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其作品展中最有学术价值的一次!张松鹤作品展明日在清溪开展!
东莞+ 2022-09-27 17:58:33

今年是清溪籍著名雕塑艺术家、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人之一张松鹤诞辰110周年。清溪镇围绕“融合先锋、智美清溪”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追求,紧密结合文化强市建设“七大文化”和打造四张城市文化名片的工作内容,聚焦红色文化和莞邑文化等,筹办张松鹤艺术与文献展和学术交流会,彰显以张松鹤为榜样的清溪城市精神内涵,打造“雕塑之乡”文化新名片,助力“文化大镇”建设。

为了全面、详细、立体展示张松鹤先生的生平、艺术成就,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高标准系统性打造“雕塑之乡”品牌,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清溪镇人民政府主办的“烽火铸忠魂——张松鹤艺术与文献展”暨学术交流会,将于9月28日在清溪镇文化服务中心举行。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共精选了150多件张松鹤雕塑原作、书画和相关珍贵历史文献进行展示,其中包括首次亮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四幅草图原件等重磅作品。此次展览是近二十年来张松鹤作品展中最有学术价值的一次。

展览开幕的同时,金连经、黄乔生、霍季民、张方等艺术家将齐聚清溪做学术交流,探讨研究清溪“雕塑之乡”建设。

▲晚年的张松鹤

展览:近二十年来张松鹤作品展中最有学术价值的一次

张松鹤(1912.10.10-2005.7.28),东莞清溪人,革命艺术家,是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雕刻的毛主席浮雕像被雕版复制成毛主席像章,发行达十数亿枚之多;他融入深厚革命情怀塑造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浮雕,生动再现了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场景,这一浮雕1987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此外,他还创作出一大批红色文化艺术精品。

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献身革命;和平时期,他潜心创作,报效社会。他既是一位雕塑家、画家、书法家,同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善于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讴歌时代,咏叹人生。本次“烽火铸忠魂——张松鹤艺术与文献展”中,主办方精选了张松鹤最具代表性的150多件雕塑原作、设计图稿、绘画和相关珍贵历史文献进行展陈。展览分为“早年的革命与艺术”“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书画东江故园情”三个独立单元,并按照张松鹤活动的地域与艺术创作特色,较全面地呈现了张松鹤的革命人生和艺术成就。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可谓是前所未有的规模,将向观众深度介绍这位雕塑大师的传奇人生。展览中有不少重磅作品和众多首次亮相的物件,不仅从宏观上展现了张松鹤的艺术成就和贡献,也从微观上反映了张松鹤的生平和人格魅力。其中展览将首次展出《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四幅草图原件,向公众展示了张松鹤先生反复构思、推敲浮雕创作稿的全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展品中还有20世纪40年代他创作的大批写生画稿和手书刻印的革命文献原件,具有很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此外,代表性作品如鲁迅浮雕(《鲁迅全集》、第一、三版封面)、东江纵队主题雕塑原稿等多个重磅原作亦同堂展出。

此次展览策展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赖志强表示,本次展览从展品质量来看,是近二十年来张松鹤作品展中最有学术价值的一次,值得市民认真观赏。

学术交流会:业界大家都充满期待

展览开幕当天,清溪镇还将举办“张松鹤与新中国美术”学术交流会,邀请北京画院专职画家金连经、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四川广汉市青铜工艺研究所所长霍季民、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顾问王光胜、著名雕塑家张方等艺术家,围绕张松鹤的艺术成就与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清溪镇打造“雕塑之乡”和筹建“张松鹤美术馆”的探讨和建议等议题,进行学术交流,为东莞文化强市和清溪“雕塑之乡”建设建言献策。

本次受邀参加活动的霍季民是四川广汉市青铜工艺研究所的创办者,也是我国现代青铜艺术的开拓者。时至今日他依旧能背诵张松鹤曾写给他的一首诗:“古有青铜史,中华艺特高,发扬与光大,重任在我朝。”当时他创建的青铜艺术研究所刚成立,正在筹办全国首届青铜展,邀请了张松鹤前来参与和指导。“张松鹤是我们非常尊敬的前辈,他对雕塑艺术发展和后起之秀的帮助是非常大。”

对于此次展会和学术交流会,霍季民非常期待,认为清溪党委政府在张松鹤诞辰之际,在其家乡举办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希望清溪以建设“雕塑之乡”为契机,让雕塑艺术在本土有足够的延伸。

