居触手可及,幸福生活照进现实。生活在这里,人们一张张幸福笑脸里绽放出梦想。
烟火气足
十年沧桑旧貌换新颜
2012年前往湖北读大学、工作的陈展祥是横沥本地人,阔别十年后,今年2月回到了东莞创业发展。在陈展祥看来,家乡这些年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小城镇面积不大,烟火气却十足,高楼拔地而起,行走之间随处可见花木扶疏,旧貌换新颜令人惊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像陈展祥那样的有志青年纷纷返乡创业,开创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横沥不仅有风光美景,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作为“中国模具制造名镇”,横沥近年来在不断擦亮模具品牌的同时,也加速发展模具、电子、光电等产业,引进了银宝山新、怡合达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镇14家企业纳入市“倍增计划”,全镇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至3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216家,覆盖率达49.66%。
向俊仲是东莞市中泰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工程师。8年前,他从湘潭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横沥,从学徒开始做起。8年间他参加多个国家项目立项研究,并成长为带领两百多人设计团队的高级技术人才。
“横沥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城市建设大步前进,城市功能不断升级,在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能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城市在建筑、交通、生态上的巨大改变,它变得更加美丽和宜居。”向俊仲与公司共同成长,也见证着横沥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
站在镇中心任何一处抬头一望,空中凌乱的“蜘蛛网”不见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减少了,大大小小的广场公园一个比一个舒适。“生活在这座城镇里,我们的幸福感节节攀升。”看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届82岁的向俊仲感叹道。
前不久公布的全国百强镇名单中,横沥排名第60位,相较于2020年上升了7位,且连续六年入选中国百强镇。得知横沥上榜全国百强镇,向俊仲兴奋地说:“这无疑是一剂有力的强心针,这座城镇给予了我们如此好的发展环境,我也将尽己所能,为横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聚焦产城人相融合,横沥创新土地集约发展模式,引领带动城市格局“跨河”“拥河”发展,形成土地利用“倍增效应”,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加快落实“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土地支撑,全力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城市面貌再展新颜。
环境提质
碧水蓝天绘就生态美丽画卷
行走在仁和水碧道上,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的景色美不胜收……“谁能想到,以前又黑又臭的仁和水如今河水清澈,碧道也成为市民休闲玩乐好去处。”此情此景让市民邓健良感叹环境变化之大。而邓健良的感受,正是横沥集中力量攻坚水环境治理的生动注解。
仁和水横沥段属东引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其中一项重点工程,碧道全长5.36公里,涵盖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安全提升、特色与景观营造、游憩系统构建等项目内容。如今,仁和水碧道一步一景,美不胜收,是一个集徒步和自行车游憩、河流保护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的综合型绿道,打造了汇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河道景观带。
以碧道为线,横沥将沿岸景观节点、人文与自然资源贯通,串联构建“十里滨水长廊”。2022年,横沥将投资1200万元开展东引运河5公里长的碧道升级改造建设,并逐步推进寒溪河、南畲朗等重点河涌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及碧道建设。
而在群众身边,曾经影响生活品质的黑臭水体,经过全力治理也得到根本性改善。截至目前,横沥累计新建截污管网374.31公里,完成1500个排水户雨污分流、308个排水地块污水接驳任务。全镇各类河涌基本消除黑臭,劣V类断面实现动态消劣。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92.3%。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完善娱乐休闲设施增强城市休闲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城市公园则是城市文化设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横沥三角湖湿地公园,各色景观树与湖边廊道相映成趣,创意景观造型让人眼前一亮,湖水倒映下的蓝天白云更加迷人。三角湖湿地公园总面积约45公顷,其中湿地公园总面积33.07公顷,湿地率51.25%,在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鱼塘、河渠、河渠滩涂、稻田和环湖树林的湿地综合体和城市人居环境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理念,对横沥镇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以施展“绣花功夫”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横沥持续开展“行走横沥”“洁净城市”等专项行动,大力推行“河长制”“路长制”,抓好千箱美化、万池修整等工作,累计升级改造公厕30座、垃圾转运站9个,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
