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余生都要躺着过,没想到现在竟然能自主进食,还能借助辅助器材短距离行走。感觉像做梦一样,真是个奇迹!”74岁的吴奶奶谈及半年前来大岭山康复治疗的经历,仍难掩激动。
吴奶奶康复治疗的地方,就是地处大岭山的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东莞市中医康复中心)康复科。根据东莞市中医药康复服务未来五年发展路线图,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东莞市中医康复中心)计划建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省中医康复示范单位。
为什么选择在大岭山设立东莞市中医康复中心,大岭山有什么底气和依托?
“建设市中医康复中心,我们是有基础的。”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张志峰直言,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面,该院有基因、有基础、有条件、有干劲。
张志峰说:“中西医结合发展之路,我们走了10多年,能够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非常不容易,是大岭山这一方沃土培育了我们!”
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前身是大岭山医院,最早可追溯到1961年在金桔村红花庙设立的大岭山卫生院,1964年迁至建卫路,1987年改称东莞市大岭山医院。2009年,大岭山镇委、镇政府投入巨资建设的新院区启用,医院迁至上场路2号,成为具有上场路总院院区、建卫路建卫院区两个院区的综合医院。
迁入新院后,大岭山医院开始走上中西医结合快速发展之路。2019年,东莞市人民政府批准东莞市大岭山医院变更为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纳入市属公立医院序列管理。2021年10月,东莞市决定依托该院建设市中医康复中心。
“一路走来,无论是十年磨一剑,还是三年创特色,都始终离不开大岭山镇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张志峰说,正是基于此,时刻激励着医院不断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回馈广大人民群众。以合作共建市中医康复中心为例,医院果断将发展中医康复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并将建卫院区整体规划为康复科,从根本上解决了场地局限问题,相当于是用过去一座医院的规模来办康复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医院从上到下都全力支持和配合,从政策、资金、人力、物力上给予重点倾斜。“大家都攒着一股劲,有信心将其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康复治疗新高地。”
近些年,除了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合作,该院还积极与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省级三甲医院加强合作,引进相关学科团队,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及医疗品质。专科特色已初具规模,综合实力日益见长。当前,该院还获得市政府支持,承接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大病不出县”国家级医学中心专项精准帮扶工程——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标准化妇科疾病诊疗中心项目,欲建成国家区域妇科诊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