“我们还希望与建成后的张松鹤美术馆展开合作,把张先生的雕塑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贡献。”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黄乔生也表达了对此次学术交流会的期待。一方面是因为通过展览和学术交流会,能让业界和社会大众对张松鹤在雕塑艺术上的杰出贡献获得充分的评价,对他的艺术有更深刻认识;同时通过追本溯源,知人论世,了解张松鹤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平,了解时代美术发展和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艺术成就和持续的影响力。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张松鹤与鲁迅有着深厚的渊源。鲁迅和广东地区美术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张松鹤曾受过鲁迅的指导,而鲁迅也是张松鹤的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题材。“我每天一上班就能看见张先生创作的汉白玉鲁迅像,鲁迅戴着围巾,在秋冬的天气,以一种迎风傲骨的神情,遥望东南方向,这座雕塑很经典,在所有有关鲁迅的雕塑中,是一个上乘作品,雕塑出了鲁迅的神韵。那个时代,张松鹤是战士出身的美术家,抓住鲁迅先生的严峻、刚毅的一面。这座雕塑成了我们馆里最珍贵的馆藏。而张先生创作的鲁迅全集封面侧面像,也非常经典,棱角分明,把一位非常成熟、睿智的鲁迅形象塑造出来,我深受张先生艺术的熏陶。”

延伸阅读:

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浮雕创作始末

当人们说起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毛主席纪念堂汉白玉雕像《毛泽东坐像》、多个版本的《毛主席像章》浮雕、军事博物馆《新四军战士像》、国家博物馆毛主席像《运筹帷幄》,说起中国美术馆和鲁迅博物馆《鲁迅像》《鲁迅全集》多版封面鲁迅浮雕像,说起中国第一座纪念雕塑建筑群——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群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说起这些经典作品的作者张松鹤时,人们都会为这位东莞清溪籍艺术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充满敬意。他前半生拿枪打仗,救亡图存,后半生拿刻刀创作。他一生忠于中国共产党和祖国,人生如同一个大写的“传奇”。

在张松鹤“红色艺术”生涯中,协助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他雕塑并完成的《抗日游击战》浮雕,便是其最经典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1952年夏天,他接到通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并成立了由刘开渠、张松鹤、曾竹韶、王丙召、傅天仇等八名国内顶尖雕塑家组成的专家组,共同设计、雕塑该纪念碑。刘开渠为组长,张松鹤为副组长。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高37.94米,碑基由17000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组成。纪念碑浮雕的工程要求极高,十块浮雕要反映出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100多年来的各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场面,张松鹤与同行们用了5年的时间来精雕细刻。张松鹤负责的是纪念碑西南面的浮雕《抗日游击战》的创作。

为了更好完成该作品,让作品更具代表性,创作前期,刘开渠、张松鹤他们专家组不仅请文史专家范文澜讲解近代史,还深入一线实践,到山西大同、平遥,重庆大足,甘肃麦积山等地进行考察研究,也深入体验生活,收集工农兵的形象,以求雕塑达到形象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创作期间,张松鹤更是在天安门广场上搭起一个帐篷,几乎一天24小时的工作生活都在那里。其间,他不断尝试将自己转战南北10余载的戎马生涯所见所闻,尤其敌后游击期间的亲历和感悟与文史专家的讲解、一线的考察所得结合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张松鹤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画家、书法家,他以诗人的敏感和豪情,来塑造人物的形象,表达人物内心的精神气质。因此,他在设计雕塑稿子时,十分注重艺术性,希望将写实与写意完美结合起来。他的画稿特别注重抗日游击战争的场景和氛围的营造,在雕塑中加入了青松、高粱等形象,突出青纱帐等具有象征性意象。

当时,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的八名专家中,有六名雕塑艺术家曾留学法国、日本,而张松鹤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张松鹤的画稿出来后,一些审核的专家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该浮雕有背景,违反艺术创作规律,且绘画性太强、主体人物不突出,建议修改。

但亲历过抗日战争的张松鹤坚持己见,认为游击战就发生在高粱地、青纱帐和重峦叠嶂里,如果没有游击战典型环境的衬托,就无法体现游击战的特点。“中国的雕塑艺术是可以有环境的,不应该照搬照抄法国的雕塑艺术形式。”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交流,张松鹤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战斗生活和对雕塑事业的执着说服了大家,赢得了艺术家们的认可和支持。经过数年的精心雕琢,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图景: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谨慎地穿过茂密的树林和青纱帐,每个人都屏气凝神,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前方,为即将到来的一场血战准备着。

正因为有了张松鹤的坚持,最终成就了浮雕《抗日游击战》这一作品的经典性。1987年,还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并受到嘉奖。如今,七十载已过,张松鹤这件融入他的深厚革命情怀的作品,依旧广受好评。

