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是第九个烈士纪念日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
不能没有先锋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群雕
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
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
这些经典作品的作者之一
是来自东莞清溪的著名雕塑家
张松鹤(康钦华 摄)
今年是张松鹤诞辰110周年
他前半生拿枪打仗,救亡图存
后半生拿刻刀创作
他是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一生忠于中国共产党和祖国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
今日中国,已非往昔。
今日我心,缅怀先烈!
01
协助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
一位清溪人的“红色艺术”生涯
张松鹤(1912-2005),东莞清溪人。他是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毛主席纪念堂汉白玉雕像《毛泽东坐像》、多个版本的《毛主席像章》浮雕、军事博物馆《新四军战士像》、国家博物馆毛主席像《运筹帷幄》、中国美术馆和鲁迅博物馆《鲁迅像》《鲁迅全集》多版封面鲁迅浮雕像等作品的作者,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被授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有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张松鹤与夫人陈淑光在《新四军战士》创作现场
在张松鹤的“红色艺术”生涯中,协助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他雕塑并完成的《抗日游击战》浮雕,是其最经典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1952年,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动工修建,负责设计、雕塑等工作的专家组中会聚了魏长青、郑振铎、吴作人、梁思成、刘开渠等一大批国内顶尖的文史专家、建筑家、艺术家,其中,美术工作组由刘开渠任长,张松鹤和滑田友任副组长。

张松鹤在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高37.94米,碑基由17000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组成。纪念碑浮雕的工程要求极高,十块浮雕要反映出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100多年来的各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场面,张松鹤与同行们用了5年时间来精雕细刻。张松鹤负责的是纪念碑西南面的浮雕《抗日游击战》的创作。
为了更好完成该作品,让作品更具代表性,创作前期,刘开渠、张松鹤所在的专家组不仅请文史专家范文澜讲解近代史,还深入一线实践,到山西大同、平遥,重庆大足,甘肃麦积山等地进行考察研究,也深入体验生活,收集工农兵的形象,以求雕塑达到形象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1956年7月,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主稿艺术家在一起研究设计方案(左起:张松鹤、萧传玫、王临乙、刘开渠、王丙召、曾竹韶)(张祖道摄)
创作期间,张松鹤在天安门广场上搭起一个帐篷,几乎一天24小时的工作生活都在那里。其间,他不断尝试将自己转战南北10余载的戎马生涯所见所闻,尤其是敌后游击期间的亲历和感悟与文史专家的讲解、一线的考察所得结合起来。
张松鹤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在设计雕塑稿子时,十分注重艺术性,希望将写实与写意完美结合起来。他的画稿特别注重抗日游击战争的场景和氛围的营造,在雕塑中加入了青松、高粱等形象,突出青纱帐等具有象征性意象。

张松鹤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泥稿工作照丨1956年
当时,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雕刻创作的八名专家中,有六名雕塑艺术家曾留学法国、日本,而张松鹤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张松鹤的画稿出来后,一些审核的专家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该浮雕有背景,违反艺术创作规律,且绘画性太强、主体人物不突出,建议修改。
但亲历过抗日战争的张松鹤坚持己见,认为游击战就发生在高粱地、青纱帐和重峦叠嶂里,如果没有游击战典型环境的衬托,就无法体现游击战的特点。“中国的雕塑艺术是可以有环境的,不应该照搬照抄法国的雕塑艺术形式。”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交流,张松鹤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战斗生活和对雕塑事业的执着说服了大家,赢得了艺术家们的认可和支持。经过数年的精心雕琢,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图景: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谨慎地穿过茂密的树林和青纱帐,每个人都屏气凝神,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前方,为即将到来的一场血战准备着。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汉白玉浮雕丨1956-1957年
正因为有了张松鹤的坚持,最终成就了浮雕《抗日游击战》这一作品的经典性。1987年,还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并受到嘉奖。如今,七十载已过,张松鹤这件融入他的深厚革命情怀的作品,依旧广受好评。

