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步摄影家刘松泰: 记录40年社会变迁 留下寮步传统文化“名片”
寮步微视 2022-09-19 14:51:34
图片

 

▲ 东莞日报陈栋摄影

用镜头对准田野,记录下一粒稻谷的生产过程;用镜头对准农村,定格乡村珍贵的历史瞬间;用镜头对准农民,留下了一张张质朴而善良的脸庞……从1980年至今,寮步摄影家刘松泰用相片记载着40多年来家乡的社会变迁,并在近日整理印刷出一本摄影集《影像档案——东莞寮步1980——2020年》,用相片讲述着家乡的一个个发展变迁的故事。

 

“我们这一代人见证过寮步改革发展的大时代,如果我们这代人不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后人很难了解到这段改革的历史,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些变迁的见证。”刘松泰,1953年生于寮步镇富竹山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同时,也是寮步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他用坚守诠释着浓浓的乡土情怀。

图片

 

▲ 坑口村推山平土建工业园   刘松泰摄影作品

图片

 

▲ 寮步高渠石龙坑三枝松渡槽  刘松泰摄影作品

图片

 

▲ 横坑万昌工业城奠基  刘松泰摄影作品

 图片

两万多张照片记录寮步改革发展

 

你可曾见过上世纪90年代的寒溪河,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水面上泛着几叶小舟,那是村民们的水上交通工具;你可曾见过上世纪90年代的田园牧歌,成群的水牛在田间低头吃草,远处走来骑在牛背上归家的农民;你可曾见过2003年寮步最后的一亩稻田,农民赤着脚在水田里播种水稻,以及那些金色的稻谷铺满空地的农耕场景……翻开《影像档案—东莞寮步1980—2020年》这本摄影集,刘松泰对里面的每一张照片拍摄的情景、天气,人物还历历在目,山村河流、田园风光、古村古韵、习俗文化、社会变迁都是他聚焦的对象,他把40多年来寮步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渗透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者的汗水、泪水,以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都记录在照片中。

 

40年间,刘松泰不停歇地拍摄了两万多张有关寮步经济社会的照片,这一张张老照片再现了一段段往昔时光,唤醒寮步的一件件遥远往事。这本摄影集一共收集了刘松泰从1980年至2020年间拍摄的400张历史照片,这是他从几万张海量的底片中挑选出1700多张有代表性的底片,经过反复比较,最终确定选用400张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照片,编辑成这本开本为500mm×680mm的大型相册,总重量约70多斤。从2019年5月开始筹划,耗时将近830天制作完成。

 

“我希望保存好这些照片,让后来者能站在我曾经拍摄这些照片地方,了解过去的生活场景,为他们提供一个回望寮步往昔的窗口。”摄影集分为四大篇章,分别是往昔风景、农耕农事、文化民俗、拆迁变迁,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耕耘的艰辛、丰收的喜悦、舞麒麟、传统美食、热火朝天的工地等大量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摄影作品,刘松泰表示,照片是时代的烙印,也是情感的再现,每个瞬间都值得留存与纪念,都值得审视和品味。“这40年是寮步改革开放的大变革时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农田让位于工业区、高楼大厦在寮步遍地林立,这是一条农村蝶变之路,是一段翻天覆地的传奇。”

 

 

图片

 

▲ 被爆破后的乌石岭  刘松泰摄影作品 

图片

 

▲文阁塔的水稻田  刘松泰摄影作品 

图片
▲ 塘边缸厂烧窑  刘松泰摄影作品 

 

 图片

 利用民间力量保存地方文献

 

 

“影像能真实、可视地还原历史的场景,折射社会的变迁,见证时代的进步,这是我坚持用照片记录生活的初心和期望。”1970年,还是初中生的刘松泰开始学习摄影,那个年代相机是昂贵的物品,普通人难以企及。他说,学生时期,经常跟着老师步行到市区的东方红照相馆,从那里租借相机,由此开启了几十年的摄影之路,“早期主要拍摄纪念照、人像照,直到90年代大开发时期,农田逐渐消失,突然意识到要记录下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

 