延伸阅读

张松鹤:将晚年献给家乡

东莞清溪,是雕塑艺术家张松鹤的故土,是他的人生出发点,也是他的最终归宿,一个让他终生魂牵梦萦的地方。

1912年10月10日,张松鹤生于东莞清溪。幼年因家贫,十六七岁才念完小学,1930年负笈广州学习美术,从此走出故乡。1936年,刚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不久的他,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投身艺术和教书育人的梦想。当年6月,他愤然投笔从戎,随后随部队北上淞沪,先后亲历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1938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转战南北,亲历了敌后潜伏、东江游击战和解放战争等。直到1948年,他因病转业到华北大学,担任三部研究员及班主任,才重归艺术。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毕生精力投入到革命英雄人物的“红色艺术”创作中,是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张松鹤一生长时间出走,却对故乡念念不忘,并在晚年回归故乡。1995年,张松鹤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对于故土,张松鹤始终是一位“赤诚少年”。他说,家乡清溪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他习惯了家乡的山水、家乡的风,他要把自己余下的精力献给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据张松鹤儿子张方介绍,在他儿时,父亲会教他做故乡小吃柚皮糖,自己独处时会哼唱客家山歌,“我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对故土的依恋一直没有消失。”

“小时候,祖父经常对我们这些后辈说:如果哪一天我百年以后,希望你们能够把我的骨灰撒在村子后面的山上。让我可以每天看着故乡,看着清溪的发展。”张松鹤孙女张峭然回忆说,祖父对故乡的感情,就浓缩在这些话语中。

张松鹤晚年把许多宝贵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设计和塑造《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上。作为东纵老战士,他对革命烈士怀有深厚感情,尤其对清溪革命先烈的壮烈牺牲,如土桥革命烈士黄万顺的英雄形象,历历在目,刻骨铭记。

▲张松鹤与夫人陈淑光在《新四军战士》创作现场

张松鹤多次谈起建造《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时的情景,他总是动情地说:“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清溪有65名先烈为国捐躯,自己是幸存者,一想起他们,心里就非常难过,我十分怀念他们,而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就是设计和建造好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只有这样,活着的人才对得起清溪的革命先烈。”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有一年张老回北京过春节,他利用节日期间与夫人陈淑光草拟了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初稿,节后回清溪经过广州时,专程拜访老战友杨培、黄布、黄克、邓华(均为清溪人),征求他们对纪念碑设计草图的意见,后又专程到佛山征求老战友谢乃坚(清溪人)的意见。回到清溪后,再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补充。

作为当代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他这样虚心广泛征求意见,足见张松鹤对雕塑艺术的严谨务实的品格与作风。此外,面对庞大的纪念碑工程,八十多岁高龄的张松鹤依然激情似火,他不仅在工作室日夜打磨画本泥稿,到了工地,数层楼高的脚手架,他照样要上去调整要津节点。

张松鹤曾说:“我身体抱恙,工作起来就忘记了,痛时才知道。”足见张松鹤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全身投入、精益求精,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1998年11月4日,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在清溪大窝山上落成。纪念碑碑高9.9米,正面镌刻着“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金色大字。碑座长6.5米,宽4米,碑文正面记载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清溪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其余三面以浮雕的形式描绘了革命前辈们前赴后继、冲锋陷阵及军民鱼水情深。

如今,矗立在清溪西南方大窝山上的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已成为清溪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此外,在清溪市民广场上,张松鹤创作的《开拓者》雕塑更是激励清溪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继续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建设新清溪。

2005年7月28日,张松鹤在故乡清溪与世长辞,享年93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张松鹤都不曾离开他热爱的雕塑事业。在家乡十年的时光也恰好印证了他的诺言,由他设计主创的《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开拓者》等雕塑作品,将永远屹立在清溪人民的心中。

如今,十几载倏忽而过,但在清溪镇柏朗村北面半山坡上、客家古碉楼旁那幢三间两层半的楼房的院里院外,张松鹤晚年在故居种植的红棉树依旧亭亭如盖。红棉树又称“英雄树”,张鹤松将自己对于战斗英雄们的敬仰、怀念之情寄托在了故乡这挺拔的“英雄树”上。他最喜欢的一首诗中写道——“英雄祖国英雄树,唯慕英雄画英雄。”

“生于草根,刻苦求艺;矢志报国,追求真理;勇御外敌,淡泊功利;甘为工匠,只争朝夕。”张松鹤,这个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一生的东莞人,半生的事业都在为英雄立碑、为英雄造像,他通过那些无声却有力的形体,纪念那些烽火岁月中的英雄。

温馨提醒:

参观需预约

“烽火铸忠魂——张松鹤艺术与文献展”将于9月29日至10月31日在清溪文化服务中心一楼和五楼展出,届时对广大市民开放。

展厅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2:00、14:00-17:00(周一闭馆)。

根据相关疫情防控要求,市民群众参观时需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市外人员须具“三天两检”核酸阴性证明,扫描二维码预约入场参观。

文字:记者 沈汉炎 张喜林 图片:清溪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