《抗日游击战》1:1等大创作泥塑稿 I 1955-1956年
02
将晚年献给家乡
设计和塑造《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
1912年10月10日,张松鹤生于东莞清溪。幼年因家贫,十六七岁才念完小学,1930年,张松鹤进入广州岗州美术馆学画碳像,期间苦读夜校,考上了广州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夏,张松鹤以优异成绩从美专毕业,回清溪鹿鸣学校当教师,后在柏朗村筹办柏朗村小学,张松鹤任校长,黄秉中任教学,两人艰苦办学。
1936年,日军制造了华北事变,中国形势危急,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当年6月,张松鹤愤然投笔从戎,随后随部队北上淞沪,先后亲历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1938年6月,张松鹤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转战南北,亲历了敌后潜伏、东江游击战和解放战争等。直到1948年,他因病转业到华北大学,担任三部研究员及班主任,才重归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毕生精力投入到革命英雄人物的“红色艺术”雕塑工作中,创作了第一件毛主席浮雕像——《新中国缔造者》和毛主席胸像《人民领袖》。

《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新中国首枚毛主席浮雕 I 青铜浮雕 丨1949-1950 I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负责中国第一座纪念雕塑建筑群——《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群雕》的创作及塑造,奠定了张松鹤的雕塑地位,同时使他得以参与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队》的创作及塑造工作。这两座纪念雕塑成为新中国雕塑史上的巨作,也使他成为“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人”之一。

资料图
张松鹤一生长时间出走,却对故乡念念不忘。1995年,张松鹤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清溪。对于故土,张松鹤始终是一位“赤诚少年”。他说,家乡清溪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他习惯了家乡的山水、家乡的风,他要把自己余下的精力献给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张松鹤儿子张方说,在他儿时,父亲会教他做故乡小吃柚皮糖,自己独处时会哼唱客家山歌,“我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对故土的依恋一直没有消失。”
小时候,祖父经常对我们这些后辈说:如果哪一天我百年以后,希望你们能够把我的骨灰撒在村子后面的山上。让我可以每天看着故乡,看着清溪的发展。

张松鹤在清溪故居创作
张松鹤晚年把许多宝贵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设计和塑造《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上。作为东纵老战士,他对革命烈士怀有深厚感情,尤其对清溪革命先烈的壮烈牺牲,如土桥革命烈士黄万顺的英雄形象,历历在目,刻骨铭记。
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清溪有65名先烈为国捐躯,自己是幸存者,一想起他们,心里就非常难过,我十分怀念他们,而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就是设计和建造好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只有这样,活着的人才对得起清溪的革命先烈。
1998年11月4日,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在清溪大窝山上落成。纪念碑碑高9.9米,正面镌刻着“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金色大字。碑座长6.5米,宽4米,碑文正面记载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清溪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其余三面以浮雕的形式描绘了革命前辈们前赴后继、冲锋陷阵及军民鱼水情深。

张松鹤创作的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
2005年7月28日,张松鹤在故乡清溪与世长辞,享年93岁。
“生于草根,刻苦求艺;矢志报国,追求真理;勇御外敌,淡泊功利;甘为工匠,只争朝夕。”张松鹤,这个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一生的东莞人,半生的事业都在为英雄立碑、为英雄造像,他通过那些无声却有力的形体,纪念那些烽火岁月中的英雄。

张松鹤创作的雕塑《开拓者》(清溪市民广场)
03
张松鹤艺术与文献展开幕
众多重磅原作亮相

9月28日,“烽火铸忠魂——张松鹤艺术与文献展”暨学术交流会在清溪镇文化服务中心正式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共精选了张松鹤最具代表性的150多件雕塑原作、设计图稿、绘画和相关珍贵历史文献,分为3个单元:“早年的革命与艺术”“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书画东江故园情”。

《鲁迅半身像》 I 青铜 I 1972年
本次展览是近二十年来张松鹤作品展中最有学术价值的一次,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四幅草图原件,20世纪40年代他创作的大批写生画稿和手书刻印的革命文献原件,代表性作品如鲁迅浮雕(《鲁迅全集》、第一、三版封面)、东江纵队主题雕塑原稿等多个重磅原作亦同堂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