品质横沥,天阔地长。如今,特色公园实现串珠成链,欢快的孩子、浪漫的情侣、悠闲的老人漫步在公园的林荫小径中,惬意生活在此静静体会;碧道长河胜景现眼前,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驱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呈现出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图景。
乡村之变
筑底增色扮靓美丽横沥
“诗与远方”,不再遥不可及。
清风徐徐,瓜果飘香,鲜峰农场内的农民正在忙着采摘瓜果蔬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这是难得的一片都市农业园,而田地也在为横沥守望乡愁留住根脉。
如果说,现代都市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的“里子”,那么,美丽乡村建设则装扮了乡村振兴的“面子”。从“里子”到“面子”,“牛镇”横沥的城市化进程,留得下,看得见。
错落有致的彩色房子、青翠相邻的特色菜园、造型各异的景观树……走进山厦村,一幅独特的美丽乡村建设新图景。除了外围的立面改造,村内环境的整治改善也是“彩虹村”的一大亮点。
与山厦村不同,新四村对旧村的活化利用也有自己的新尝试。
在新四村,你会发现,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旧房子,却是七八十年代的风格、21世纪的创意。墙上随处可见七八十年代流行的黑白电视、唯我柠檬茶、飞人乔丹、超级马里奥、魂斗罗等创意墙绘,荒废的小池塘新建了创意廊道,闲置空地改造的音乐舞台几乎每天都有本土歌手驻场演唱……
环境好了,人气旺了,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
徜徉在村头村葵香园的花海中,村民香林柏萌发了创业的想法。他和妻子黄玉嫦经过一番商量后,决定将自家农房改造成奶茶店。2020年底,“27微·厨房”正式营业,吸引了一众本地和游客前来光顾。
每当夜幕降临,“27微·厨房”所在院子里都会聚集着一群村民,谈笑风生。小院子里,一株20年树龄的发财树上挂着几盏灯,点亮了这家乡村网红小店。“能喝奶茶,能蹭网,能约会,还有小吃。”香林柏说,生意最好一天有上千元收入。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无人问津的“破落村”到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横沥的乡村不断绽放别样的精彩。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横沥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完成300多个乡村振兴项目建设,17个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和“美丽宜居村”标准,3个村成功创建市“特色精品示范村”,4个村正在创建市“特色精品村”。在省、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屡获佳绩。
而今,一幅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的斑斓画卷正在横沥徐徐展现。
文化兴镇
持续擦亮“牛文化”文旅品牌
从农业小镇,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再到大湾区模具智造重镇,镶嵌在东莞东部的横沥,依托“三河六岸”的城市基底和“百年风情”的牛文化,不仅孕育了精深厚重的“牛镇”历史,还造就了“全国文明镇”“广东省乡村旅游示范镇”等响亮城市名片。
横沥镇北环路与骏马路交叉附近,有一座朴素的“牛行展示馆”,馆的后面是著名的横沥牛墟。这个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墟行,是广东省四大牛墟之一,它曾六易其址,400余年却经久不衰,是见证横沥这个岭南小镇从农业走向商业文明的“活化石”。时至今日,横沥的牛只交易依然繁荣,“牛文化”深植在这片土地上,已成为一种深厚的文化沉淀下来。
为进一步挖掘和丰富“牛文化”内涵,自2010年起,横沥将原来纯粹的“牛交易”升华为具有文化特色内涵的“百年牛墟风情节”。历经十余年锻造,“百年牛墟风情节”渐成区域文化品牌。
勃发“地利”之势,横沥全面铺开“一村一品牌”建设,为乡村振兴插上“文化翅膀”,成功打造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形成了村头村的“葵香园”、山厦村的“彩虹村”、新四村的“678艺时代”、张坑村“相牛故里”等12个文旅、农旅品牌项目。
为打响横沥文化旅游品牌,精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赋能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引进品牌特色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今年7月底启动的“喜迎二十大——百年牛镇·我在横沥等你”2022-2023年度文旅活动,就是横沥实施“文化+”“旅游+”战略的又一个生动实践。本次活动既向游客提供了优质的旅游产品,更深入挖掘了横沥的历史、人文、自然等旅游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旅活动品牌。
在文化赋能下,2020年横沥入选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2022年“横沥·百年牛镇”乡村休闲游入选第三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该线路涵盖百年底蕴、生态休闲、美食探寻、古村风韵、爱国教育、星级住宿等多个类型,串联稻香饮食文化旅游区、山厦公园、横沥牛行、新埠正街等12个景点,为游客提供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体验。与此同时,横沥探索打破单一的观光旅游模式,把“露营+”概念深植乡村建设,带动更具集群效应、更多元的地域旅游。
百年牛墟源远流长,“牛文化”“牛精神”在这座滨水城镇迸发出新活力,横沥将因文化而更美。
变·话
横沥镇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黄柏容:
匆匆十年镜头里的横沥
横沥用城市面貌的变化,直白地述说这十年来快速发展的“脉动”。
黄柏容是横沥融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多年来,他带着相机游走于城市中心、乡村地头、工厂车间、滨水长廊、公园广场,用责任与担当记录这座“牛镇”的精彩瞬间。镜头下的横沥生态优、产业强、活力足、城乡美、百姓富,留下了最珍贵的瞬间。
看十年巨变,感叹今与昔。黄柏容从内心感到骄傲和自豪。十年后的今天,谁能想象到横沥的容貌如此“娇艳”!一张张照片的背后,折射出横沥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未来我希望通过视觉呈现,诠释横沥的精神面貌,展示这座城市的美好,让更多人了解横沥、融入横沥。下一个十年,我们信心满满。”黄柏容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