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听Ta的② | 从“小白”变身优秀工作者,他说沟通是关键
东莞+ 2022-10-13 11:00:51

“旧衣物是可回收物,茶叶渣是厨余垃圾,大骨头是其他垃圾……”梁文峰是石碣镇垃圾分类办的一名办事员,如今已是一名专业的垃圾分类工作者。在此之前,他对垃圾分类也仅仅只是有所耳闻,那么,他是如何从“小白”蜕变而来的呢?今天,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梁文峰日常负责跟进石碣镇全镇垃圾分类各项工作任务的开展,和许多垃圾分类工作者一样,刚开始时,他也遇到了普通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基层工作推进有难度,但总是可以沟通的。”对于梁文峰来说,工作中遇到困难,沟通是最有效的方式。

他遇到的另一大困难,是垃圾分类中的混投混收现象严重。一边是居民倾倒垃圾的漫不经心,另一边是垃圾清运者的简单粗放,大家都以为垃圾最终还是混合处理的,也就降低了分类的积极性。

为了打破这一固有认识,石碣垃圾分类办在檀香岛建设了垃圾分类主题宣教馆,还增加建设了一条集“前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的线下体验宣教路线,让人们能近距离了解垃圾处理的全过程,提高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梁文峰记得,在宣教馆的一次亲子体验活动时,一位带着小朋友来参加的家长发出感慨:“原来真的是分开收运、分开处理的。”这让他实实在在地体会到,自己所努力做的,切实地带来了影响。

由于本身是垃圾分类“小白”,梁文峰在工作之余也会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在他看来,“垃圾分类是一项非常超前的工作,单靠一个人去推广很片面,多集思广益,多聆听,多学习。”为此,他经常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从一些经历中思考工作应该怎么进行。

在一次现场积分兑换活动中,梁文峰见到一位爷爷拿着一袋可回收物前来兑换,但可能因为不清楚分类标准混入了一些错误的垃圾。准备交接的时候,这位老爷爷的孙子一直叮嘱老人做好分类。

这件小事,给梁文峰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得他更加明白“垃圾分类还得从娃娃抓起”,于是,在之后的工作当中,他更加注重对孩子们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更多的人。

让梁文峰高兴的是,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后,他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明显感觉到大家的素质提高了。以前随地丢垃圾很常见,现在分类投放点增加后,乱丢垃圾的现象少了,分类效果也越来越好。

他相信,随着硬件的普及、宣传力度的提升,未来垃圾分类不会再只停留在口头上,逐渐会更多地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文字:张雨倩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