从传统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从黑白胶片到彩色照片,几十年来,刘松泰始终坚持用影像记录着寮步发展变化,他利用所有的空闲时间,跑遍了寮步的山川河流、田间地头、古村落、古建筑等角落,记录下一张张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历史照片。在这些成千上万的老照片中,有一张照片令刘松泰至今难忘,那就是他于2003年在松山湖大道与东部快线立交处拍摄的一张油菜花菜地的照片,“我时常路过这里,看到这些美丽的油菜花,于是专门过来拍摄照片。没想到第二天再次前来拍摄时,这里已经变成了荒地。”这件事让他意识到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如果不及时拍摄保存下来,将会成为一种遗憾。

 

过去数十年,刘松泰拍摄了大量以寮步本土为题材的照片,但一直没有系统地整理出来,2019年他萌生了整理印刷照片的想法,经过两年多的筹划,在一众热爱和关心寮步本土文化的友人帮助下,终于完成了摄影集漫长的制作,这本文献对于保存寮步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富竹山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这里有刘松泰捐赠的一个书柜,摆放着他多年来编写的《乡土情怀》《酱香两百年——寮步豆酱的前世今生》《香市溯源》《农耕档案:1949——1979东莞农耕史实》等图文影集和历史文集,以及大量的文学读物,“我一直想激励年轻人多读书,多了解家乡,传承历史文化,相信未来他们一定能做得比我们这代人更好。”

 

►►►

人物访谈

小编:除了这本摄影集,您还写过《酱香两百年—寮步豆酱的前世今生》《香市溯源》《认识自己的家乡:变迁中的寮步》等书籍,在您看来寮步最突出的文化印记是什么?

 

刘松泰:在寮步有两种香值得记录,一种是香市的莞香、一种是豆酱的酱香,经过十多年的大力发展,寮步已经将莞香文化打造成为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全国各地都闻香识寮步,越来越多人熟知寮步的牙香街、香市公园、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这是值得寮步骄傲的传统文化。

小编:您希望读者或者年轻一代从这些书籍中得到怎样的启发?

 

刘松泰:我希望通过文字和照片让更多人看到寮步深厚的文化基因,以及传统文化魅力,让年轻一代知道寮步曾经的辉煌历史,一代代接力传承,了解家乡的前世今生,热爱、保护、建设自己的家乡,努力创造金色的未来。

小编:寮步素有“香市”之称,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您对未来如何更好地传承寮步传统文化有什么建议?

 

刘松泰:寮步每一个村(社区)都有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本土历史资源,尤其是对地方发展有贡献的乡贤,要发扬先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让子孙后代向前辈学习,传承良好的家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图片

 

 

 

刘松泰,1953年6月生于寮步镇富竹山村。1972年7月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当过农民、农村记工分员、民办教师。1975年8月参加东莞县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下乡工作3年。1980年以来,在寮步人民公社、寮步区公所、寮步镇人民政府工作。曾历任寮步镇党委委员、寮步镇人民政府副镇长职务。2011年退休。

 

现为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沉香保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寮步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摄影作品曾在《摄影世界》《中国摄影家》《中国国家地理》《大众摄影》《摄影之友》《东莞摄影》《影友》《中国摄影报》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入选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第18届、21届艺术展览。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影展,澳门摄影展。第五届中国·长安摄影周,东莞市民摄影周,广东红色主题百幅摄影作品展,艺术放歌——东莞摄影经典作品展,《春华秋实——广东摄影50周年优秀作品集》《广东摄影艺术志》获广东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专题摄影展特等奖。

 

曾出版图文影集《乡土情怀》《花鸟情》《鱼水情》《云水情》《认识自己的家乡———变迁中的寮步》。历史文集《香市溯源》《中国香市》《酱香两百年》《农耕档案》《村庄经济六十年》。合作出版报告文学集《招凤的梧桐叶》《岭厦春秋》《石步风情》《聚宝源》等。

 

热衷挖掘、整理本土历史文化,用镜头记录家乡40年的变迁。曾在CCTV-10套、7套、2套,凤凰卫视,TVB,台湾中天,美国探索频道,广东卫视,南方卫视,东莞电视台等传播莞香和香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