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博士院长邵义明:热爱、奋斗、专业,一人带动一个学科群
东莞+ 2022-09-25 11:24:23

一个学科带头人带动一个学科群。邵义明既是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院长,又是该院重症医学科(ICU)学科带头人。

在同事眼里,他是个非常敬业的人,把家安在医院宿舍,半夜有抢救随叫随到;在科室里,他带领医护开展新技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

校地共建后担任院长一年多来,邵义明带动该院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快速提升,他个人专业能力也得到东莞业内肯定,于今年8月27日被选为东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邵义明(左二)正在ICU诊治患者

高难度ECMO技术抢救,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近期,东莞40岁的梁女士因“感冒3周、胸闷乏力3天”到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就诊,被收入重症医学科(ICU)。其间病情急剧恶化,心电图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被确诊为“暴发性心肌炎”。

邵义明收到病情汇报后,立即组织心血管、心脏超声专家现场紧急会诊。会诊进行时,梁女士竟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心跳骤停等症状。

一旁的邵义明第一时间上前做心肺复苏,指导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指挥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团队完成ECMO置管、预充、连接等操作。ECMO正常运转,完全代替患者心脏功能维持其生命。

经过1个多小时的抢救,梁女士在没有自主心跳的情况下,竟快速恢复了意识,呼吸逐渐平顺起来,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ECMO上机5天后,梁女士各项指标达到撤机指征,终于安全渡过暴发性心肌炎急性期。撤机之后,顺利转入心血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不久便康复出院。

ECMO治疗技术是危重患者呼吸循环衰竭的抢救技术,代表着一家医院甚至一个地区的急危重症急救水平。一年多来,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ICU,这样的急危重症成功救治案例还有很多。

这些病例的成功救治,离不开该院ICU学科带头人邵义明的努力。

▲邵义明(左)治疗中

一个人带动一个学科群,ICU旧貌换新颜

邵义明今年50岁,是重症医学专业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硕导、博导。东莞市政府与广东医科大学在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的基础上,共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后,2021年4月26日,他受大学委派出任院长,兼任ICU学科带头人。一年多来,在他的带领下,该院ICU旧貌换新颜。

他来之前,该院ICU仅有7个医生、17张病床,患者常常仅有六七个,病情基本上不重。因为重病人不敢接,危重症患者大多转走了,整个医院的重病人就很少。之前没有胸痛中心,无法给心梗患者快速开通血管;卒中中心也是基础版的;对危重孕产妇等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也很不足。

该院便以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为抓手,着力建设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等急危重症“六大中心”,成效明显。

而这“六大中心”的核心,就是ICU。很多患者手术后、抢救后,都要送到ICU来监护,给予生命支持,再走向普通病房。可以说,ICU是医院的核心抢救平台,像发动机和心脏。

为此,邵义明围绕着ICU救治能力提升,从医护团队建设、技术培训、抢救设备着手,全面提升。

开始并不顺利。邵义明举例说,由于之前ICU没有多少重病人,医护习惯了这种慢节奏。突然有一天,急危重患者来了,要插管、上呼吸机、CRRT、ECMO,这时候没有几个医护能适应得了,“感觉跟不上,压力大,吃不消。”

这时,邵义明不断鼓励和培养他们,给他们信心。尤其是在ICU,他要求医护不要叫院长。

“ICU没有院长,只有老师,老是把我当院长大家有压力,看着院长脸色去做,话不敢说。”慢慢地,大家习惯叫邵义明“邵老师”。“我就是他们身边的一员,给大家培训和指导,大家更看重我的专科角色,慢慢地相处起来就更融洽了。”他说。

“我是ICU带头人,他们搞不定的病打电话给我,我指导他们提升,出了问题我来解决,整个团队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得到很大提升。”为此,邵义明就住在医院宿舍里,科里有事随叫随到。

▲邵义明在查房

临床、科研、教学齐头并进,推动片区急危重症救治水平提升

“这是我的专业,我为之奋斗不息,我热爱它。”提到自己的重症医学专业,邵义明言语中充满激情,来到东莞后,他把提升该院急危重症救治水平作为重要目标。

ICU人手不够、招人难,他就把自己的研究生带来,还成功动员曾经的学生、已经在广州扎根的ICU副主任医师过来。

除了充实ICU实力,他还从学科群层面出发,成立急危重症医学中心,推动引入心血管、胸外科、神经外科、肿瘤、介入、内镜等高层次医疗人才,建立多学科协作联动机制,全面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水平。

作为院长,不管医院行政事务多忙,邵义明都要做到两件事,一是每周两次ICU查房,二是科室接收急危重症病人,只要他在东莞随叫随到。“我查房虽然有点严厉,问医生很多问题,但很多年轻医生希望我来查房,很多问题我一说他们就茅塞顿开了。”

如今团队逐渐成长起来,急危重症救治水平达到了省里的中上水平。接下来,他将带领ICU申报市重点专科,下一阶段冲刺省重点专科。

除了临床,科室的教学和科研也在齐头并进。ICU的线上学术交流是对临深片区各医疗机构开放的,以辐射带动周边医院ICU的发展,“每周四的晨会,四五十人在线,有时七八十人、院内院外参加的都有。”

作为老师,邵义明在科研教学上经验也十分丰富。他是硕导、博导,他带了4个博士研究生、37个硕士研究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他希望通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为抓手,以临床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临床,发挥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的优势。

作为区域中心医院,如何与周边医院协同发展?邵义明认为,首先要多给予,“比如培训拉着大家一起,还要走出去,到周边医院做培训和学术交流,推动专科联盟建设,带动大家一起进步。”

其次,要明确定位。“我们要做急危重症诊疗中心,而不是以常见病、多发病和周边医院竞争。你有重病人,叫我去会诊或者转过来都可以,我给你支撑,康复阶段再转给你,进一步打造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体系。共同为临深片区居民保驾护航!”

▲邵义明(右)

【同事评价】

“邵老师非常敬业,手把手带我们”

邵老师去年4月26日来我们医院任院长,五一假期就来查房,觉得ICU和其他大医院差距不小,比较着急,白天晚上都来查房,经常夜里查到凌晨1点多。

随后,他为ICU增加ECMO、呼吸机等设备,把新的技术带过来,手把手教我们。还派我出去进修ECMO技术,科里3个医生独立掌握了该技术。

以前很多重的胰腺炎、腹腔感染休克,我们治不了,都是转其他医院。现在我们能治了,比如,一些脓毒血症合并肝衰竭患者、重度中暑的、严重急性心梗的,我们都治愈了。

在科室里他不让我们喊院长,而是邵老师,每天新收病人情况他都掌握,危重患者他会过来,他白天管理医院,晚上七八点或十一二点过来查房,非常敬业。

文字:李广 图片:医院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