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师是崇高的职业。
为庆祝第38个教师节,准确把握在“双万”东莞新起点上,城市对教育提出的新需求,东莞日报特推出“双万新赛道教育加速度”特别策划,欢迎垂注。
秋来欢喜事,菽粟有新储!今秋九月,在全市中小学以书声琅琅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的同时,东莞教育扩容提质喜讯不断:围绕“学有优教”的目标,东莞在推进扩容提质上创新创优,包括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在内的43所新建改扩建公办学校投入使用,新增学位5.5万个;东莞组建70个教育集团,全市第二轮集团化办学辐射韶关、揭阳等,东莞教育在保证学位总体平衡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之路。
▲松山湖未来学校9月正式开学
多措并举确保学位总体平衡
随着松山湖未来学校、东莞中学初中校区、南城第一初级中学、长安镇实验中学、高埗镇实验小学、松山湖中心小学集团大岭山实验小学等43所学校正式开学,东莞又增5.5万个孩子如愿以偿入读优质公办学校。这意味着东莞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覆盖了东莞小中高学校的招生需求;标志着东莞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所取得的成效再上一台阶,越来越多老百姓上公办优质学校的愿望被满足。
教育扩容提质取得显著实效背后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最大民生,以及东莞城市发展重要支撑的体现。
▲东莞中学初中部古梅一中(东莞图库)
2020年,作为“一号文两攻坚”部署的重要领域,也为了缓解学位压力,东莞痛下决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在全市打响公办学校建设千日攻坚计划(以下简称“教育攻坚计划”),拟用超常规的举措,做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新建、改建、扩建工作,全力以赴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办中小学学位的需求。
教育攻坚计划打响后,2020-2021年,东莞共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84所,共新增学位9.08万个,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而客观上,东莞公办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东莞净流入人口持续增长,2020年在全国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中高居第四,可以预判:未来几年,东莞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仍将继续增长,对学位的需求指数也将同步上升。东莞将如何全力保障基础教育学位的供给平衡?
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结合东莞实际,多措并举,推动完成公办民办义务教育结构优化目标,实现全市小中高学位总体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7月,莞城英文实验小学率先由民办转型为公办学校,为东莞创新公办学校投建模式,引入多元主体合作办学,探索民办学校转型公办新模式,不断增加公办学位供给给出了示范。见证了民转公过程的该校校长林的萍介绍,学校稳步民转公后,莞城的公办学位得到了补充,有效满足了老百姓对公办学位的需求。
▲AI全科教师“华君”给石碣的小学生上道德与法治课
高标准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
“学校的建设科技感很足,师资更是超乎我们的意料,孩子能在这样的学校上学我们很放心,很满意!”九月开学,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首届初一新生家长在陪孩子报到后禁不住感慨,孩子不仅有学上,还上了好学校!
进入“十四五”,东莞迈进“双万”发展赛道,作为广东人口过千万的四大城市之一,东莞经济体量也在破万亿阔步迈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发展引擎,带动了对人才的更高需求。
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东莞教育改革发展迎难而上,主动担当,把品质教育发展作为新起点上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2021年9月10日,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在全市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振奋人心。
随着9月开学,备受瞩目的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正式开学。这所由东莞市委、市政府高位谋划部署,中国教科院专业指导创建的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直属公办未来学校,一出场就“惊艳”了社会,无论是学习空间,还是办学理念与师资,再到课程与评价体系,以及如何培养适应、创造并引领未来的人才等,都获得了师生、家长以及市民的高度认可,成为了百姓心中“家门口的高品质学校”;也为“双万”东莞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发展,以及打造国家级园区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提供高品质教育配套。
高品质创建学校,既是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东莞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期待。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2022年4月15日,东莞举行了“2022年全市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指出,今年全市计划完成新建和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共53所,共新增学位约6.72万个。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其时。为了人人能上家门口的好学校,东莞在办学模式、师资打造、课程改革、评价体系改革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推进等维度多措并举,护航家门口学校高标准创建,护航东莞教育高品质发展。
▲松山湖中心小学集团大岭山镇实验小学首次迎新
跑步进入优质均衡发展轨道
教育均衡是任何一座城市教育改革发展中都不可避免的一道现实命题,也只有既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需求,又将高质量教育实现全面覆盖,才能支撑东莞城市高质量发展,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近年来,东莞大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同时,尤其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推出改革措施,集团化办学、中考升学的五大校调整为八大校、八大校“指标到校”等措施陆续落地,极大程度上促进东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早在2018年,东莞全面开启了推进集团化办学之路。至2021年,包括以东莞中学、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莞城英文实验小学等为龙头校的第一批教育集团在全市共40个,集团成员单位达到95个,覆盖28个园区和镇街,覆盖率达85%。
实践证明,集团化办学实现了跨镇街、跨学校的联合发展,在师资、管理、教学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
“东莞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品牌龙头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快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大大缩短了新建学校的成长期,有效促进薄弱学校的自我发展,推动全市基础教育整体提升。”在8月26日第二轮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启动仪式上,副市长黎军肯定了东莞过去三年集团化办学成果。
从数据上看,第二轮集团化办学组建了70个教育集团,集团成员学校达到207所,实现了学段和镇街全覆盖,并辐射到韶关、揭阳,开启跨市集团化办学新模式。这意味着东莞集团化办学作为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并将面向全省乃至全国辐射。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月,广东省教育厅公布71个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东莞入围9个,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
教育优质均衡,除了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外,还要关注到切实到老百姓关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升学的需求。
今年4月1日,东莞市教育局召开微发布会,针对2022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政策有关改革优化事项进行解答,备受关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改革优化,正是对改善“教育区域、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举措。
发布会公布,今年纳入“指标到校”的优质公办高中由往年的5所变为8所,新增东莞市外国语学校、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松山湖未来学校3所高中进行名额分配,新增后的八大校“指标到校”名额或将超过3000个。而新纳入的三所高中均是“高品质”代名词,这意味着,相对薄弱的初级中学每年升入优质公办普通高中的学生数量将逐渐增加。
“无论是作为校长,还是一名从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看到这项政策的出台,我都非常开心。”东莞外国语学校校长尹效登认为,此举有利于促进初中学校的均衡发展,更多名额分配到初中,避免校际之间恶性竞争,对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良好教育生态的营造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初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中的发展,新规实施后,优质高中能惠及更多学生,给予孩子更多成长机会。
扩大名额分配范围,实实在在惠及学生,受到了家长的认可。虎门中学学生家长李欣获悉新政策后非常振奋和高兴,“面向全市增加名校的名额分配,对镇办初中是很好的消息,对于梦想进8大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很大的动力。”
策划:莫延钦李照东
统筹:张朝霞
出品:东莞日报行业新闻部
文字:覃凤春